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赢得一场战争的方式无外乎两种:要么我军太强大,要么敌军太无能。当然,类似法国两头下注,一边成立维希政府一边搞出自由法国,不管轴心同盟谁赢都能算战胜国的操作实在太过优秀,就不列入常规方式了。但有趣的是,二战初期德国国防军之所以能够“横扫西欧,做回自己”,凭借的恰恰就是“我德太强”,以及“英法太菜”。

著:詹姆士·S.科鲁姆(James S. Corum)
译:张贤佳,周思成,张大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这么说,1940年德军对阵英军和法军取得的辉煌胜利,绝对无法通过德军的武器优势或人数优势加以解释。在1940年5月10日德军发动攻势之初,交战双方的兵力数几乎相等,武器质量也差不多。德军136个师对阵法军94个师、英军10个师、比利时军队22个师和丹麦军队10个师,总共136支盟军师级部队,当然这是在东北前线。英军和法军一共有22个装甲和摩托化师,对阵相同数量的德军装甲和摩托化师。盟军在1940年甚至拥有坦克方面的优势,大约准备3000辆坦克,而德军只有2200辆至2800辆。

德军坦克中的一半都是轻型的Ⅰ号和Ⅱ号坦克,只有627辆Ⅲ号和Ⅳ号战斗坦克。另一方面,法军拥有当时火力最猛、装甲最厚的坦克——他们有1800辆重型坦克,例如装备47毫米炮塔火炮的索玛坦克;还有披挂重装甲,装备一门75毫米车身炮、一门47毫米炮塔火炮的夏尔B1坦克,它也许是1940年最好的坦克。此外,法军在1940年还拥有11200门野战炮,德军只有7710门。然而这一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被法军弱小的高射炮部队所抵消。法国人的高射炮部队只有1500门各种类型火炮;相反,德国人有2600门性能优越的88毫米高射炮和6700门轻型高射炮。

1940年交战双方的兵力、装甲师和装备水平既然相差无几,那么德军的辉煌胜利就只能通过以下两个要素进行解释:更好的战术和更好的训练。德军在这两方面的明显优势要追溯到20年代的魏玛国防军,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直保持。想要说明这一点的最佳方式就是比较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军和英法联军。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似乎模糊地认为下一场战争同1918年结束的那场战争没有什么不同。一战之后,英军的步兵战术得到改写,汲取了1918年的经验;但除此之外,军队高层对为下一场战争进行准备丝毫没有兴趣。20年代的英军举行过几次大规模军事演习,对机械化部队也做过一些试验,然而军队高层的目标是守卫英国海外殖民地,对付爱尔兰,仅仅满足于维持低预算时代的军队规模。英军在这一时期提出了许多有关装甲战的设想。富勒、里德尔·哈特和马特尔等人都致力于撰写机械化战争的著述,但这些理论著述无法代替实际训练。

蒙哥马利元帅就1939年英国远征军的状态做过如下评论:“在战争爆发之前几年里,英军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进行过任何大规模军演。”蒙哥马利还宣称,由于缺乏训练,“整个远征军没有任何共同的政策和战术理论。如果产生分歧,只能听之任之。高层无法施加有力的控制”。1939年9月至1940年5月,位于法国的英国远征军不仅没有举行规模达多个师的军事演习,而且没有进行任何参谋人员参加的兵棋推演,或是通讯演习。当蒙哥马利带领他的第3师进行一系列师级演习时,竟被认为是罕见而且革命性的事件;甚至连远征军司令官阿兰·布鲁克(Alan Brooke)将军都认为,这些演习“令人大开眼界”。

与英军相反,法军确实有明确的战术理论。但不幸的是,他们关于战争的战术还停留在1918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最有影响力的法军军官——菲利普·贝当(Philippe Pétain)元帅是1920年陆军高等会议的副主席(主席则是战争部长)。作为副主席,贝当是当时法军中最重要的军官,可以在战时指挥法军。在这个职位上(贝当一直担任到1931年),他开始推行自己的国防力量政策。贝当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调筑垒阵地的重要性,从这一理论演化出来的便是1926年开始建造的马奇诺防线。许多军官,特别是福煦(Ferdinand Foch)元帅主张法军采用更具攻势色彩的战术。另一些军官,如戴高乐在30年代提倡机动战术,但这些观念都遭到了一心只想着防御的军官驳斥,例如纳尔西塞·肖维诺(NarcisseChauvineau)将军。他(最后者)撰写了大量军事评论文章和一本书(出版于1939年),主张同时维持连贯的作战正面和机动性是不可行的,并且支持法军的连续战线战术和马奇诺防线。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法军训练状态比起他们的战术理论还要糟糕。正如我(本书作者)已经指出的那样,只有一小部分法军在20年代参加过规模达多个师的演习。1927年至1928年间,其训练水平更是下滑,当时新兵服役的期限被缩短为一年。这就意味着新兵只有六个月的基础训练期,另外六个月在野战部队见习,通常是在马奇诺防线中的某个要塞服役。一年服役期只够训练出在要塞中服役的士兵,却无法让他适应运动战的复杂情况。即便在30年代,法军的兵役延长,军队开始列装新装备,但少数几次演习仍然聚焦于静态的防御性质战术。1939年9月至1940年5月,法军总司令部没有做出任何努力,为军队提供大规模作战训练;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八个半月,法军一直待在他们的营房和要塞里。

训练要素在1940年被证明是决定性的。由于国防军出色的训练计划,还有德军对多个师规模演习不懈的强调,在1940年,德军一个普通的上尉或少校甚至比英军和法军的将军参加大规模演习的次数都多。德军训练的质量对于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展现出的持续作战优势至关重要。按照特雷弗·杜派上校的计算,德军在1943年至1944年的作战效率要比盟军高出20%~30%。训练——只有在基于清晰的理论和战术体系之上——才能大获成功。这就应该追溯到1919年至1920年,冯·塞克特将军和总参谋部提出的战争设想上。与其他国家军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只有德军对一战的教训进行了系统剖析。在列强军队中,也只有德军正确判断了未来战争的进程和取得成功需要实施的战术。从20年代早期开始,德军就逐步制定出了为1939年和1940年的胜利创造条件的训练计划。

本文摘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