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3月2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郭主席再次点名了房地产风险,十分明确。

这不是郭主席第一次点房地产了,但这次话尤其狠,也很直接。

郭主席说:“房地产领域的核心问题还是泡沫比较大,金融化泡沫化倾向比较强,是金融体系最大灰犀牛。”“很多人买房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投资投机,这是很危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刚需买房我们一直是鼓励的,毕竟是民生的基础,但如果以后还是闷着头高杠杆往楼市投机炒作,很可能会输得很惨。

国家方向已经变了。

昨天我们的原创文章,已经从宏观视角揭示了中国房地产进入了全面退潮期,也很明确告诉大家中国未来十年机会的大方向——股市“十年慢牛”已经发车。

虽然最近资本市场受流动性转向的干扰,正在阶段性调整,但是对于坚定想做多中国核心资产的朋友,是机会。

不着急,我们马上讲逻辑。

二、

要说其中的逻辑,也很简单。

1998-2018年,20年“房牛”,靠负债往上堆,对于整个社会是成本的叠加。

这源于房价的底层是一个城市基本生产要素——“土地价格”的变动,当房价上涨时,与土地租金相关的,房租,仓储租金,市政投入,物流,人工等等一连串都会跟着水涨船高。

2015年以后,社会一直担心的人工成本快速上涨和人口出生率,结婚率大幅下降,都跟这20年社会成本的飙升有着直接的关系。

最近恒大研究院的2021结婚报告显示,除去人口流动和老龄化的影响,中国各城市的结婚率跟GDP呈负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城市,房价作为负债,作为成本的反映,它就不可能永远无休止地上涨。

着急忙慌的炒房价,最起码得有收入作为托底。

否则的话,那就不好说了。

三、

成本得视角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泡沫的视角进一步审视房地产这个灰犀牛。

毫无疑问,房价存在泡沫。

因此当前政府调控的操盘,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想办法把泡沫填实。

所以我们看到,从2016年之后对于房地产的一系列调控,限购,限售,限贷等等,都在大声告诉市场,别再做大泡沫了,等一等收入。

如果说一个国家的基本盘是实体产业,那么在实体产业收入上吹起来的房地产债务包就是一个巨大的泡沫。而定义泡沫最终是成绩还是风险,都源于国家的收入项能不能填补泡沫与实体创造价值之间的空间。

填实了就是发展,就是成绩;没有填实,或者没有兜住暴雷了,后果不堪设想。

2020年的工业增加值31.31万亿,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占比也常年保持在30%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下图中国制造业的追赶历程,让国人感到热血沸腾,除了我们在脱贫攻坚上的巨大成就之外,我们在工业领域的成绩确实可圈可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简答研究。注:制造业增加值的口径为现价、亿美元,美国和日本的数据截至2018年、加拿大的数据截至2016年。

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研究者,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房地产更加冰冷的事实,我们房地产泡沫也是世界之最,达到400万亿!

31.31万亿的实体增加值,100万亿的GDP,背上却背了一个400万亿的债务包袱,几乎无可争辩,这是中国最大的客观风险。

四、

怎么办?

熟悉国家历史都应该知道,我们始终都是问题导向型的操盘,即使是很多华丽的成绩加身,也都始终放低姿态:“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

这是一种有为,也是一种硬实力。

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国人,真的要懂我们的国家。

这个世界不是哪个国家都敢直面现实的问题的,因为直面了你就要为解决问题而调动资源付出成本。

2020年的疫情就是个照妖镜,我们的英雄城市武汉封城,为全国抗疫付出了重大代价,最终让我们涉险过关,而欧美的广大国家,却大多直接扑街,其中的差距不言自明。

我们有问题,而且还很多。

区域和人群之间贫富分化,老龄化,自然环境不爽,资源也不富裕,还有6亿1000块收入的人,房价很贵,国内竞争也很大……

总之只要你找可以看到很多的问题。

但如果你因为这些问题而看空中国,那真是大错特错了。

投资圈的老鸟都应该明白,牛市上涨前的洗人是极其残酷的,有多少人没有赚到钱是因为卖了之后大涨的。

就像本轮牛市的起点2440点一样,2018年金融去杠杆,又洗出去了多少散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运上升期,成就多,问题同样也会多。

没有哪个大国的崛起是轻轻松松的,干世界上最难的事,一个大国才能称其为伟大。

五、

楼市这个泡沫,是摆在明面上的问题。

正因为要解决这个天大的问题,我们才需要在2018年之后,重新对资本市场进行全面的制度改革。

房住不炒

货币政策更加的谨慎

注册制的改革

金融对外资的有节奏开放

深圳的调控

一系列的操盘正在托举着中国经济进行深刻的变革,从房地产间接融资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大转向,我们战略已经很清晰。

前一段时间,大家都在吐槽“我们只有酱香型科技,酱油型科技”。

其背后的紧迫性在于我们急需一场硬核科技的突围,华为的芯片问题怎么解决?400万亿的房地产泡沫如何用收入填实?我们在老龄化和环境保护的欠账该如何去还?甚至我们目前10000美元的人均GDP该如何突围?

从“房牛”到“股牛”,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我们将集合调动国资民资外资等一系列资源开启的新一轮“二次创业”。

只有资本市场才能给我们在科技无人区的创业提供充足的弹药,0成本融资,风险共担资本市场是一个科创机制。

虽然我们在各个卡脖子技术上还有诸多问题,但只要我们这个国家能够调动一切资源去应对这些问题,最终解决都只是时间的问题。

2020年,中国的中产人群已经突破了4.5亿人,市场规模已经接近世界第一,而且按照未来的规划我们扩展我们的中产人群到8亿人,未来的中国单一大市场的规模将超过欧盟+美国的总和。

这是我们冲击科技珠峰的核心最大筹码,因为市场才是孵化伟大企业和伟大企业家的最大基础资源。

未来不确定性还会有很多,而且未来面临的问题也会比较棘手,但这就是一个后发追赶大国的必然铁肩与担当。

经济和山河,都是时代英雄的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