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村行走,寻访中国最后的山村,这是专业行走四年前云南怒江之行的第20篇图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画面右边高台上的这个阁楼,有八个角,被称为八角楼。站在上面,可以看到怒江,所以也被叫做望江亭。八角楼第三层,挂着一个匾额,匾额上写着五个金色大字:“怒族博物馆”。

时光倒流,30多年前,当初特意从大理请来的工匠建造这个阁楼时,其实原本并不是当作博物馆来建造的,它是作为碧江县城的标志性建筑建设的,用途大概是图书馆。

不过,世事难料,楼是如期竣工了,县却已经不在了。这中间发生的故事,下面会讲。

画面左边的这个二层平房,看样子自然也不会是普通民房,它原本是碧江县工会的所在地。走近了去看,大门上面的两只凤凰,还有一幅山水画作,依然显露着这栋建筑物的尊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蹲在地上的那条狗,以及放在大门口的那个背篓,告诉我们这里如今住着普通人。

知子罗这个地方,地处碧罗雪山海拔2023米的山梁上,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驿站和集市。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成为怒江流域的核心城市,怒江州府和碧江县府都设在这里。

当1974年州府迁至六库以后,知子罗直接归碧江县管辖,并作为碧江县县城使用。而1986年碧江被撤销县制后,知子罗则划给了福贡县匹河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到州府县府,最终下降成为一个普通村庄,知子罗经历的大起大落,实在是令人唏嘘感叹。

好好的一个知子罗,一度作为州府县府使用,为什么会被废弃?

1954年,怒江州将州府设在知子罗。从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把这里建成了一个山城。20年后,怒江州府搬迁到六库,知子罗又被作为碧江县城使用。

然而,一场始料不及的大雨,却决定了这个新兴山城的命运。

1979年9月底至10月上旬,怒江地区连续下了16天大雨,碧江县遭受了60多年来罕见的大洪灾、泥石流灾害。

县城知子罗的部分地区,出现了地面裂痕。县城南约0.18平方公里,北约0.105平方公里范围内出现了滑坡坍塌,有48幢房屋672人受到直接影响,引发全县城恐慌。

整个县城的面积只有0.958平方公里,减去危险区域0.285平方公里,只剩下0.673平方公里的土地,还未出现明显的下滑和坍塌。

为了避免塌陷造成的危害,县城由知子罗迁往了子里甲,后来又搬到了双纳瓦底,半年多搬了两次家。不过,子里甲、双纳瓦底那两个地方,其实也不适宜建县城。

堂堂一个碧江县,县境面积1550平方公里,竟然找不到一块合适的、地基又很稳固的地方建设县城!后来,碧江县只能继续加固有塌方危险的知子罗。

在1982年至1983年,省政府拨了74万元,作为碧江县城的治理费用,建了排水沟、挡土墙,但整个县城的倾斜不但没有奏效,而且滑坡迹象越来越严重。

对于碧江县城是否还会坍塌,其实省里也是十分慎重的。省地质局、地震局、测绘总局分别派了有关的技术人员,组成联合踏勘考察小组,前往实地勘察,得出的结论大致是:

碧江县城所在地知子罗,地质结构复杂,城内含有三组滑坡梯,滑坡治理工程量大,代价高昂,且难奏效,滑坡迹象越来越明显,迟早会出现危害性大的滑坡;县址处于死角,无发展前途;机关人员及居民人心思危,不利于人心安定;县城在离江边高达1000多米的孤零零的山头上,交通不便。

有这么多隐患和困难,知子罗作为县城的命运就这样寿终正寝了!不过,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大雨冲没的不只是碧江县城知子罗,而是一个县的建制。

1986年9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撤销了碧江县建制。从此,这个年轻的碧江县,就在地图上和统计资料中再也找不到了。

然而,至今知子罗并没有塌陷,虽然塌陷的可能也并未排除。但是,事实是州政府搬走了,县城消失了,知子罗被抛弃了。

这座八角楼周围的墙上,还残存着那个特殊年代的印记。看到这些标语的一瞬间,我仿佛回到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拾级而上,爬上这个曾经作为县图书馆的阁楼,远眺那些曾经时髦的建筑群,仿佛一下子回到记忆中的80年代,而更远处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它们在蓝天白云下不言不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八角楼上朝南看下去,残垣断壁圈起来的是当地人的几亩菜地,而对面隐隐约约还可以见到怒江大峡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说,县政府离开的那一年,县进修学校才搭起2层的支架,门窗还没安上就全拆了,而可容纳上千人的电影院才放了3天电影就沉寂下来。

按照最新的发展规划,知子罗将被打造成一个“记忆之城”,可以让那些生活在城里的人,毫不费力地记起自己儿时小县城的模样。

时间再次回到1986年碧江县撤销之时,那一年所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撤走了。

1086名干部职工,带着他们的亲属前往泸水县和福贡县,学校教师与学生统统离开,居住在滑坡地带的170多户人家700多人也搬走了,医院、银行、工厂、商店全部搬迁。

一时间,知子罗建了没有几年的363幢9万多平方米的房屋全成了空屋,贫困的山民从深山中走出来,不花一分一厘就接管了这一座城,每家每户都住上了一幢楼或是一幢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朝八角楼的东北方向望去,那里有一栋三层的大楼,应该是原来某个机关的所在地。楼门是敞开着的,通过大门的台阶两侧,仍然留有时代的印迹,那是两个伟人的头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楼前面的广场上,三个怒族少年正在篮球场里打球。看见他们,仿佛看见了30年前的自己。他们身后,篮球场旁边的那栋建筑,一楼大门紧锁,二楼门窗洞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子罗,这个在傈僳语中被称赞为“好地方”的地方,如今冷冷清清,往日熙熙攘攘的景象,早已成了过眼烟云。

专业行走,行走秦岭十余载,边走、边拍、边写,自创“行走体”散文,网络阅读九千万,著有散文集《远村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