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开始,本公众号开始陆续编发迟守卫(网友“池清”)老师的《青岛老街系列图文》,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欢迎。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青岛老街——太平路的风光(下篇)》。本组图文是迟守卫老师分八篇编写而成,本公众号汇总成上下两篇发布,因受篇幅过长所限,可能会对阅读感有些影响,特表歉意!

太平路是青岛市历史上建设最早的道路之一,也是一条风景优美的海滨大道,堪称青岛景观的代表街道。没有到过太平路,就等于没有到过青岛。

从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新大楼过安徽路一直到浙江路,这片区域现在全部是1993年拆除原建筑后建起的华能大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能大厦远眺(中,摄于2009年)

这片街区原先是太平路35-37号三栋具有德式别墅风格的建筑,据史料记载,这三栋建筑是由辛亥革命后来青岛寻求庇护的清廷遗老、江苏盐道李梅荪于1915年所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平路35-37号三栋建筑原貌(摄于20世纪20年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平路35-37号远眺(摄于1945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20年代的太平路景色

这三栋建筑,“磨难”最多的要数太平路37号大楼。20世纪20年代初期,这栋大楼不知何故变成了鲁大矿业公司的产业,这是一家由北洋军阀与日本财团于1922年组建的中日合办企业,但该公司成立不久即因经营不善欠下了债务,遂将此楼变卖给了青岛首富刘子山以还债。1929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接管青岛后,强占此楼作为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办公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大楼(摄于1931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5年,德国筑港工程师弗里德里希·施瑙克在担任青岛港顾问工程师期间,居住在当局提供的太平路(35号)住宅,西邻刘子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平路35号楼旧影(左,摄于1948年12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6年至1929年间,驻青美国海军俱乐部租用了这座大楼,从上面这张照片能清楚地看到,大楼上方有醒目的英文“NAVY CLUB”(海军俱乐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9年,大楼的门头换上了castel inn(城堡旅馆)的字号,从这个年份来看,这家旅馆很可能只是租赁了大楼的一部分营业,标示出“城堡旅馆”这个名字也许是为了借用这座宛如欧洲城堡的建筑外形以吸引来往游客的入住。

1932年1月12日,日本驻青领事馆因国民党青岛市党部机关报《民国日报》转载了所谓有意侮辱日本人的报道,遂鼓动日本侨民上街游行示威,并火烧了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大楼以及位于中山路的《民国日报》报社,这是这座大楼最大的劫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日本人烧毁的大楼,屋顶已经面目全非。

该大楼被烧毁后,刘子山在修缮时将四个角楼和塔冠拆除,把坡顶改为了平顶。修缮后大楼出租给了中央银行青岛分行,时任的分行经理姓眭,居住在大楼旁的小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央银行青岛分行(左)及眭经理住宅(右)

1938年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时,中央银行撤离,该大楼又被日本兴亚院华北联络部青岛出张所霸占。兴亚院于1938年12月16日由日本近卫内阁在东京设立,作为日本政府对华侵略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青岛出张所则是由侵占青岛的日本陆军、海军和领事馆三方面人员组成的日本在青岛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情报机关。此时的太平路37号大楼就成为了日本侵占青岛的最高政治机构所在地。抗战胜利后,该大楼再次由国民党青岛市党部机关把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兴亚院华北联络部青岛出张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时期发行的太平路风光明信片

青岛解放后,太平路35-37号成为青岛市委、市人大和团市委、市妇联等的办公地,建筑也被加高,该建筑已经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与其东边的那两栋基本保留下来的建筑相比,已经失去了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平路37号旧影(白色楼,摄于198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平路37号办公楼远眺(白色建筑,摄于20世纪90年代)

1993年,这三座楼所处的太平路、浙江路、广西路、安徽路合围地块上的建筑全部被拆除建起了华能大厦。

我的高中同学、曾任青岛市财政局局长、市人大副主任的邢厚仁在微信里跟我回忆说:原青岛市委机关及团市委、财政局的一些科室都在这里,东面那个楼是财政局,他(19)85年的时候就在那里办公,后来搬到了湖南路。

