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赛上,德国神童输给中国天才,后来一个出家,一个拿菲尔兹奖
清朝年间,曾有一位执着于出家的皇帝。顺治皇帝在世时,曾多次向高僧请教,甚至还背着皇室偷偷跑到了寺庙里。至于在他去世之后,很多人还对他的暴毙表示怀疑,只因其生前急于摆脱皇帝的身份。
而古时候也有一位向往隐居的大诗人,陶渊明的抱负无法实现,并渴望着归隐山林、远离人居的生活。出家和隐居,都是逃避生活的一种方式。一个是向往自由与爱的皇帝,一个是不愿接受社会的诗人,为的是逃离黑暗的生活。
但在现代,却有一位前途光明的天才,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候选择了出家。天才少年柳智宇读高中时就为国家捧回了国际奥数赛的金牌,随后被保送北大。就在大学毕业之际,他却选择了放弃深造,而改去寺庙里出家当和尚。
而另外一个也曾获得奥数赛金牌的天才,却有着与他反差巨大的人生。他曾被柳智宇打败,但他没有放弃,而是选择继续拼搏。最终在数学界崭露头角,还获得了菲尔兹奖。
天才少年
柳智宇的人生被自己一分为二,在大学毕业之前,他一直是被世人羡慕着的数学天才。
他的辉煌故事开始于2005年,当时他以满分的成绩赢得了国际数学奥赛的冠军。而在当年,他不过还是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少年。
使他名声大噪的比赛,也是一场国际性比赛,柳智宇也就是为国出战的“国家队”队员。
由于自小成绩就非常优秀,2005年挑选参加国际奥赛的学生时,柳智宇便是不二人选。能代表国家出战,柳智宇也非常开心。
但到了培训后期,这个少年的心态开始发生了变化。或许是背负的期望和压力太大,让这个十几岁的孩子不堪重负。临近比赛时,还曾向带队老师表示要退出。
但当时已到了临近开赛的时候,再加上柳智宇虽然压力比较大,每次的发挥却都很平稳。老师只当柳智宇是过于紧张,宽慰他几句之后,还是说服了他继续参加比赛。
压力大得几乎选择退赛的柳智宇,在赛场的发挥果然没有令人失望。等到下赛场时,他已是为国家捧回奥赛金牌的天才少年。此后,关于“数学天才柳智宇”的话题一直很有热度,而他本人也被保送到北京大学读书。
在人才济济的北大里,柳智宇的光环也没有被压下去,依然是人群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在大学毕业前夕,他还申请到美国麻省理工继续深造。看似有完美规划的人生背后,他却突然来了个反转。
本该去往美国读书的他,辗转来到北京龙泉寺遁入空门,成为真正的出家人。当年连他的父母拼命阻拦也没用,柳智宇铁了心要当和尚,引起了外界的广泛议论。
出家为僧
看似反常的事情,实际上早已有了预兆。
在大学期间,柳智宇加入了学校的禅学社,开始了像“修行”一样的生活。除了坚持吃素之后,他还多次去拜访高僧,请求对方的指教。在一位天才少年,在学术方面游刃有余,却似乎有着不少生活中的困扰,才会去找高僧开悟。
或许是真正被佛门的宁静所吸引,在大学毕业之后,柳智宇决定开始不一样的人生。遁入空门当和尚,才能使他的生活好过一些。
但在旁观者看来,柳智宇出家前的生活和前途,已然到了令人羡慕的程度。高智商与刻苦,造就了他光明的未来。但就柳智宇本人看来,现实生活或许是黑暗的。否则,他也不会抛下世俗的一切,决心去吃斋念佛,不再管太多的纷扰。
他出家为僧的故事,也成了人们扼腕叹息的例子。名校高材生,最终选择“逃避生活”,似乎成了一个反面教材。但在此之前,柳智宇因聪明而背负着的巨大压力却不为人知。当压力过大时,倘若不能转化为力量,便会引导人们走向另外一条路。
从柳智宇的故事中,人们往往也会联想到德国的另一位天才少年。他昔日曾奥数赛中被柳智宇打败。但在多年后,两人的人生却变得完全不一样。在柳智宇选择出家当和尚的时候,对方在数学界继续进取,后来还获得了菲尔兹奖。
进取的德国天才少年
出生于德国的彼得·舒尔茨,是和柳智宇一样广受称赞的数学天才。
在年仅十七岁时,舒尔茨就加入国家队,屡次出现在国际奥赛的赛场上。他的成名早于柳智宇,但在2005年两人第一次交手时,柳智宇以满分夺得金牌,舒尔茨则惋惜地获得了银牌。
倘若只按当年的那一战来评价的话,柳智宇的能力或许在于舒尔茨之上。但人生始终是不断前进着的,当一个人不放弃进取时,将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舒尔茨就是这样的典型,在奥赛落败之后,他依然坚持继续参加,此后也多次斩获金牌。和柳智宇一样,他随后被保送到名牌大学攻读数学系。在数学的天地里,舒尔茨前进的速度令人惊叹。相传他用五个月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连他的导师都自愧不如。
