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获得知识越来越便利快捷,而另一方面,教育基本被训练取代,学生们需要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便利的方法获得最大效益,网络针对学生的需要提供各种课程服务,学生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在知识的某一方面超出自己的老师,教师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通的职业,丢失了神圣感,和所有人一样参与社会竞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子们在学习中往往不仅仅质疑学问本身,对于帮他们解惑的老师,他们也有着自己的困惑。陈亮同学是清华大学的理工科研究生。从高中时期,他就对于许多老师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感到失望,进入大学以后,他发现大学里的很多老师的作用仅仅是告诉你教材里重点是什么以及如何准备考试,他的心里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活生生的智慧怎么能灌注在这样的授课方式中呢?

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他又想到:什么样的人配教我们?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这些问题没有人给他一个清楚的回答,直到朱青生教授给他写了一封信,专门解答了他关于教师的疑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信中,朱教授从传统教师的职能开始说起,韩愈在《师说》里将教师的职能归纳为三条:传道、授业、解惑。接着朱教授又谈到了中西方哲人对于“师道”不同的要求。孔子的师道是“万世师表”,要求教师不仅在见识上,而且要在做人上成为一个榜样;西方亚里士多德的师道是“追求真实”,要求教师教会学生以最简便有效的手段达到最大的目标。历史遗留下来的两种教育精神,已经融入了现代大学中。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教师被抬高到一种类似于宗教信仰对象的神圣地位。

社会发展到现在,教师这个职业早已从神坛上走下来,正面临着最大的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角色发生了变化,相应的要求教师在素质、能力和方法上不得不进行转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这三项职能计算机可以轻而易举做到,教师的个人能力和个性的状态受到严峻的检验。在全新的知识出现时,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习,还必须保证是其中学得最好的;面对新问题,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表现出超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如果教师不能显示这样的能力,学生就会对教师失望。危机也是信号,昭示着教师的职能需要发生转变,要从一个授业者转变成精神导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教师已经不再是“神灵”,但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教师还需指引学生在面对个人无法控制的境遇时找到自我的方向,这种方向感,古贤称之为“仰望星空”。在朱青生教授看来,对教师的最高要求是成为一盏幸福的灯,帮助学生在这信息泛滥的茫茫大海上找到一条能够幸福度过一生的航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给陈亮的信中,朱青生教授也谈到了在这个时代中,应该怎样来评判教师的素质?他认为,所有的评判标准要落到实处,评判一个教师的优劣就要看他怎么培养学生们的理性,如何在学生们的判断力形成过程中,正当积极地鼓励学生按照科学的规范出色地完成学业,并且在学业完成的过程中,锤炼学生们的智慧和性格,使得他们在日后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时能够应付自如。

朱青生提出的教师的评判标准,首先用于自身检讨和反省。无论从哪个方面都可以看出,朱教授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但他自己总觉得做得不够。朱青生教授因其严谨的教学态度以及循循善诱的风格,当选为“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桂冠加身之际,朱教授更多的是反思。

他认为,同学们之所以认为他是一个知识丰富、思想敏捷的好老师,是因为他做到了两点:

一, 因为他一直在学习和进修,所以与同学们是同学。成为同学确实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但这不是学生们爱戴朱教授的主要原因。学生们爱戴朱教授,主要因为被他不断研修的精神感染到了,朱教授任教期间,共学习了5门外语,还选修了27种课程,在这样严格要求自己进步的老师身上,学生们能够看到自己未来也会不断提升,正如朱教授自己所说,他已成为指引学生的一盏明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因为前程有限,所以尽量传授学生。朱教授认为自己的学识不够,虽然尽力学习仍有很多不足,有心一门心思钻研学术,却苦于杂务太多,每每看到当今社会学术失调又无力改变,只能将自己的见识和方法挟其遗憾,变本加厉地传授给学生,希望他们日后能有所成。

一个好的学者应该如一块海绵,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汲取养分;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格局高远,以自身为标杆指引学生在人生的道路前行,而朱青生教授身上这两种特质兼而有之,虽然他自己认为获得荣誉是出于学生们的礼貌和厚爱,但我们可以从朱教授写给学生的一封封信里看出,他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