邢厚仁同学的这段回忆使我想起了一段往事,20世纪80年代,新华社青岛支社曾在那个东楼即太平路35号一楼朝南的那片房子里办公,我因为我们公司的新闻报道和编辑宣传画册等事宜,多次去那里联系时任的社长刘海民,并为编辑画册的事由他带领几次去北京新华社瞭望周刊协调编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港大港公司宣传画册封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浙江路西行是一个由太平路、兰山路和中山路合围起来的三角花坛,在花坛的中间,面朝青岛湾矗立着一座冠名为《海风》的雕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时期的三角地旧影

这座雕塑立于1985年12月26日,由青岛雕塑艺术家徐立忠先生创作,是岛城首座环境艺术雕塑,也是青岛第一座由企业——青岛食品厂(公司)捐赠,——青岛食品厂生产的“钙奶饼干”伴随着几代青岛人的成长,成为岛城人民的喜爱,这座雕塑也是岛城街头的一处标志性风景。有岛城作家在《青岛文学》上评论说:20世纪80年代的青岛,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的“海风”正徐徐吹来,徐立忠先生创作的雕塑《海风》,不但冲破了思想僵化的禁区,也深刻反映了人们对于久违的美,对浪漫、安宁、和平的渴望与追求,至今仍然闪动着楚楚动人的艺术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止步于三角花坛,凝望这座具有东方艺术之美的女神雕塑:秀丽清纯的脸庞,婀娜飘逸的长发裙摆,勾勒出轻曼绰约的女性线条,自信而含情的双眼凝视着手中的那颗珍珠,整个雕塑透着一股青春的活力,这座雕塑,正是青岛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中山路,沿着太平路继续前行,现在这片由太平路、中山路、兰山路、河南路合围起来的绿地(见上图),曾经是一栋建于1939年的日本海军青岛司令部大楼和德占时期的胶海关保税仓库,1945年抗战胜利后,大楼曾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第六师师部、美国海军西太平洋舰队司令部,1949年美国驻青岛领事馆也曾设在楼内,解放后成为了青岛市委机关的一处办公楼。该楼的造型很像一艘军舰,墙体也被涂成军舰的灰色,因此,青岛人都称它为“军舰楼”,旁边的胶海关保税仓库也拆除建了一座楼梯形大楼。1992年前后,这两座大楼连同太平路37号和兰山路3号市委办公楼一起被拆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舰楼旧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70年代的“军舰楼”(右)及德占时期的保税仓库旧址(左,带一个竖立的烟囱),“军舰楼”的后面是兰山路3号市委办公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90年代的军舰楼(灰色)、梯形楼(白色)、兰山路3号的市委办公楼(黄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市委搬迁的情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舰楼”被拆除的情形(视频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街区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和著名的风景游览点,是栈桥和回澜阁,它也有个门牌号——太平路10号。历经百年的青岛栈桥,至今仍然风姿绰约,她现在被纳入了青岛海滨风景区,这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前海一线,西起团岛,东至大麦岛,全长25公里,陆地面积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平方公里,环抱团岛湾、青岛湾、汇泉湾、太平湾和浮山湾,背倚观象山、观海山、信号山、青岛山、太平山和浮山,享有“世界最美海湾”之美誉,是国内少有的地处城市中心的海滨风景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50年代的栈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60年代风行的栈桥风光照片,俗称“画片”。

青岛建置后,为便利兵员货物装卸,1892年清政府在青岛湾建了栈桥,当时这是惟一的一条海上“军火供给线”。有言道,谁控制了栈桥,谁就控制了胶州湾。1897年,德军以演习为名从栈桥登陆,武力占领了青岛(时称胶澳),并在栈桥上举行了阅兵仪式。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后,也效仿德军在栈桥上举行了阅兵仪式。1922年12月,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中国水兵也在栈桥举行阅兵,以显示中国主权的收回。这些都说明了栈桥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占青岛后,清政府被迫与德国签订了不平等的《胶澳租界条约》,统治当局开始进行新的城市规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方便海上运输,德国人对栈桥进行了改造,在桥面上铺设轨道,同时为了建设小港和大港的物资运输需要,于是就顺着栈桥向北延伸,从丘陵起伏的山腰开出了中山路,这就是栈桥与中山路形成一条线的缘故。