数学枯燥且难,但在舒尔茨看来,攻破一个个难题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因为满怀热爱,学术之难没有将他压倒,反而将他推向了更高峰。
在拼搏数年之后,舒尔茨获得了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奠定了他在数学界的地位。
而反观当年曾战胜他的柳智宇,却选择了去当不问世事的和尚。中德两个天才,最后却有了反差巨大的人生。按正常发展看来,柳智宇本该也向舒尔茨一样有所建树,但显然,他自己放弃了继续当天才的选择。
如今再谈起柳智宇,大多数人都非常唏嘘,仿佛他便是新一代被埋没方仲永。但显然,柳智宇的“无所为”,是他真正的选择。
地
正如在那场让他一举成名的国际奥赛中,他已疲惫得想退出,却迫于压力继续扛下去。等到他终于对自己的人生有自主选择权时,他更希望去当一个有着普通生活的普通人,而不是人人皆寄予厚望的天才。
从天才到出家人,柳智宇的选择是自暴自弃吗?其实不然,各人有各人自由的选择。早已厌倦了世俗目光的天才,能回归平凡生活才是最大的幸福。虽然在他出家时引起了极大的舆论议论,但已在佛门获得清净的他,自然无须再在意这一点。
而顺应了世人期望与自己梦想的舒尔茨,他的选择也是令自己幸福的。两个昔日的学霸,继续当天才或者回归平凡,不过是各自内心的选择而已。
当了和尚的柳智宇未必毁了自己的一生,旁观者还是没必要为他谱写太多“自毁前途”的故事,尊重即可。
小结:
通过“中德天才的反差人生,一个成了和尚,一个获得菲尔兹奖”可见,个人的选择将改变自己的一生。
以柳智宇的聪明才智,倘若走寻常路的话,他无疑会成为一个世界闻名的数学大师。但他放弃光明的前途,“躲”到寺庙中出家当和尚,也所出于内心的选择。
对于他来说,身上所背负的压力太大,当和尚才能使自己解脱出来。这种自救的方式,世人也无需有太多的“看法”要发表。
如若像舒尔茨一样,继续在数学的海洋里进取深造,也是可喜的结局。人各有志,天才未必想当一辈子的出挑人物。人们的寄托的“厚望”,有时不过是给人徒增压力罢了。
推荐阅读:
誉满天下的耶鲁博士,为中国留下“巨额遗产”,他是英雄也是悲剧
他是亚洲第一位耶鲁博士,
他为今天的中国,
留下不可估量的“巨额遗产”,
他是一个英雄,
但他的结局让人痛,让人叹息......
他,就是颜福庆
1882年上海江湾,
他出生在清贫的基督教牧师家庭,
人生前20年,
他面临的全都是厄运:
6岁时父亲因感染伤寒去世;
10岁时三哥因患脑膜炎离世;
15岁,抚养他长大的伯父,
因糖尿病去世......
家人一个个因病离世,
让颜福庆坚定了学医的决心。
而伯父临终的话,
让他坚定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念头。
伯父说:
“福庆啊,在我有生之年,
已经看不到自己的祖国,
成为一个进步、
强大和充满希望的国家。
你比我幸运,
你将亲眼看到中国的新生。”
颜福庆暗下决心:
学医报国,为我毕生所愿。
21岁,
颜福庆于圣约翰书院医学院毕业后,
进入同仁医院实习,
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西医。
颜福庆博士毕业照(中排左二)
1906年,颜福庆以优异成绩,
被送往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深造,
这年耶鲁大学医学院,
面向全世界只招收了25名新生,
颜福庆是唯一一个亚洲人。
为了不给中国丢人,
他拼命苦读,寒窗三年终于脱颖而出:
获得耶鲁大学医学院最高荣誉,
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
也是历史上第一位,
获耶鲁医学博士的亚洲人。
1909年颜福庆在耶鲁大学医学院的毕业照
美国高薪要留下他这样的人才,
但他却婉拒了学校的聘请,
毅然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
应聘至湖南雅礼医院担任外科医师,
他被雅礼医院创始人胡美博士称为:
“是上帝送给长沙的礼物。”
因为当时西医很少,
不为人们所接受,
国人对西医十分抗拒,
而他的到来,扭转了这个局面。
他觉得,中国人要强大,
必先强其体魄,
而强身之道在于医学的发展,
所以建设医学院,
发展中国医疗事业,刻不容缓。
但在当时,兴医办学推广西医,
第一,没有政府扶持,
没有资金周转根本不行;
第二,
他看准了在湖南长沙开建西医学院,
但怎么让排斥西医的当地人接受呢?
