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682年2月25日,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去世

2.1715年2月25日,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去世

3.1778年2月25日,南美洲独立运动领袖何塞·德·圣马丁诞辰

4.1841年2月25日,法国印象派大师雷诺阿诞辰

5.1850年2月25日,清朝道光皇帝病逝

6.1903年2月25日,速射武器的发明者加特林去世

7.1942年2月25日,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

8.1954年2月25日,纳赛尔上校夺取政权,担任埃及总理

9.1982年2月25日,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逝世

10.2003年2月25日,卢武铉就任韩国第16任总统

文章转载自:朝文社

老话常说:节俭是福。大清朝历代帝王里,最认这句“老话”的,就是道光皇帝旻宁。

这位皇帝在做皇子时,就以刻苦勤俭著称。待到登基即位,却发现这大清江山,早已是一片烂摊,财政边防民生全是毛病,最严重的是吏治腐败。从京官到地方官,各级衙门简直无官不贪,以《道光朝东华续录》的形容说,那真是“积弊相沿,挽回无术”。简直是没救。

于是,初登基的道光皇帝,准备对这严重问题,放出一项“大招”:节俭!

01

节俭帝王

“节俭”这事儿,中国古代许多皇帝都常说,但道光皇帝,却是少有动真格的。

就以最基本的穿衣来说,做皇子时就能省则省的道光皇帝,登基后却是更省。身上的衣裤破了?打个补丁照穿,打着补丁上朝办公。日常一日三餐?每天御膳只有四个简单小菜。

就连皇后过生日,也不过稍微改善一下生活,多做一碗猪肉打卤面。1842年道光的五公主出嫁,全程婚礼发费,竟只有两千两白银。在清代皇家婚嫁史上,结结实实创了“节俭记录”。

如此“全家勤俭”,道光要的,当然不是为了做表率,更重要的目标,就是杀一杀大清官场流行已久的奢靡歪风。

于是,就在这一番表率下,大清政坛许多沿袭已久的“规矩”,也被道光帝悄然改了:地方上大批贡物都被裁撤,道光执政的三十年里,各省的贡赋裁减了一半多。既减轻百姓负担,更堵住各级官员借机腐败的口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在这“节俭治国”的思路下,道光帝惩治腐败也不手软:除了严打各级贪官,还制定了独特的“罚赔”策略。

典型道光二十三年的“户部银库盗银案”,查明案情的道光帝大手一挥,勒令从嘉庆五年(1800)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四十三年里所有牵涉其中的相关官员,都要赔偿国库损失,哪怕相关人员已经去世,该赔也要照赔。赔不起?那就按月支付赔款,哪怕倾家荡产,也要赔完了为止。

如此几个狠招,效果看上去也很好。特别是在朝堂上,大臣们也纷纷效仿道光帝的“勤俭”风格,官服上常见补丁打补丁,几乎是君臣一心,勤俭操持大清朝。但是,实际效果呢?

02

贪腐成风

道光皇帝想不到的是,他眼前官员们集体“勤俭”的模样,不过是表象。表象之下,是各种不堪入目的“暗流”。首先官员们心知肚明的一条,就是各类送礼的规矩。

在道光年间,先前还偷偷摸摸的官场贿赂风气,早有了一套“成熟”的规矩:夏天天气热的时候,地方官要给京官们送“冰敬”,等到冬天天气冷的时候,又要再送“炭敬”。

此外,地方官进京述职,要给有关官员送“别敬”,要是其他官员经过自己任职的地区了,还要给过境官员送“程仪”。

这还只是人情交际,放在工作中,“规矩”更是少不得。各省每年有案件呈报,需要给刑部送礼对方才会继续处理未完的流程,这样的送礼叫做“秋审部费”,再比如说,水师要修理战船,需要送“修船陋规”。就连官员升职也需要给吏部送“晋升部费”,否则吏部就不发文从而让该官员无法赴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道咸宦海见闻录》记载,道光年间官员张集馨,曾经四次外放“四川按察使”“贵州布政使”等职务,每次上任前都“按规矩办事”。送给京城各级官员的钱财,四次总计近十万两。这些钱当然不会自己买单,等着到了任上,必然想尽办法捞回来。