1904年大港第一码头建成后,栈桥逐渐失去了它作为码头装卸的历史使命,开始逐渐向游人开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栈桥旧影

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青岛市政当局出资对栈桥进行扩建整修,桥身加长到440米。将原桥的钢木结构部分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等等,在栈桥北端沿岸建了栈桥公园,种植树木花卉。桥南端增建了箭头型的防浪堤,在堤内修建了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两层八角亭“回澜阁”。回澜阁金瓦朱壁,盔顶飞檐,阁内立碑纪念,是中国建筑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处建筑。据史料记载,1938年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后有过更换碑文的计划,但此事未见下文,现今回澜阁内为何还留有一块无字碑,成为一桩不解之谜,这也成了回澜阁的一个看点。现在的回澜阁牌匾由原山东省委书记、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和第一届主席、著名书法家舒同于1958年题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3年夏季,扩建整修后的栈桥成为“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游泳赛场。华北运动会从1913到1934年共举办了18届,历时20余年。是中国近代体育史上举办时间最长,参加范围最广、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地区性运动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澜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澜阁内的无字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3年,回澜阁还一度是“中苏友好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栈桥进行维修,现在园内花木扶疏,青松碧草,并设有石椅、长廊供游人休憩、观赏海天景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50年代的栈桥公园一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在栈桥公园游玩、休憩(摄于上世纪80年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在栈桥公园晨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栈桥公园旧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90年代青岛市民在栈桥公园自发开办的“英语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栈桥东侧的沙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栈桥公园西侧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栈桥公园西侧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栈桥现在是国务院于1982年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飞阁回澜”是著名的青岛十景之首,“长虹远引”、“栈桥月夜”、“杰阁翼然”等景色也是闻名遐迩,再加上青岛栈桥和“琴屿飘灯”的小青岛遥遥相望,更使这一带的风景锦上添花,无以伦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栈桥与小青岛遥遥相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在海滩上“赶海”

栈桥是青岛的象征,是青岛人的骄傲,与亲朋好友在栈桥拍照留念,已经成为了青岛人的一种生活情趣和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2年春节我从山东建设兵团回青探家,特地到栈桥公园来拍照释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2月10日(正月初六),我们战友在栈桥团拜相聚(上图由刘玉珍拍摄,下图由邹建璟拍摄)。

驰名中外的青岛啤酒商标便是以栈桥的回澜阁为标志而设计,青岛的老字号品牌“栈桥白酒”,青岛人俗称“栈桥白干”的商标图案也是栈桥与回澜阁。青岛第一代“社保卡”也是以栈桥作为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第一代“社保卡”的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栈桥作商标的青岛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10月12日,青岛世界大学生时尚设计大赛作品拍摄活动在栈桥上举行,栈桥成为了一座天然“T”台秀场,由此,拥有百年历史和超高人气的栈桥,就打上了时尚印记,标志着青岛这座时尚之都的城市气质愈发成熟。媒体评论此次活动说:栈桥既是展示的摩登天桥,也是光影记录的城市背景。一组组国际感十足,洋溢青春创意的时尚作品,在晨曦中,与栈桥进行了一次跨越百年的对话。灵动创新的设计语言与典雅庄重的古建筑,传统与当代、中国与世界彼此辉映,青岛再次展示了独特的城市风貌与时尚氛围。

