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日子,网上出现了一个热门话题——“那些年,被语文书安利过的人和事”,一时之间引起网友们的热议,大家纷纷回忆起儿时和玩伴们在小小的教室里,一起齐声读书的美好时光,以及课本中那些来自千百年前的人和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4岁就知道让梨的孔融如画龙点睛,让龙“活”起来的画家张僧繇还有那个7岁就砸破大缸,救下同伴的聪明小孩司马光。从这些人的身上,我们学会了谦让,学会了孝顺,还学会了遇事沉着冷静,那么问题来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可语文老师为啥从不告诉我们司马光救下的孩子是谁?难道是老师不知道吗?

一切,还要从995年前的那个夏天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1026年某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司马光如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开始新的一天的学习,年仅7岁的他正捧着一本《左氏春秋》认真读着,读到精彩处还频频点头,像一个“小大人”般,而旁边跑来跑去玩耍的孩子们,丝毫没有影响他读书。

突然,传来“噗通”一声巨响,接着便是其他孩子们的呼喊声,司马光这才放下书本,上前查看情况,原来,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掉进了院子里装水的大瓮里,正当其他孩子吓得四处跑时,司马光默默捡起了一块大石头,用力砸开了大瓮,那个孩子才得以活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险境,司马光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冷静和智慧,着实令人惊叹,而语文课本之所以选中这则故事,也是为了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和危险时不要慌张,要学习司马光冷静思考的好习惯,而这个年仅7岁的孩子,也通过此事“一炮而红”,获得了无数人的赞美。

司马光也没有令大家失望,在此后的日子里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20岁时便高中进士,步入仕途,最后一步一步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并主持编纂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在任期间,他勤勤恳恳,刚正不阿,获得世人尊敬,朱熹直言赞美道:“温公可谓智仁勇。他那治国救世处,是甚次第!其规模稍大,又有学问。其人严而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完了司马光,再回过头来说说他当年救下的孩子。根据史料可知,当年司马光做出砸缸之举时,他的父亲乃当地县令(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县),也就是说,那个孩子是光山县人,而能够和县令的孩子一起玩耍,那么他绝不是寻常百姓家的孩子,且极有可能是司马光的亲戚。结合以上推测,专家学者们终于找到了当年那个被救的孩子,上官尚光

被司马光救下后,上官尚光无比感激,并立志向恩人司马光学习,于是发奋读书,可惜上官尚光并没有司马光那样的才能,科举之路也颇为不顺,连连名落孙山,后来他想通了,便不再执着于考试,转而当起了教书先生,为国家培养下一代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司马光的名气越来越大,上官尚光十分高兴,为了感谢他当年的救命之恩,上官尚光便在城西龙堤南坡修建了一座亭子,名曰“感恩亭”,并交代子孙需世世代代牢记司马氏的恩情,后世之人为了纪念此举,便将龙堤南坡改名为“上官岗”。时至今日,上官尚光的后人仍然牢记祖先的教诲,前些年,上官族人还成立了基金会,用于支持穷人家的孩子上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理说,上官尚光知恩图报的行为也是值得向孩子们宣扬的,那么语文老师为啥对他只字不提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来,史书中并没有关于上官尚光的记载,大多数资料都来自于上官氏族谱;二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旨在告诉孩子们见义勇为、沉着冷静,并非学习上官尚光知恩图报,若是将后来发生的故事也告诉孩子们,难免有些喧宾夺主的意味,同时也不便于孩子们理解主题。所以说,语文老师确实可以不介绍上官尚光这个被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