两大难题横路,
正发愁时却是天降机会,
让他真的能“妙手回春”,兴办医学。
先是很凑巧的,
“民国元老”谭延闿得了大叶性肺炎,
这个人挺传奇的,
当过几个月的国民党一把手,
还差点娶了宋美龄。
谭延闿病后,
中医治了好几天不见效,
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请来颜福庆,
颜福庆给他量了体温,开些消炎药,
第二天,谭延闿病情痊愈,
令中医束手无策的病,
竟然被西医看好了。
谭延闿
谭延闿要重金酬谢,
颜福庆拒绝了,提出一个要求:
在湖南开办一所学西医的学校。
就这样,在国民政府支持下,
从此,长沙便有了湘雅医学院,
它最初的名字叫做“湖南-雅礼”,
今天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
32岁的颜福庆出任第一任校长。
学校有了,如何被当地人接受?
却在这时,一个青年,
背着身患痢疾的妻子来求医,
颜福庆一看,病情已经十分严重,
而青年面色窘迫,询问之下才知道,
这对夫妻家庭贫困,
颜福庆直接说分文不收。
在他救治下,病人好转,
他那时完全不知道青年的名字,
但在这之后,湘雅医学院的名声,
竟一下子打了出去,
来求学的年轻人特别多。
颜福庆那时不知道,
青年不是别人,正是毛泽东,
他所救的,是杨开慧。
而那时,
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学子中威望甚高,
大家听说西医治好了毛泽东的妻子,
这才纷纷愿意学习、接受西医。
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和颜福庆见面,颜福庆才知道,原来自己还救过主席的妻子
课堂上的湘雅学生
而颜福庆创立的湘雅医学院,
走出了最夺目耀眼的人才:
有差点获得诺贝尔奖的,
“中国疫苗之父”汤非凡;
中国消化病学奠基人张孝骞;
儿科病学圣手高镜朗;
还有热带病学家应元岳、
著名外科专家萧元定等等,
可以说,
从湘雅走出的毕业生,
撑起了中国未来医学事业的半壁江山。
1915年,
为了将西医大众化、中国化,
也为了争取中国人,
在国际西医界中的话语权,
颜福庆与卫生防疫学家伍连德,
共同筹建了中华医学会,
宗旨是:
巩固医界交谊,尊重医德医权,
普及医学卫生,联络华洋医界。
他被推举为第一任会长,
在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大会上,
颜福庆呼吁,
“维护医生的荣誉和职业的尊严,
因为他们是人们和死神之间的,
最后一道防线。”
这是一件载入史册的大事,
标志着中国西医,
开始走向独立并立足于世界,
从此后,西医学的话语权,
被牢牢掌握在了中国人自己手里。
中英文并列的第一本中国西医书籍《中华医学杂志》
而与此同时,
西药因见效快被人们逐渐接受,
而西方人趁机提高药价,
在鼠疫和各种传染病发生时,
大发中国人的“国难财”。
为了救更多国人,1924年2月,
颜福庆在南京举行的中华医学大会上,
就提出创建一个,
包括医学院,护校,
和设备齐全医院在内的上海医事中心。
这将是第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医事中心,
我们,不要再依靠西方!
可这一次要筹备一个医事中心,
要付出的资金太大了,
政府没有钱帮他,
他开始了一段乞讨的日子。
那段时间,
颜福庆低下身躯,放下姿态,
挨家挨户上门“乞讨”,
经常有人看到,
一名瘦削的中年人,不管刮风下雨,
出门带一把伞,手夹一本募捐册,
到了目的地就开始劝人捐钱.....
他被人骂,被人打,
他风雨无阻,
他尊严扫地,他举步维艰,
可他不肯低头不肯放弃,
只因这一件事一旦做成,
必将福泽万民,恩泽后世!
