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坐着轮椅老人进了人民大会堂,全体为他起立!他竟然是
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2月22日,
当这位坐在轮椅上的老爷子,
进入人民大会堂,
在场所有人不论官职大小,
全都起立,一起为他鼓掌。
他是谁?
为何能引来所有人的肃然起敬?
此前,
我们的最高领导人,也曾为他弯腰;
钱学森98岁那年,
心里还惦记着刚满80岁的他,
给他写了一封祝寿信:
“您是我当年非常欣赏的一位年轻人······”
他,就是孙家栋,
一个不为人知的名字,
干出了顶天立地的伟业!
1929年4月8日,
孙家栋出生于辽宁一个贫苦山村,
自小就是天赋异禀的“神童”,
年仅13岁,
就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
6年后,他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有多牛?
隶属中央直管,
位列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
能进入这所大学的人,
无一不是人中龙凤。
在大学期间,
当收到新中国开始组建空军的消息,
孙家栋忍不住开始向往广袤蓝天。
那天是元宵节,
他连食堂的红烧肉都来不及吃,
急匆匆赶去报名,
应召进入空军第四航空学校。
从此,
他的命运不再是修桥铺路,
而是飞跃这九万里青天!
第二年,
孙家栋被派去苏联空军工程学校,
学习飞机制造技术。
1957年,
毛主席来到莫斯科接见中国留学生,
主席说: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
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
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那时,主席在台上,28岁的他在台下,
冥冥之中,
中国未来航天的希望,
真的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在苏联空军工程学校,
孙家栋是一个来自中国的“传奇人物”,
成绩年年满分,他的照片,
占据了学校状元榜最高的位置。
1958年回国时,
他获得一枚金光闪闪的斯大林奖章。
一踏上祖国的土地,
他直接被分配到了,
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那个时候,他的顶头上司,
正是刚回国的钱学森。
钱学森特别欣赏孙家栋,
觉得这个年轻人头脑聪明灵活。
曾经钱学森在美国讲课,
密密麻麻的公式写了一黑板,
所有人都举手:老师,我有个问题......
钱学森是个急性子,直接回答:
我不需要你有问题,
只需要你有答案。
而回到国内,孙家栋,
就是钱学森眼中为数不多的,
能跟得上自己思路,
没有问题只会给出正确答案的“三好学生”。
75岁的孙家栋看望93岁的钱学森,他们都老了......
中苏关系变化的那个晚上,
所有人看着苏联专家拿走了全部资料,
孙家栋的心在滴血,
如果没有这些资料,
做了半截即将完成的导弹,
就只是一堆废铁!
孙家栋说:“我们什么都没有了,
完全是在黑夜中摸索行走,
这个事情直接刺激了我,
哪怕他们拿走了图纸资料,
好,导弹我们自己搞!”
仅仅17天以后,
担任导弹型号总体设计主任的孙家栋,
和所有同事一起,
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近程弹道导弹!
接着,他又主持设计了,
中国第一枚中程战略导弹!
如此优秀的他,
让钱学森真是越看越喜欢,
钱老一琢磨,
这小子能耐啊,不如让他干票大的!
于是1967年,钱学森亲自点将,
孙家栋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
那一年他只有38岁。
放卫星这个事,是又一道天堑,
当年导弹好歹还完成了一半,
卫星,面临的是国外最严密的封锁,
一丁点资料都无从查起,
孙家栋又从未接触过卫星,
而上级给他的时间,
只有短短的三年!
巨大的压力下,孙家栋另辟蹊径,
大胆简化卫星工程,
不要几百人浩浩荡荡,
只精心挑选了“航天18勇士”,
组建了科研团队。
兵不在多贵在精,院领导赞不绝口:
“孙家栋这活儿干得漂亮!
开了一个好头!”
中国航天史上,
一支踏上无中生有征途的队伍,
就这样开拔。
他提出了,
“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得见”
12字方针。
在十年运动时期,
孙家栋更是冒着巨大风险提出建议,
“部件上镶嵌毛主席像章,
由于重量太大影响卫星散热,
能不能取下来。”
周总理一句话完美解决:
“人民大会堂,
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要挂毛主席的像。”
1970年4月24日,带着全国人民的期盼,
“东方红一号”一飞冲天,
钱学森激动大笑:
“看来把孙家栋找来还是对的,
他的确敢干事,会干事!”
那天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
孙家栋都挤不进去。
41岁的他,
同那颗闪耀的卫星一样,
从此成为航天人心目中的巨星!