漫步在栈桥上,栈桥划波斩浪,像一条长龙横卧于碧海银波。循桥渐入,仿佛自己置身于大海的环抱之中,可以立体地感受到海的气息和海的浩淼,碧波拍打着桥面,白云漂浮在蓝天,海鸥与人们嬉戏,游船在海浪中穿梭,这幅妙曼的自然美景令我们心旷神怡,激情澎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回澜阁,沿螺旋楼梯登到楼上,举目远眺,烟波浩渺,层层巨浪澎湃涌来,拍打堤坝,腾起万千玉珠,与“飞跃”在碧蓝海面上的亭阁相映成辉,我们忘怀地沉浸在这幅“飞阁回澜”的画卷中,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栈桥公园西侧的路边,有一座造型是“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组合小屋,这座宛如童话般的小巧建筑,路牌是太平路12号,“长方体”是红瓦屋顶,淡黄色墙面,“圆柱体”上有一顶绿色的锥“帽”,狭长的窗户错落有致,衬托着这组小屋的玲珑剔透、活泼典雅,她那迷人的样子使路过此地的人忍不住地想再看上几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时期的海水提取处

这组小屋被称为“海水提取处”,大约修建于德占青岛的1902年,据说当时德国人是通过安装在这座小屋里的管道将海水抽入洒水车,用来冲洗马路,这种超前的节能和环保意识令人叫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对着河南路口的海水提取处

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长方体小屋的门似乎是开在临街的这一面。照片左前是胶海关保税仓库,左后是胶海关关员公寓一角;照片右前是德商顺和洋行一角,那座带尖锥顶的建筑是德商哈利洋行。现在这些建筑除了哈利洋行几经改造后保留了下来,其它的建筑都已经被拆除了(见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组小屋正对着河南路口,这是德国人在青岛城市规划上的一个设计特点,即在对着海滨方向的马路要讲究“对景”,也就是说,在马路伸向海滨的一端,必须对应某个建筑,这种“对景”设计在青岛还有多处。这个海水提取处距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这座小屋现由青岛海滨风景区栈桥风景管理处办公室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水提取处的西侧是第六海水浴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六海水浴场鸟瞰

德占青岛时期,这里只是兰山路一带各洋行临时装卸、存放货物的一片海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占时期栈桥西侧海滩景象

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时期即1914年后逐渐形成了一个简易的小型浴场,仅有临时性的更衣室,因濒临日本人当时叫做“舞鹤町”的太平路,因此被称为“舞鹤滨海水浴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占时期的舞鹤滨海水浴场景象

中国1922年收回青岛主权后,按照序列将其命名为“第六海水浴场”,因其毗邻青岛栈桥和太平路,又称“栈桥海水浴场”,“太平路浴场”。这座浴场周边既有栈桥这样闻名的景点,也有现代风格的高楼大厦,再加上它又靠近繁华的中山路和青岛火车站,这些风格不同的景致使得这座浴场有了一种非凡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时期的第六海水浴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六海水浴场全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80年代的第六海水浴场

少年时代的暑假,我基本上每天都是泡在这个浴场,我也是在这里学会了游泳。小时候,我妈是不允许我到海里洗海澡的,怕我出危险,可她一上班,我就穿上裤头赤着身子从湖南路的家跑到这里,一头扎进大海,那个爽劲儿真是有说不出的惬意。这个海水浴场的海浪比较大,我年少不怕浪大,在翻卷的大浪里钻来钻去还觉得挺好玩。记得有一次,那天的风浪卷起来能有半个人高,我站在齐腰深的海里,一个浪头掀起来一下子把我打倒,我刚要站起来,后面又来了一个浪头把我打倒,嘴里还呛了一口水,嗓子眼里咸得直想吐,我刚想转身呕吐,又一个浪头把我打倒,顺势还把我推向了岸边。我爬了起来,呕吐了几口,转身又钻进了大浪里。就这样我三番五次被浪头打倒、呛水,不知什么就学会了蛙泳,随着我游泳技术的娴熟,我竟能游到浴场深处的防鲨网。洗完海澡后我就跑到湖南路和蒙阴路拐角的“新新公寓”风凉一会儿,再跑回我们家院子里的那个水龙头底下,用水一个劲儿地冲洗,然后站在藤萝架的树荫下把身上的水晾干再回家。

