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凯迪

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杭州无论在经济文化还是科技方面都是全省的中心所在,同样更以新一线城市的身份享誉全国。然而,在今天杭州的上城、下城、西湖与江干等老市区中,当地老杭州人的语言却与周边的吴语区格格不入,甚至有着一股浓重的河南中原腔。这种远隔千里的方言亲属现象由何而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杭州话集锦

01 吴语区方言孤岛

从中国方言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以太湖平原与宁绍平原为核心,辐射整个浙江、苏南以及安徽南部与江西东北部的区域都属于吴语地区,而杭州的位置恰好位于吴语区的核心区域,但其主城区却突兀的出现了与周边区域截然相反的中原官话现象。

在这片方言孤岛中,老杭州人习惯使用南方极其少有的“儿话音”,同时也不使用具有标志吴侬软语特色的人称用词“侬、夷”等词,而是取代以非常北方话的“你我他”词汇。除此之外,杭州话中的古日母字“儿、二、耳”等字都只有[əɹ]一读,相当于吴语其它地方的文读,接近北京话。由此来看,杭州话是绝对的南方方言中的北方后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吴语分区

02 来自中原的迁徙者

公元4世纪的永嘉南渡与公元8世纪的安史之乱两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为长江以南带来了大量北方方言元素。不过这一阶段中原方言江南地区的影响相对均质化,作为杭州一带并没有获得明显的人口迁徙倾斜。

直至南宋迁都临安,杭州话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靖康之乱前的汴京城是北宋的都城所在,当时的经济发展正处在极盛阶段,因此突然出现的亡国之运使得大量人口随从宋王室南下临安(杭州),这些人口中以原都城汴京(今开封)的人数为最多。据《咸淳临安志》,从乾道到咸淳的一百余年间(1165-1274年),临安府治所钱塘、仁和两县人口数量增加了三倍多。

可以推测,南宋时期临安城里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北方移民(来自河南一带),而且对当地的土著人口形成了数倍乃至数十倍的碾压优势,因而在短时间内改变了当时的语言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群“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北方移民,在钱塘江的西子湖畔重建东京梦华,并在当地凭借自身的政治经济资源求田问舍,密集占据了当地的膏腴之地,从而在杭州站稳了脚跟,成为了经济文化上的强势群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临安伟观图

03.杭州话的玉成

元明时期,杭州话相对保持了自身的特色,但同时也不断与周边吴语方言相互融合。清朝初年,大量清代旗人南驻杭州,从而给杭州话带来了相较于其他吴语方言有更多的文读,从而也让杭州话中的北方官话特色更加浓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杭州地图

太平天国时代,宁绍平原的大量人口损失使得以绍兴话为代表的吴方言对杭州的影响日益加深,因此现在学界认为杭州方言是“具有吴方言外衣的南方官话”。这种方言的相互交融变化也就为今天的杭州带来了清晰的内部差异,作为绍兴话分支的萧山方言与老杭州市区的杭州话至今依旧成了当地独特的文化方言现象。

参考文献:

1.宋史

2.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