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大家讨论到很火热的装配式建筑的话题,其中围绕着装配式建筑的质量、造价、工期等都有一番争论。借这个契机也聊聊这个最近流行的建筑模式。当然本人是程序员,对于工程方面的东西不懂,仅仅通过一些网络资料做参考(如有错误轻喷)。

地震中的棺材板

说到装配式建筑,搜索了一下,发现不少文章内容都提到:预制板=棺材板,说在唐山大地震中,在当时流行的预制板在震中直接成了压死老百姓,从此就有了棺材板的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这个例子,可以说也给了很多购房者警示,预制板不安全。那是否意味着现在的装配式一样存在这种大风险了?

现在很多时候提到装配式,大家不约而同就是想到预制板,然后预制板薄,不隔音,不反震,漏水等刻板印象就会映入眼帘。

但是任何东西都是与时俱进的,以前的不少预制板装配式结构,可以解读成大板装配式,就是比较简单地砌好墙,然后在砖墙上面压预制板,也很容易被调侃成搭积木,所以出现了不少问题,当然在当时的环境下,预制板廉价施工快也受到了一定的追捧。

但是看现在的装配式虽然看上去模式类似,但是不管从预制板的质量还是施工的衔接要求都有了变化,所以建议还是尽量保持一定的理性思考。

工程基础概念

来普及一些搜索到工程基础概念,首先说到房屋结构,熟知的两种: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

差别在于:砖混结构是利用砖墙承受重量的,抗震等级较低,适用于低层建筑。框架结构以钢筋混凝土浇捣成承重梁柱,承重主要是由梁和柱承担,多数墙体为填充墙,适用于高层住宅。框架结构的成本会高于砖混,抗震性也更好,同时墙体也比较好改造。

对于目前的住宅而言,除了个别农村民房和老房龄的社区,基本都是采用框架结构。至于所谓的装配式还是现浇式因为不是一个体系的概念,下面再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着来说说装配式,目前装配式因为材料不同也有划分:

主流:预制混凝土结构(PC)、钢结构(PS)

小众:木结构、竹结构、铝合金结构

分析:对于目前来说,福州推广的是PC装配式,对于钢结构的建筑也有,不过目前看还是比较集中在一些高层办公楼等。

对比两种主流的结构来说,钢结构的主要优势在于:对比混凝土而言更轻,不用现场浇筑施工快,抗震性更好。至于两者的成本,目前看也不能一概而论,需要考虑装配率的高低影响。

装配式常见误区

1、装配式楼板薄:对于现在的要求,装配式的叠合板的厚度至少6cm,再加上不小于6cm的现浇层,所以厚度至少是12cm,但是现浇楼板的标准是80-160mm,所以对比来说,装配式的楼盘并不比现浇来的薄

2、装配式造价低:从国外的发展看确实如此,但是以目前国内的情况看并不是。首先说到价格,可以分为人力成本和材料成本,装配式的优势在于人力需求少,对于国外人力较高的区域,看上去成本更低,但是目前国内由于装配式依然在起步阶段,还没形成规模,所以在研发,运输,施工上的花费依然较高,同时国内人力成本也没比国外高,目前阶段装配式反而比现浇更贵。

3、装配式不防震:对于装配式是靠后期的浇筑拼合,给人感觉不如现浇一体式来的防震,不过目前看在施工的时候都会按防震要求去做,所以并不需要过多担心。比如福州的首个项目,火车站的安置房装配式要求8级防震,而且日本等多发地方也很多采用装配式。

为何推广装配式?

虽然装配式目前看并没有那么不堪,但是市面接受度依然很低,而且造价也不低,为何还要大力推广。

其实从发展来看,目前国外不少都已经使用多年,有的是政府推动,有的是市场化发展。目前看国内因为市场依然还无法适应,所以还是走政府推动路线,所以大家也很经常看到土拍的要求。

当然从目前看可能国内环境还没有到立刻实施装配式的地步,不过政府肯定需要有预知性,面对绿色发展以及未来的施工人力缺失,所以现在开始推广也是无可厚非。毕竟要真到了环境问题凸显的时候再去实施就明显太慢。

最后,虽然总体看装配式的模式并不差,不过国内的人文因素影响也比较多,这也是大家讨论的时候产生的一个共识,因为装配式对于施工的要求更高,以及对于相关的监测也同样重要,但是从目前国内的发展来说,目前起步阶段,加上个别人为影响,所以一旦出现黑料,很容易摧毁大家慢慢建立的信心。当然后续随着大企业的技术发展,这种统一的施工可能会让大家看到不一样的局面。

装配式的出现,注定以后会减少施工方的人力需求,这很容易感觉又是减少就业的改革。不过时代在变化,如同以前电商的出现,线下门店被击垮,不少从业者失业。但是很多技术的改革都是为了提高生产劳动力,所以没必要去刻意抵抗,应该去围绕新产业思考,从中去创造更多的就业与时代价值。对于装配式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