“规矩”如此成熟,做官的油水当然也更多。于是当穿着补丁衣服的道光帝,连猪肉打卤面都舍不得吃时,道光年间官场的奢靡之风,却是一日胜过一日。

据史料记载,道光朝官场宴饮四时不绝,小的宴会天天都有,大的宴会月月都会,宴会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的一种社交手段。

每次宴会之时,主人家为了排场面子,准备的菜品都极其考究。比如有一次河厅的官员聚会,其中有一道菜就是连着打死五十多头猪,然后只取每头猪背脊上的一片肉来做成的。

除了菜品奢华,宴会的配套也很高端。官员们的宴会一般选在戏园子里面,一边听戏一边宴游,有的官员还会在宴会时用歌舞来助兴,而一些收入丰厚的官员甚至还会邀请名伶来演奏,一场宴会下来,往往花费不菲。

煞费苦心的“勤俭治国”,换来的,却是这“越治越腐”“越治越贪”的奇葩效果。

那么,一心勤俭治国的道光帝,为什么会让吏治败坏至此呢?

03

个中缘由

这就要从道光帝的用人失误说起了。首先,道光喜欢任用一些看似唯唯诺诺实则圆滑的人。这些人奉行的为官之道就是“多磕头,少说话”,这样的官员根本无法为道光提供治理国家的好方法,可道光却认为这些人的“少说话”是谨慎的表现,对这类圆滑官员大加提拔。

结果,鸦片战争时,道光问这些官员有什么应对之策时,一个名叫穆彰阿的高官只能说出:“着,着,着,皇上洪福”这样的话,道光靠这样的官员治理国家,吏治又怎会不出问题呢。

其次,道光喜欢重用满族亲贵。这并不是说满人官员更加优秀,而是道光对汉人官员始终信不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光二十七年,一位名叫瑞麟的满族官员负责在道光祭祀太庙时读祝文。结果就因声音洪亮被授予了五品顶戴。

当时瑞麟本来是七品官,一场朗诵换来连升两级,这样的好事汉人官员可绝对碰不到的。

与瑞麟同一时代的抗英名臣林则徐,就始终被道光猜忌。虎门销烟后,林则徐立刻遭到打压,被道光流放新疆,这样对满汉大臣截然不同的态度也是道光朝吏治始终不尽人意的原因之一。

第三,道光对官员们的监督考核也没有进行到位。本来清代的官员每3年有一次大型考核,按照正态分布理论,优秀的官员本来应该是凤毛麟角,可道光时代的这种大型考核优异者远远多于不合格的人。

对此,道光也明白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考核的时候弄虚作假,按理说,道光身为一国之君,本应该严查舞弊,惩处官吏,可不知道道光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对此现象仅仅是口头批评,走过场一样说一句要求大臣检举的场面话,却对这类明显失真的考核结果全盘接受,从未公开质疑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道光讳疾忌医,公然堵塞言路。道光朝吏治问题重重,朝中官员人人心知肚明。清代原本设立了一种言官的制度,目的是通过言官风闻奏事,对吏治起一定的监督作用。

然而,作为吏治最后一道防线的言官能否发挥作用,完全取决于皇帝是否虚心纳谏,可惜忠言往往逆耳,道光不是个愿意听这些言官唠叨的人。

言官们一开始也是忠于职守的,有个叫周春祺的官员就曾参奏过浙江巡抚贪污的事情,结果道光看完奏折很生气,不是生气浙江巡抚贪污,而是生气周春祺破坏自己的好心情。

结果,道光一怒之下将周春祺革职,浙江巡抚反而毫发无伤。

此事过后,言官们都不再敢说朝中大事,但即使这样,道光依旧看着这些言官就觉得讨厌,于是道光采纳了大学士曹振镛的方法,在言官们的折子上寻找笔误或者错别字,一旦发现就严惩不贷。

几次三番,言官们全部被吓得噤若寒蝉,预防吏治腐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不复存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吏治存在的种种问题道光早已心知肚明,只是道光并没有铁腕治理吏治的勇气,他想做的仅仅是充当一个修补工匠的角色,对吏治问题小修小补,以达到表面风光的效果。

然而,日益严峻的吏治问题带来了连绵不断的社会问题,道光帝虽然依旧勤俭治国,却还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清王朝,渐渐走向落日的余晖中。

参考资料:《清史稿》、《道光朝官员腐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