上海中山医院筹款募捐收据
颜福庆用尽了全部的各种关系,
劝说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
乃至宋子文、孔祥熙这些显贵,
都被他苦口婆心说的,
不得不掏出一笔笔资金……
颜福庆变卖了自己的家产,
很多外国人看他辛苦,
提出要加入资金,他断然拒绝:
属于中国人的医事中心,
应该完全建立在中国人的土地上。
一个影响中国后世,
半个多世纪的医事中心,
一点点开始拔地而起。
呕心泣血的颜福庆,
在1937年4月1日,
建起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医事中心:
包括上海医学院、
药学院、护士学校、
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山医院等。
规划图里的中山医院
英国权威报纸《大陆报》评价中山医院:
“这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医院,
与欧美同类医院是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是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医学中心之一,
它将成为中国的新骄傲。”
颜福庆,右一
颜福庆为中国做的,
远远不止这些:
他说服沪上名人叶子衡捐出花园,
改建成上海第一所肺结核医疗院;
是他将汤飞凡从国外劝回,
多年后,汤飞凡成了中国疫苗之父。
1937年8月13日,民族危急时刻,
颜福庆抱病担任中国红十字会,
上海救护委员会主任,
三个月内共收治伤兵二万余人,
他甚至奔赴抗日战场进行战地救护。
上海医学院校歌中有这样一句话:
“人生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
服务价值何在乎?为人群灭除病苦。”
颜福庆将这两句做到了极致,
他献上了自己毕生,但生活,
几乎从未让他有过一天幸福。
1943年3月21日,
和颜福庆携手40年的夫人曹秀英,
突发中风去世,而妻子去世前,
颜福庆的次子颜士清,
因为罹患骨痨刚刚告别人世......
苦难仍未结束。
接连经历丧子、丧偶之痛后,
终于在1944年,
大儿媳产下一对双胞胎女儿,
颜福庆本以为这是希望,
谁料这是又一种悲伤。
两个婴儿出生就夭折了,
行医多年的颜福庆,
此时做了一个特别的决定:
请医学界同仁,
将这对小生命精心制成标本,
安放在医学院解剖教研室里,
供师生们学习研究,
至今,
仍存放在上海医学院人体科学馆内。
颜福庆和家人
新中国成立后,颜福庆67岁,
他的工作热情仍然没熄灭,
他说:
“新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医药卫生事业,
已经从为达官显贵和富商巨贾服务,
转变成为人民大众服务了,
看到医学教育有着极其远大的前途,
给我很大的鼓励,
加强了我的信心和决心。
我不但决定不退休了,
相反倒工作得更加勤奋了。”
他一直战斗到自己84岁,
才放下医疗事业准备安度晚年,
然而偏在这时,
最猛烈的冲击到来了。
1966年,已经84岁的他被揪出来,
在耗尽半生心血、
由他一手创建的校园里,
84岁高龄的老人,
被戴上了高帽子拉去游斗,
脖子上还挂着一块木牌,
写着“我是混蛋”,
时不时受到唾沫侮辱和拳脚相加。
每天,批斗结束,
他都带着一身唾沫和墨汁,
身上青一块、紫一块,
儿孙们想找些话安慰他,
他却摆摆手“不必把这些事放在心上”。
肉体上的摧残和精神上的凌辱,
严重损害了颜福庆的健康,
1970年11月29日,
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颜福庆,
奄奄一息,
孩子们背着他去求中山医院,
给我爷爷吸点氧吧.......
然而得到的是冰冷的拒绝。
颜福庆最后看了一眼,
一手创办的中山医院大门,
满含眷恋满含伤心说了三个字:
“回去吧......”
这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当天上午,一代中国医界巨星、
为中国医疗事业奠基奔走一生的老人,
就这样孤独凄苦地离开了......
临终前,颜福庆希望能把遗体,
捐献给上医师生用于医学解剖,
然而这个遗愿在70年代并没有实现。
但他却给今天的中国,
留下了“巨额遗产”:
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
中山医院、澄衷肺病疗养院
(上海肺科医院前身)......
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中国数所护校,仰他恩泽;
十年医疗,百年福荫,
中国数所医院,因他而生。
他给中国带来了最早的西医,
更给今天的湘雅,
留下了大仁大爱的精神传承,
“如果我有千条生命,
必定每一条都留给中国。”
人生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
服务价值何在乎?为人群灭除病苦。
忠魂不泯,浩气长存,
今天,
2020年11月29日,
是他离去50周年,
致敬“中国现代医学之父”颜福庆,
他浇灌过这片土地的生命血泪,
我们永志不忘!
来源;华人星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责任编辑:袁艺娇_NB1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