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人德,摄影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已经退休的谢人德,是老三届知青,谦称自己只是摄影爱好者,或者摄影票友,但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正式开始摄影算起,他一直没有停止过拍摄和对影像语言的探索。
1969年谢人德下乡到黑龙江大庆油田,2000年退休回到上海,30年,谢人德将自己的整个青春都奉献给了东北,所幸,他通过摄影的途径,留住流水的时光,也将时代定格在背景中。
以下为谢人德自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7年,我在学校经常帮忙出一些专栏,这个是当时宣传学两论(实践论与矛盾论)的一期,那天正好带着照相机就放在桌子上自拍了一张当作留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8年,在家里当逍遥派,对摄影颇有兴趣,1967~1969年大约是上海民间第一波隐形的摄影热,上海当时生产海鸥4型照相机与上海58II型135照相机,民间的持有量也很多。冠龙等一些照相器材商店有时候还供应散装的胶片,价格便宜,用黑纸简易包装几毛钱就可以买一卷,一般能拍十几张到二十几张不等。
那时候主要是拍摄纪念照与穿军装的革命造型照片,当年弄堂里一起玩耍的邻居家有海外亲戚,从日本带回来60年代比较风靡的135半格照相机,我借来给同学与亲戚朋友拍摄了很多纪念照,但是给自己留下的影像很少,这张照片是我对着衣柜的镜子拍摄的自拍像,记录了时光流逝的1968年冬一个瞬间。第二年我就远离上海上山下乡到遥远的黑龙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9年,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在全民范围内展开,我于1969年11月奔赴黑龙江大兴安岭特区筑路队工作。这张照片是1969年12月份同去的上海知青带的上海58II型照相机拍摄的留念照,背景山峦起伏,是在一个原始森林的小山头上。我们连队支起了几个帐篷安家,然后就在那里工作与生活,整整一年后又转战到内蒙古红花尔基筑路。在那段生活在原始山峦上的日子,没有水到河里敲冰,再用爬犁拉回来在取暖的汽油桶炉子上融化;没有电,照明用的是马灯,没有电话也没有手机,通讯是靠每周通信员骑马翻山越岭寄送3千公里外上海寄来的家信与邮包。
通信员到达连队之日就是欢庆佳节,当时这张照片也是由通信员把胶卷寄到上海冲洗印相后再寄回黑龙江来,中间的漫长周期可想而知,哪像现在手机拍照即拍即看即刻传送,美国一秒以前发生的事情我们也可以同步观看。
1974年,我已经从大兴安岭林场调到大庆油田工作,那时候的政治宣传工作都抓的很紧,每个单位都要定期出宣传栏,对封资修的思想与行为进行批判,回看真是令人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务院文化组举办的《上海阳泉旅大工人画展览》在沈阳美术馆展览,大庆文化局组织各单位的美术宣传干事去观摩,看好展览以后我们去参观沈阳故宫。这张照片也是用三脚架固定自拍的,也算是对上世纪群众文化活动的留念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3年我在逛南京路,用的是上海58II型照相机放在三脚架上自拍,在马路上用三脚架拍摄在当年还是比较少见,引起路人的注目。
【后记】
2021年的春节,因新冠疫情,政府号召大家尽可能就地过年。我们对家的思念,却只增不减。
澎湃新闻/视界征集家庭相册中的老照片,请你说一说照片背后难忘的故事。对于老照片的凝望,像是对于自我乃至整个家族过往的一次审视,与过去的点滴联通,那些故事也在不知不觉中构成了我们曾经存在过的佐证。给予我们短暂的慰藉,也提供这一年继续前行的电力。
从南到北,自东向西,一个个鲜活的家庭故事,也承载着生动的年代记忆,愿以此著一本时代的家庭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