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迄今为止,诺贝尔奖一直都是具有很高的含金量的奖项,而在国内得奖的人也是凤毛麟角。都说和高智商的人相处,场面会更加刺激。而这在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身上就印证了。

在莫言获奖之后举办的一档央视节目上,和莫言同为诺奖得主的杨振宁就向其发问:你我出身不同,得诺奖有何感受?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可是莫言的回答却让人叫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杨振宁:出身优越,留学博士

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的杨振宁,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学术熏陶,其父是留学生,回国后曾接连任教于厦门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而杨振宁从小就成绩优秀,被老师夸赞为“才思敏捷”。他在四岁开始识字,一年多就学了三千多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当时受时局动荡的影响,他们全家多次因逃难辗转各地,但这并没有影响杨振宁的成绩,在昆明定居的时候,他以高二的学历参加统招,被西南大学录取。此后又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物理学,在硕士毕业后,他获得机会留学海外,拿到了多领域的博士学位。

杨振宁的求学之路可谓是十分令人赞叹。这样一个既有着家庭优势,又拥有智慧头脑的人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着实令人觉得实至名归。

而在莫言获奖后的采访节目上,杨振宁的发问,或是无心,亦或是有意,明显是在向莫言暗示他的出身与莫言的出身是截然不同的。

这一发问之后,杨振宁谈了谈自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感受,随即就把话头指向了莫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民的儿子,土地的主人

1955年2月17日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大兰乡平安庄的莫言,童年生活十分艰苦,因社会原因于1966年辍学,在农村进行农事劳作,时间长达十年。他除了种高粱、种棉花等一些农作物之类,还要放牛、割草等等。

在早期的生活中,莫言深入基层,切身体会的是农民的疾苦与社会生活的贫苦状况。或许这也是使他后期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风格的重要原因之一吧。1976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他逐渐从农业实践向着文字写作的方向转变。

由于在部队担任的是保密员、图书管理员这一类的工作,使其有大量的时间和机会去阅读文学、阅读哲学等等文学著作,并且在短时间内就把图书馆的大部分书籍报刊都阅览了一遍。

后来他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自己的作品,都说进步是渐进式的,莫言的文学笔法也是愈加精炼而有针对性。在多篇报刊深受赞赏之后,他开始出版自己的书籍。并且凭借《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振宁的发问纯属好奇,但是在大家的眼里或许并不是好奇这么简单的事情。从一开始我们就有提到两位的诺贝尔得主的出身截然不同,或许杨振宁不是想强调莫言的身份。

或许他只是想说莫言作为农民的儿子竟然还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拿到诺贝尔奖,是极其不容易的,是值得人钦佩的。可是不管这个问题有没有恶意,它终究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稍有不慎就会落人话柄,一生清誉尽毁。

上升问题高度,轻松缓解困境

面对这么尖锐的问题,莫言的回答如果真的停留在出身与成功的关系之上,怕是问题就难以解决了。

可是莫言却不慌不忙地说到“我觉得是跟任何人都不一样的。因为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次颁给中国籍的作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么一回答,非但没有使自己困于杨振宁所想听到的出身影响成才的问题,反倒把问题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他的意思,隐隐在说自己的成就,更是中国人的辉煌!

你以为这就完了?这样子的回答本就令观众大吃一惊,可接下来莫言的回答却更胜一筹。

他说“其实在领奖的时候,我就感觉我不是一个领奖者,不是一个被观察者,而变成了一个观察者。”随即他就和大家分享了一些自己领奖的时候观察到的一些趣事。现场的氛围又一次步入正轨。

如果说莫言的第一次回答是对杨振宁的“完美反击”,那么他的第二次回答则是对自己的莫大尊重。他没有使气氛再度陷入国籍差别的争端,而是把话题巧妙转移,看似无心,实则妙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番风趣幽默化解尴尬气氛,赢得了人们的称赞。古人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在莫言身上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出身农村,或许与杨振宁在起跑线就输了一大截。可出身农村,也是他写作的资本。

莫言大多数作品的主旨思想为乡土情怀、反人性批判等,正是因为农村的出身与农民生活的经历,使得他总是能以自身极其独特又与众不同的写作手法和强大的想象力来表达出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现状与差异。

出身无法影响自身发展,是金子总会发光

自古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缺少了先天优势的人,往往那个会更加努力地去弥补自己与别人的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都说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的。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美滋滋,穷苦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孩子也未必就痛哭流涕。马云,阿里巴巴创始者。不也是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普通人走到如今身价过亿。

坚定的信念和不服输的勇气是获得成就的基础条件。不是出身优越就一定能取得成功。项羽出身高贵,可是刚愎自用,最后自刎乌江,江山美人再与他无关。

回到问题的本身,莫言对于杨振宁的提问,巧妙转移话题,他心里或许也在思考他与杨振宁的出身差异,但是却没有丝毫羞愧于自己的出身。他是农民的儿子,是农民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今天的莫言。

我想,在莫言的回答中,足以见得其阅历与才华已经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为他所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管你是什么农民出身或是城市大家、学府熏陶的贵子,在现如今莫言所拥有的文学才华面前都早已失去作用,这才是作为一名文学界的大家所应该具备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