后来我看别人都穿着游泳的三角裤头,我的那个裤头真是太土气了,可我知道我妈是不会给我做的,花钱买更是一种奢望,于是每次去洗海澡我就跟着那些比我大的男孩后面,看他们的裤头是什么样的,再不就厚着脸皮向人家把裤头要过来翻来覆去地看,把样子记在心里,回家后就从箱子里找出一些我妈补衣服剩下的碎布,根据记忆比划自己的身材剪成三角形,一针一线地缝起来,做成那种在腰的一侧开口系带的,因为那时我们也没有钱,这样就不用进更衣室,在沙滩上穿着短裤就可以换上游泳裤头了。后来我还借用邻居大利家的缝纫机,——他妈是青岛缝纫机厂的,家里有一台缝纫机,学会了使用缝纫机,把我原先用手工缝的裤头又重新“砸”了一遍,再去洗海澡时,我穿着自已做的“像模像样”的三角裤头还觉得挺得意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六海水浴场及观光平台东入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拍摄的电影《海魂》剧照

第六海水浴场东入口原先是一条由石块砌成的东西向斜坡,人们可以沿斜坡走到浴场的沙滩。1957年拍摄的反映国民党海军水兵起义的电影《海魂》在这里拍了很多镜头,上图剧照就是著名演员王丹凤拍摄因生活所迫沿着这条斜坡走到沙滩,想跳海自杀的一个镜头。因为演员王丹凤不会游泳,她走向海里时,身体总是不能埋没在海水里,表现不出自杀的状态,拍摄了几次也没有成功,无奈导演只得以她一步一步地向大海深处走去的镜头喻示她自杀来处理了这场戏。《海魂》这部电影聚集了当时中国最顶尖的电影演员赵丹、王丹凤、陈述、崔嵬、刘琼、牛犇。这部电影还在栈桥的桥下拍摄了国民党水兵密谋起义的镜头,在中山路曲阜路路口的咖啡馆(即后来的青岛饭店)拍摄了国民党水兵与美国兵群殴的镜头。特别是在前海栈桥拍摄的那些场景,每次都有很多群众围观,大家都想亲眼一睹这些电影明星的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六海水浴场1984年整修的场景

第六海水浴场因1933年夏季在这里举办过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游泳赛而受到青岛市民的青睐,1934、1987年曾先后整修,成为我市配套齐全的继汇泉湾第一海水浴场之后的第二大海水浴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六海水浴场现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六海水浴场观光平台现貌

第六海水浴场北面的河南路口往西一直到鱼台路口,这一侧除了原礼和洋行旧址作为老建筑保留了下来以外,现在是一片民居和高楼(见下面的一组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平路河南路西北拐角的河南路2号市委宿舍大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市委宿舍大院毗邻的礼和洋行旧址及改造后的太平路郯城路街边花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平路郯城路西北拐角的山东外贸大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自来水公司(黄色大楼)等高楼大厦,远处是青岛广播电台办公楼旧址。

1897年德国人占领青岛后,利用前海栈桥码头这条进出口贸易通道,在周边陆续建起了检疫、海关、仓库、洋行等建筑,到1904年前后,太平路的这段街区相继建起了德国驻青岛的一些贸易公司办公或住宅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是拍摄于1920年代太平路(河南路-鱼台路段)的一张老照片,自东向西依次可见有文字记载的建筑有:海水提取处、胶海关保税仓库、顺和洋行、禅臣洋行、礼和洋行,以及与太平路相交的郯城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太平路河南路西北拐角的顺和洋行办公楼建于1899至1900年间,它是1850年成立于香港的德国老牌贸易公司在青岛的分支机构。顺和洋行在青岛的业务主要与日常生活有关,零售的百货商品有罐头、食品、洋酒、小五金及一般日用品等,和其它的德国公司一样,其经营的商品多由德国国内运来。该楼已于1954年拆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顺和洋行西侧的禅臣洋行也是一家历史悠久从事远东贸易的德国公司,1846年禅臣在广州设立了中国大陆第一家分行,1856年又在上海设立分行,随后就把驻华总部迁到了上海。此后的近半个世纪,禅臣又相继在天津、汉口等重要通商口岸设立分支机构。1897年12月,禅臣洋行装载着建筑工人和建筑材料的“Loongmoon”号货轮成为了第一艘驶抵青岛的德国商船。随后于1899年成立了青岛分行,次年在今太平路建造了这座办公楼兼住宅。1913年,禅臣买下了今馆陶路与吴淞路口北侧的地块,并从英国汇丰银行贷款建造了一座具有典型英国风格的综合楼,就是现在的馆陶路5号的汇丰银行旧址,作为回报,禅臣洋行以收取租金的方式在这幢大楼里租给了汇丰银行一个拥有独立出入口的办公室。

