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蛇效应

眼镜蛇效应

一直以来有一个关于“眼镜蛇泛滥”的著名传言,后来甚至演化成了一个专有名词:眼镜蛇效应。相传是在殖民时期的印度,印度本土的毒蛇泛滥,尤其是眼镜蛇特别多,伤人的事情屡见不鲜。想要改善居住环境,就必须要解决眼镜蛇泛滥的问题,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能够找到有效治理眼镜蛇的方法。于是,当时的印度统治者就想到了一个他们认为十分完美的方案:只要抓到眼镜蛇,就可以换取赏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相信,通过奖金激励的方式,就可以调动印度人民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让全民都加入到捕蛇行列中来,眼镜蛇的数量就会大大下降。可惜,这个看似完美的计划,却被残酷的事实打脸。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印度民众还真的被勾起了捕蛇的积极性,并且开始花大功夫去捕蛇。捕蛇后,果然换取了赏金,这样的方式成为了一些印度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于是,在一段时间内,眼镜蛇的数量还真的大幅度地降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眼镜蛇越来越少,捕蛇也越来越难,拿到赏金也就越来越难。于是,印度民众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养眼镜蛇

毕竟印度统治者也没有办法分清楚眼镜蛇到底是野生的,还是家养的,他们是见到眼镜蛇,就给赏金。因此,许多印度百姓都加入到了养眼镜蛇的行列当中。结果就是原本泛滥的眼镜蛇明明都被消灭得差不多了,却依然有很多人带着眼镜蛇来换取赏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印度统治者就越来越觉得事情不太对。他们经过调查,就发现了其中的猫腻。面对这样的局面,他们只能叫停了赏金的发放。你以为这就完了?

其实一开始印度统治者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后来发生的事情远远超过他们的控制。由于没有了赏金,所以人们养殖的眼镜蛇就没有用了,于是他们就把这些眼镜蛇都放生了。结果就是,眼镜蛇再次在野外泛滥,不仅如此,这次泛滥的情况要远比之前还要严重。

于是,后来就有“眼镜蛇效应”这个词,具体就是指针对某问题作出的解决方案,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这个问题恶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处不在的“眼镜蛇效应”

无处不在的“眼镜蛇效应”

关于“印度眼镜蛇泛滥”的故事,我们已经无法考证是不是确有此事了,它一直被当成一个逸事流传至今,或许真实的历史和这个故事会有些出路。

不过,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比如,法国殖民越南时期,当时越南河内地区就发生了鼠患,为了解决鼠患,统治者提出了类似的方案,最终这个方法非但没有减少老鼠的数量,反而使得老鼠比之前更加泛滥。

更典型的例子应该是德国的福利制度。如果你要问德国最大的产业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答案可能会超乎你的想象,他们最大的产业是社会救助产业,相关从业人员达到了200多万人。德国的总人口大概是8000多万,这意味着40个人里就有一个是社会救助产业的从业人员。德国政府为了避免官僚主义的低效率会影响到福利制度。于是,他们把福利救助外包给了大量的私营机构,并规定福利救助的资金不可以被随意挪用,必须始终用在救助事业上。

这些机构为了尽可能地获得更高的收入,就得尽可能地增加“救助对象”,只要多一个“救助对象”,就可以找政府多拿一份钱。可问题是,德国当时没有那么多人需要被救助。于是,没有救助对象,他们创造“救助对象”也要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个和平年代,德国“残疾人”的人数硬是大幅度地增加。许多人仔细一想,努力工作拿到的钱也不一定就比在家坐吃等死拿救助多。于是,德国出现了大量的“失业人群”。你以为这就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机构的“贪婪”远比我们想象中的严重。德国的“难民”问题十分严重,也是拜这些机构所赐,因为这些难民对于这些机构而言就是“收入来源”,他们可以依靠这些难民获取补助。由于大量的资金都进入到社会救助机构,导致德国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比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原本是德国的强项,却因为资金不足而掉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可能要说了,既然补助难民会影响经济发展,为什么德国没有叫停这个模式呢?这其实和选票有关,试想一下,但凡是一个脑子清醒的政客都会意识到叫停这个模式意味着丧失选票,为了保住自己的票仓,大家对这个问题都避而不谈。无尽的“补助”,又无法叫停,这使得德国臃肿的福利制度在可预见的未来逐渐走向崩溃。因此,德国的“福利制度”也被认为是典型的“眼镜蛇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