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公元1696年,清朝有意拿下新疆,彼时属于哈密地区代理人的额贝都拉,带着噶尔丹之子的人头一起归顺,康熙按例对他进行封赏,就有了哈密回王,哈密回王额贝都拉要回应这份封赏,因此携带着大量的土特产去京城进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疆的土特产最多的当然就是瓜果,这一路送过去可是不容易,到了之后很多瓜果都烂了,幸好还有一部分完好无损,连忙献给了康熙,先说明之前不是没有人献过新疆的瓜果,比如汉武帝时期三年两伐大宛,于是《太平广记·阴贵人》有:时有敦煌献异瓜种......

但它依然是贵族中的贵族才能享受的产品,加上双方往来艰难,所以康熙之前是没有吃过的,而这一吃,顿觉清香扑鼻,清甜可口,十分喜爱,连忙问旁人名字,大家肯定是不知道的,康熙一想这是哈密回王进贡,那就叫哈密瓜吧,于是历史上就有了哈密瓜,那它原来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叫鄯善瓜,鄯善和哈密从来就不是一个地方,说实话叫哈密瓜可委屈人鄯善了,哈密位于维吾尔自治区地级市,鄯善位于吐鲁番市,只不过鄯善经常向哈密回王进贡瓜果,哈密回王又带着鄯善瓜去了京城,但事实上也不能就说是鄯善瓜。

鄯善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甜瓜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晋代,1959年有考古专家在鄯善县发掘了一座晋墓,里面出土了半个干缩的甜瓜,而鄯善瓜又以东湖村产出的为“瓜中之王”,因此鄯善进贡给哈密王的一直是东湖瓜,康熙吃的瓜全称也是新疆吐鲁番鄯善东湖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现代人吃的哈密瓜很多时候都是不是真正的哈密瓜,当然你可以说是因为哈密瓜也分品种,但品种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双胞胎一样的存在,你可以说它们像,却不能说它就是它,不过也别觉得遗憾或者生气,因为康熙有时候吃的也是“假货”。

作为清朝最会享受的皇帝,康熙一吃到这个瓜就要求每年进贡,可是路途真的很远,瓜在路上烂掉是常有的事情,而且每每一个烂了,那接二连三会烂掉一批,哈密回王额贝都拉可愁死了,最后绞尽脑汁想出了3个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是快马加鞭单骑送,如清代张寅《西域记略》所述:“路逢驿骑,进哈密瓜,百千为群,大执小兜,上罩黄袱,第人携一瓜,闭目而过,疾如飞鸟。”二是储存于暖窖中再送,暖窖不是说陕北民俗的那种暖窖,而是一种简易日光温室。

但这些都不如第三种做法,就是一边栽一边送,将原产地土壤放进一个竹筐内,然后栽上瓜苗,直接送,出发时间一般都是计算好的,到了京城后恰恰熟透,而且就地摘下来,新鲜得很,不过很显然这路途经过的地区跟新疆的气候是完全不一样的,哈密瓜的口感截然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康熙也理解,从来不觉得自己吃的是“假瓜”,到了现代,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选择自己能够接受的品种,也十分正常,只要不在包装上写着“正宗哈密瓜”,结果却是别的地区的瓜,就不算欺骗和虚假广告。

哈密瓜最后一次进献中原,则是在光绪了——“旋因圣主体恤藩臣,恐途长道远,解运维艰,不依口腹累人,罢之”,不过真正原因可能还是清朝穷得叮当响,应付不了进献还得回礼的情况,而且当时哈密瓜已经不算特别稀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末民初诗人宋伯鲁就写过一首《食哈密瓜》:我从毁齿已耳熟,剖玉无缘空叹嗟。岂知年衰忽到此,求取任汝无疵瑕。翠滑黄皱不一种,雪中丹里人所夸。百钱一枚趁晓市,盈筐累担来田家。玉浆和冷嚼冰淞,崖蜜分甘流齿牙。纵横银刀妙剖劈,顷刻欲尽群儿哗。

已知光绪死于1908年,所以至少1908年之后新疆就再没有进贡过哈密瓜,而宋伯鲁死于1932年,又是在晚年吃到的,进一步印证不是进贡哈密瓜,且上述所言“百钱一枚趁晓市”,说明哈密瓜已进入中国市场,不再是贵族专属,当然“哈密瓜”一词还是用了4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