而孙家栋这一生最沉痛的一天,
是1974年,
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
当时,进入发射的最后一刻意外突生,
孙家栋明确感觉到电压处理不太好,
插头自己脱下来自动给电,
地面无法管理卫星,
他预感到了情况的严重性,
发布了“自毁”命令,
随着他一声大喊,“停止发射!”
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
在升空后20秒爆炸......
数年心血,
随着空中飞落的卫星残片化为灰烬,
沙漠里一片火海,
孙家栋脑子一片空白,禁不住失声痛哭,
他和团队在零下30度的沙地里,
捡了三天火箭残骸,
用手抠,拿筛子筛,
边掉泪边寻找碎块,
一颗小螺丝钉,一个小线头都不放过,
最后查清原因,
竟然是火箭中一根导线的铜丝断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一个小小的铜丝,
就关系到整个航天产品的成败。
孙家栋痛定思痛,更加狠抓细节,
第二年,
他终于将第一颗遥感式卫星送上太空,
这是当时国际航天最尖端复杂的技术。
那几天,孙家栋身心俱疲,
实在熬不住昏倒了......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遥感返回式卫星
接下来,
孙家栋发射了“东方红二号”、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
商业火箭“长征三号”等等。
1999年,为中国制造了9年导弹、
发射了32年卫星的孙家栋,
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
可他仍然没有停下脚步。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
这一工程难度更大,
孙家栋心里,
比谁都清楚这份担子的重量:
千钧之责,让我来扛。
75岁的他出山,
担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很多人不理解,
孙家栋为什么要冒这个险,
如果失败了,那么他一生辉煌,
都将毁于一旦!
孙家栋回答: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航天探月,
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每项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
测控通信、应用等多个系统构成,
每个系统,
都有自己的总设计师或总指挥,
而“带头大哥”孙家栋,
则被大家尊称为“大总师”。
肩负大事业,
需要大智慧需要好记性。
据说,
孙家栋工作一生竟没有一个笔记本,
到了七、八十岁高龄,
开两天大会,
总结时只凭记忆就能游刃有余。
为了探月工程,
孙家栋一年里10次进入发射场,
生病晕倒四五次,跑烂了四五双布鞋,
快80岁了,
不顾腰疼直接趴在地上去看发动机。
2007年,中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
嫦娥1号发射成功,
获得全月面三维影像,
38万公里外的月球,
我们中国人的卫星来了!
中华民族,
实现了追逐千年的奔月梦想!
当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月的消息传来,
指挥中心人人欢呼雀跃,
孙家栋像个孩子一样开心地说着:
“绕起来了,绕起来了!”
随后镜头捕捉了这样一幕:
满头白发的孙家栋,
突然悄悄背过身子,擦去眼角的泪水......
孩子嫦娥一号“长大了”,
父亲孙家栋,真的老了......
2009年4月15日,
中国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
作为北斗导航卫星总师的孙家栋,
刚刚过完他80岁的生日。
2018年,
90岁的孙家栋将风云二号系列,
最后一颗卫星送上太空。
嫦娥探月卫星,
风云气象卫星,
北斗导航卫星,
这一切奇迹的背后,
都凝聚成了一个闪亮的名字,
孙家栋。
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开创者,
是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开创者,
是我国月球探测的工程领导者.....
他发射了中国第一颗导弹、
第一颗人造卫星、
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
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
第一颗通信卫星、
第一颗资源探测卫星、
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
第一颗探月卫星……
中国共自主研制发射了,
100个航天飞行器,
这100个航天飞行器中,
有34个是孙家栋的“孩子”!
90岁了,
孙家栋还会来北京航天科技大厦,
看新的报告和资料,
他说:“这是一辈子的事情,
这是要做到死的事情。”
2020年7月31日,
91岁高龄的孙家栋坐着轮椅,
出席国家勋章授勋仪式,
他把人民放在心上,
人民将他高高举起。
今年2月22日,
最高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
会见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
当92岁的孙家栋坐着轮椅出现,
全场所有人起立鼓掌,向这位老人,
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左手嫦娥,右手北斗,
因为他,
我们上得青天揽月,手可摘星辰,
29岁造导弹;
38岁放卫星;
75岁探月;
81岁布局北斗。
这位功勋卓著的老人,
为中国航天燃尽了毕生!
满天星斗的璀璨,
是他为中华民族写下的传奇。
从今往后,
每当我们仰望夜空时,请不要忘记,
这万里星空之外的每一颗“星星”,
都来自一位伟大的传奇:
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
— END —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华人星光原创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