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兵防空导弹发展初期,诞生了一些现在看来稀奇古怪的作品,英伦岛国独立研发的“吹管”单兵防空导弹,就是特立独行的代表。1966年,面对“红眼”单兵导弹的问世,英伦岛国的设计师们也坐不住了,开始研究自己的单兵防空导弹,研发的成果就是“吹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0年代,“吹管”导弹开始进入服役,在装甲师内部成立了专门的防空导弹连,配备有24具防空导弹发射装置,以及240枚导弹本体。从整体上看,“吹管”远没有它名字给人的印象轻便,它的发射筒前段进行了加粗设计,整体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大号的木柄手榴弹。但单兵携带背在背上的时候,还有那么一丝“酷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吹管”单兵防空导弹发射筒质量11千克,加上导弹全重达到21.5千克,单兵携带并不算方便。它的主要制导方式为红外制导,且安装有敌我识别系统,这是它领先“红眼”防空导弹的一点。在马岛海战中,“吹管”导弹投入了使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后续型号的“吹管”改用半自动无线电制导方式,命中精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最大发射距离也提高到6千米,飞行速度可达1.5马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吹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肩扛式防空导弹,在单兵发射的时候,还需要配备三脚架,从地面发射。但跟后来的“星爆”导弹一脉相承的是,它也有联装发射的功能,既可以在装甲车上组成四联装发射系统,也可以安装在直升机上,充当空空导弹使用。上世纪80年代后,改进的“吹管”导弹已经做到了肩扛式发射。

“吹管”导弹被赋予了许多作战任务,它既可以用来打击低空飞行的战斗机直升机,也能用来摧毁地面装甲车辆,甚至还能用来对付海面上的小型舰艇。但它依然属于第一代便携式防空导弹,“吹管”问世的时候,第二代便携式防空导弹已经投入了研制,这意味着“吹管”的命运将很快终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实战中,吹管操作比较复杂,只有有经验的士兵才能提升命中率,一般情况下命中率只有40%,虽然外形“酷炫”,但“吹管”并不能算作是一款成功的便携式防空导弹。

80年代以后,英伦岛国的第二代便携式导弹“标枪”很快登场,“吹管”也结束了它“酷炫”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