大约这两处洋行都是在1954年被拆除了,因为河南路2号市委宿舍就是在这一片地块上建起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路2号市委宿舍旧影(摄于1958年)

河南路2号市委宿舍大院有我的同学和战友。姜军志是我的高中同学,他家住在大院北面的那排楼,他比我高一届,他67届,我68届,上学时我们的教室在一个走廊里紧挨着,冬天他整天穿着一件草绿色的棉军大衣,那是他母亲发的,他母亲是个公安干警。他毕业后应征去了南海舰队,我们经常书信来往,他给我的来信上都盖着三角邮戳。他复员后被分到燕儿岛的北海船厂干车工,我们见了面他就给我讲什么C16车床,他对技术很钻研,后来当上了工段长。他结婚后住到了燕儿岛的厂区宿舍,那时燕儿岛离市区很远,我们的来往就逐渐地少了。1970年6月,他弟弟姜建志与我一起到了山东建设兵团二师十团,我们还分到了一个连队果园连。住在前楼的胡民生也是我们一起到的兵团,他被分到了烧窑的连队,那个连队的劳动强度很大,他很能干,后来当了班长。在兵团时他考入了山东煤炭学院,毕业后就留在了济南工作并结婚定居,他母亲蒋阿姨跟我母亲是同事,都在泰安路街道办事处工作,我跟民生现在还有联系。住在这个大院的还有一对兄弟陈克利(音)和陈阿利(音),他们的父亲原是市委宣传部的领导。陈克利的小提琴拉得好,被北海舰队海鹰文工团招为小提琴乐手,后来他与我们团的战友刘向阳结为伉俪。刘向阳是从青岛12中毕业的,与我们乘坐一趟火车到的建设兵团并被分到了果园连,后来她被选拔为团广播员,因她的歌唱得好,又被选拔到师部宣传队,不久她又被北海舰队海鹰文工团选中作为女高音独唱演员。刘向阳为人质朴,谦和热情,现在我们战友聚会,她总是会应战友的要求为大家献歌。我的高中同学邢厚仁,他被调到市政府任职后也被安排到这个大院居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9年8月由青岛电视台编辑拍摄的反映我们青岛港大港公司精神文明建设的专题片,摄像是青岛电视台新闻部记者李良鹏,他就住在这个大院,他的父亲时任青岛市委领导。在拍摄这个专题片的那些日子,我每天与李良鹏在一起工作,他不言不语,一门心思地扛着摄像机拍摄,他拍摄的镜头总是有独到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摄青岛港大港公司码头工人为我国南极考察队装载建站物资(视频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摄青岛港大港公司码头工人接卸进口成套设备(视频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摄青岛港大港公司码头工人的文化生活(视频截图)

紧邻禅臣洋行的礼和洋行是德国在中国最大的一家贸易洋行,分别在香港、上海、天津和其它许多城市设有分行,在青岛成立的是一家小规模的分公司,大约建于1902年。礼和洋行的英文名是“卡洛维茨公司”,能以中国的“礼和”二字来冠名公司,是否也是德国人想以“礼为先,和为贵”的中华文化入乡随俗?礼和洋行代理的产品从精密仪器、重型机械到铁路采矿设备、军火,一应俱全。世界著名的军工企业克虏伯、光学器材公司卡尔蔡司、轮胎制造商固特异等在中国的产品独家代理商都是礼和洋行。二战之前,礼和洋行更是成为国民政府的首席军火供应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4年时的礼和洋行(左二)

