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在吉林抗疫任务后,隔离期满的第一天,钟鸣早早地回到熟悉的重症病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月22日,钟鸣结束隔离后第一天,返回中山医院重症病房工作。 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供图)

这位新冠疫情战场上的“逆行者”,没给自己放一天假。他说站在病人身边心里才踏实,也只有治病救人时自己的状态才是最好的。

虽然说起话语气温和,但在工作中钟鸣是个不折不扣的“硬汉”。2020年1月23日小年夜,钟鸣是上海最早逆行援鄂的医学专家,在武汉“出生入死”75天。今年1月19日傍晚,他又奔赴当时疫情形势紧张的吉林,在长春救治重症患者21天。

今年2月22日,吉林省卫健委通报,2月21日0-24时,全省无新增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截至21日24时,全省在院治疗确诊病例31例,其中长春市只剩2例。

钟鸣完成了在长春的抗疫使命。他有一大感触:感染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之间高效协作,这次在长春大大提升了救治效率。从长远看,钟鸣和他的重症医学团队,未来希望建构一个从临床出发的基础研究体系。

22日返工首日,钟鸣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等媒体采访,记者将其口述内容整理成文。

【钟鸣自述】

学科协作大幅提升治疗效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月22日,钟鸣在中山医院查房,重点查看了几位长期治疗的危重症患者。

我在吉林的三个星期,已经有两个此前特别关注的危重病人出院了。其中一人住院近半年,几经生死。他出院时,科室伙伴发了一段视频过来,可能也是想鼓舞我,我看到长期治疗的病人出院,真是倍感振奋。

到吉林后,我在长春市传染病医院参与抗疫。作为国家新冠肺炎危重症临床救治专家组专家成员,开展督导工作,临床救治重症、危重症病人。

具体工作内容和在武汉时没有太大不同,每天在病房救治病人。因为本就是重症病区,所以从病人的严重程度看,和一年前武汉的病人很相似。要知道,病人进入这个状态后,还是很危险的。

不过,医生的情况就不一样了。经过了武汉的洗礼,此后大半年的思考、总结,现在再次面对危重症病人,医生心里都是有把握的,有一定的预见性,我们可以预判哪些病人几天后进展到什么程度。因此所有的救治手段都有提前性,很有方向,最终的救治成效非常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月19日起,钟鸣在长春市传染病医院参与当地战疫21天。

但令人欣慰的是,有经验的团队悉心治疗了一段时间,这个病人的情况较快地稳定下来,意识逐渐清醒,慢慢脱离危险期。到我离开长春时,病人的情况已经稳定了。我离开后,长春的战友发来的视频中,病人已经开始吃东西,和一起治疗的亲人相互交流。

我想对一个医生来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到病人康复,回到正常生活。

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很多时候像幕后英雄,比如新冠肺炎患者进入重症甚至危重症后,开始意识不清,不知道医生的存在。我在武汉时,有的患者住院2个月,后来康复得非常好,他们不会知道这段治疗过程是怎么过来的,这也不重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鸣在长春参与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

我们有三位专家组成员负责督导,我来自重症医学科,其他两位专家来自呼吸科和感染科。三个人分工非常细致。

前端,感染科专家把握疾病发展的规律,对普通型病人进行筛选。呼吸科专家针对病人呼吸道进展情况治疗前移,对无症状感染者、轻型患者、普通型患者提前监测。而当有病人可能进展到重症型时,重症医学专业也会提前介入,及时高效的治疗。治疗工作都做到早期干预,尽力避免患者发展到重症程度。

总的来说,这次在长春的救治工作,我们分工很明确,救治效率非常高。

构建从临床出发的基础研究体系

新年伊始,我做了许多工作计划。无论是2020年武汉的战疫历程,还是这次长春的经历,都让我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有了更明晰的想法。

重症医学科是一个新兴学科,近年来在不断完善。经过高强度的抗疫工作,未来如何强化学科建设,怎么尽快补齐短板,我都在思考,对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未来要做更多研究。

更重要的一点,我觉得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我们要有一定预见性,想象一些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场景,有针对性地构建相应的医疗体系和队伍。

在学术上,我们准备的几篇文章正在修改中,有涉及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也有关于重症医学科体系建设的,希望最终的文章是受同行认可的高水平文章。

现在对疾病的认识,已经进入到从分子、基因、细胞层面诊断治疗的水平,强调精准医学。重症病人的治疗,若要有根本性提高,我觉得也要从这里入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鸣在长春参与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

举例来说,比如新冠肺炎患者为什么会进展到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肺病的分子改变、细胞水平改变是怎么发生的,这当中就有不少未解之谜。真正想把疾病治疗提升到更高水平,就需要基础研究领域的进展。

医学研究成果,以病人的救治成功率、病人满意度为重要标准。所以对我们重症医学科来说,构建一个从临床出发,包括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的完整体系,是我们未来要做的事情。

科研没有捷径,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相信在五年、十年以后,我们会产出对得起这五年、十年付出的研究成果。

这次返回上海后,我在隔离酒店度过了春节,这段时间过得很简单,除了休整,就是和亲人及战友线上交流。除夕那天晚上,我在隔离酒店和武汉的战友们一起“云聚会”,畅聊了很多事情。

在武汉战疫结束之前,战友们约定下一年春天武汉樱花开放时,要一起回武汉赏花。但现在疫情还没有结束,还要以工作为先,待条件允许时,我们再回武汉和战友们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