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李榕 2月27日,深圳市卫健委召开2021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南都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0年,全市的政府卫生健康支出达到440.5亿元,增长31.3%,参保人本市就诊率达98.1%,肿瘤医院市外医保患者住院占比达40%,大病不出深圳基本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冠疫苗累计接种超过70万人

2020年以一场疫情开启,深圳医疗在过去一年经历了一场大考。率先拉响疫情传播预警信号;率先发现湖北省以外首例确诊病例;率先公布确诊病例逗留过的小区或场所。深圳用一个月时间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保持了社区传播零报告、院感事件零发生、特殊场所零感染、复工复产零发病。

深圳市卫健委主任罗乐宣介绍,深圳疫情防控经验获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介,并与肯尼亚、柬埔寨、厄瓜多尔、西班牙巴塞罗那、波兰波兹南等国家和城市分享防控救治经验。全年累计完成疫情每日分析研判332期、国际及港澳台疫情日报及周报113期,核酸阳性人员流行病学调查670例,追踪管理密切接触者8800余人,完成核酸检测1086万人份。组织全市7000余名基层医务人员落实“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完成居家隔离医学观察35万余人。

此外,深圳创造了“率先在患者粪便中检测出病毒阳性”“首次观察到经灭活后的新冠病毒真实形貌”“最早开展康复期血浆治疗危重症患者临床研究”等多项领先成果。

深圳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81.54岁

“十三五”时期,深圳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加快提升。出台社区健康服务、家庭病床、全科医生管理等系列“强基层”工作规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125元,新建社康机构59家、增长8.6%,新增全科医生1354名、增长33.6%,万人全科医生数由3.12名提高到4.03名、增长29.2%。此外,深圳新增床位1.1万张,新增医院9家。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新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22个,推荐认定高层次人才123名,评选确定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98名,新增执业医师2177名。

市民健康水平在过去五年稳步提升。13项“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中深圳10项提前完成。与2015年相比,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80.66岁提高到81.54岁,婴儿死亡率从1.83‰降低至1.14‰,孕产妇死亡率从5.3/10万降低至4.79/10万,居民健康指标持续稳定在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水平。市民健康素养水平从10.49%提高至44.87%。深圳位于“清华城市健康指数”五大健康引领型城市首位。“深小卫”连续四年蝉连“深圳市政务新媒体排行榜”榜首,成为健康文化传播重要品牌。

今年将在公众场所安装2000台AED

如何保障深圳人的健康,罗乐宣提了三个转变: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院内医疗服务向院外健康服务延伸,从传统诊疗向精准诊疗转变。此外,罗乐宣在报告中提到,到2025年,深圳床位总数达到8.29万张,医生总数达到5.5万名,三级医院总数达到60家,三甲医院总数超过26家以上,社康机构总数达到900家以上,建成2家国内领先的重大疾病防治中心,争取全市有3家医院进入全国百强。

在“十四五”时期,深圳将实现三个一流(一流健康服务体系、一流健康城市、一流中医药传承创新城市)、打造六个样板(健康“守门人”制度样板、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样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样板、医学科技创新样板、智慧健康服务样板、跨境医疗服务衔接样板),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医疗中心城市、全球影响力卓著的健康城市,市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

2021年,深圳将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推进医疗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新扩建医院4家,新增床位1000张以上,继续在人口密集公众场所安装2000台全自动除颤仪(AED)。

同时,健全港澳居民跨境就医协同机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评价标准、全科医生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先行先试港澳地区上市使用的药品。并启动卫生健康大数据中心立项,推动将全市所有医疗机构数据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升级社区健康服务信息系统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