1938年日本占领青岛后,汉奸组织新民会以“日本东京建物株式会社青岛出张所”的名义曾在这里活动。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楼由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解放后的1950年曾是太平路小学分校,1951年正式成立了河南路小学。上世纪90年代末,河南路小学因火车站周边改造而被撤消,一部分校园和附设建筑及其西侧的铁路宿舍一并被拆除建成了一处街边花园,小学的主楼因是德国老建筑,被青岛市政府作为优秀历史建筑保存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6到1962年我在河南路小学完成了学业,经过了中学、建设兵团,还有多年的工作,小学同学早已经各奔东西,天南海北,可以说是杳无音信了。“小学同学”,对于我来说,那是一个遥远的、可望不可及、只能在梦中出现的幻影。

2017年,我的学哥刘春茂、刘逵茂、尚国基,还有毕庶琴,一起商量着建起了一个小学同学微信群,还起了一个文雅的名字:小学同学篇。这个“篇”好,既有历史感,又有文学范儿,仅这个群名就让我对这些学哥们肃然起敬,更不待说,他们是多么地理解包括我在内的这些学弟学妹们的心情呀,因了这么一个微信群,就有了一个可以与同学联系的平台和机会。建群后,即由群主刘春茂发起,刘逵茂、尚国基和毕庶琴积极推进,联络组织了一次“河南路小学老同学聚会”。

2017年2月23日上午,风和日丽,前两天还是风雪交加,寒气逼人,可这一天,竟暖意融融,一派春天的气息。同学们在学校的这座教学楼前相聚,相互辨认着对方的模样,努力地叫出对方的名字,甚至有的同学还拿着小学时的合影照片相互辨认着。回忆着那些已经久远可怎么也不会忘记的往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小来同学感慨地说:我在这座楼对面的马路上驻足良久,清楚地记得,正对面有小楼梯可以上去,左面是校长室,右面是少先队大队部。房间是窄窄长长的,很明亮。我们的辅导员是徐丽娜,长得挺漂亮,梳着两条大辫子,常常带我们大队委员在这里开会。当时的大队委员还有毕庶琴、魏淑清 、赵志华、田玉森、李鲁云……东边也是有小楼梯上去才能进教室。小楼梯的右边有一个小平台,我们女孩子常常蹲在地上玩纱布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庶琴在微信中感慨:原河南路小学,现在已无校院墙,楼还是那个楼,可与“学校”已风马牛不相及,面目全非。楼对面的平房教室已荡然无存,只有地基遗迹尚露出地面,清楚可見。每年,我都会去我的母校,走走,看看,想想。

张宾鸿有诗言:你的背景/远去得太久/一去就是60年/是你让我的心/第一次感到了/如梦的、新奇的、昏眩的颤动/今天旧地重逢/仿佛你60年前的那次回眸/又一次拨动了我的心弦/我真的想送给你一艘小船/让我们荡起双浆/任小船儿冲开波浪/划向那遥远的天边。

这是一次不寻常的聚会,这是一次小学同学跨越了半个世纪的聚会,这次聚会已经铭记在我们这些同学的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太平路自来水公司大楼的西侧,有一条小路是单县支路,它通向青岛火车站(见上图右),太平路在这里向南拐了个弯,这是受这段路的地形影响所致,这一片原先是丘陵(见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张照片拍摄于1904年,正是从这片丘陵向海边拍摄的,可以明显地看出这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张摄于1920年的照片可以看出这一片已经建起了洋房花园,拐弯的这条上山的路现在叫鱼台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年的鱼台路及周边旧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鱼台路现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鱼台路街口可以看到北面的青岛火车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平路(鱼台路-朝城路段)及周边鸟瞰

从鱼台路口顺着太平路继续前行,南侧是沿海的大坝和花园,北侧是一片花木扶疏的别墅洋楼,门牌是太平路61-75号,没有查到有关这些建筑的建造年代等资料,有青岛媒体报道,据居住在这里的老人说,这些是德占时期建造的房子,也有的说这些房子是1922年青岛接收后一些富商建造的。幸运的是,这片建筑现在被保存了下来,完善着太平路这条风光大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平路77号是青岛十二中旧址,其前身是由青岛基督教青年会于1927年9月在冠县路开办的“青年会夜校”,1929年迁至浙江路9号,1937年“七七事变”后停办,1946年恢复,叫“青岛市私立基督教青年会附设补习学校”,1947年改为“青岛市私立初级青年中学”,仍受基督教会领导。青岛解放后的1952年收归国有,改为青岛第十二中学,迁到现地址。改革开放中,青岛市整合教育资源,在这里创办了青岛外事职业服务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战友仇蕴华、迟华、刘向阳等都是从十二中毕业后去的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团,我曾在微信中留言询问现已定居香港的仇蕴华战友,她们当时毕业后一块去兵团的还有那些战友,她说她能记起来的还有郭素娴、刘建平、孙卫东、王天雨、李新民、初国珍、张秀兰。在我的记忆中,当年青岛十二中的文体活动搞得不错,他们学校的篮球队在青岛市的中学中还是比较有实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到十二中,也就走到了太平路的西头,上图就是太平路西头起点的路牌。在太平路朝城路与贵州路三路交口处,就是德军建于1901年青岛四大兵营之一的“黑澜兵营”,也是太平路西端的目的地。德军在青岛的其他三个兵营分别是“伊尔蒂斯兵营”(今太平山南麓的海军营房),“俾斯麦兵营”(今中国海洋大学校鱼山校区内)和“毛奇兵营”(今贮水山东侧海军营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澜兵营远眺

1909年,由中德两国在黑澜兵营旧址开办了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又称德华大学、黑澜大学。1912年9月底孙中山来青岛访问时,曾于30日应邀到大学参观并在学校礼堂发表演讲,高度评价这所中外合办的新型大学,他勉励学生“要好好读书,努力学好本领,成为建设一个独立富强的新中国的有用之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中山演讲的德华大学旧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中山1912年9月30日在德华大学演讲后在东面的小山前与师生们留影。

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德华大学被迫停办,校址被日军占用,学生和主要教学设备迁至上海与同济大学合并。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该址成为胶济铁路局办公地。现为青岛铁路分局办公地。近几年,国家铁路系统进行改革,青岛铁路分局撤销,改称济南铁路局青岛铁路办事处,但我们还是习惯称“青岛铁路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胶济铁路管理局旧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铁路分局现貌

青岛十二中对面是“华天大酒店”,门牌是太平路20号,该酒店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按照国际四星级标准修建的涉外国际商务酒店,酒店周边自然环境优美,名胜景点林立。可揽窗凭眺大海之美景,其景观环境设施与服务水平在青岛均享有盛名,曾素有“东有海天,西有华天”之美誉。2002年以后,该酒店因经营不善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坐落于青岛海边的华天大酒店旧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平路的风光景致深受电影制片厂的青睐,成为了众多老电影的取景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朝城路口回望着蜿蜒的太平路,这是人们为祈求福祉和安乐的美好愿望而命名的一条路,可是,这条路的百年历史证明,只有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们才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也只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才能怀揣着美好的中国梦,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让太平路的风光,更加灿烂地点染着我们美好的生活!

(全文完)

(注:本文的大部分黑白照片及部分彩色照片均选自网络,其中部分照片未见署名标注,在此感谢拍摄者与编创者,编选不一一注明,敬请原谅。)

2019年5月30日执笔

2020年6月2日定稿于

青岛,天福绿洲

本文作者为网友“池清”,本名迟守卫,作家及文史爱好者,1976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作品先后收入山东文艺出版社的《走出故道》和《大地织女》文集、作家出版社的《青城之恋》文集。与他人合著《帝国主义与青岛港》(山东人民出版社)和《岁月》(作家出版社),经过五年的创作和网络连载,反映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战士爱情生活的长篇小说《兵团缘》,2009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迟守卫《百年老街系列文章》回顾: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由作者授权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喜欢请关注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