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松江区爱心“衣救”项目日前获评第三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提名案例”奖,该奖项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网等主办。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个提名案例中,爱心“衣救”是唯一一个由社会组织发起的公益项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衣物的寿命越来越短,逐渐进入了消耗品的行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二手衣物的用处?

出于这样的思考,2012年12月26日,松江区爱心助困志愿者协会发起了爱心“衣救”项目,对二手闲置衣物进行“拯救”,让二手闲置衣物焕发新的光彩,给需要的人带来温暖和关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位于江虹花园的爱心“衣救”站,陈列了各种由志愿者们的一双双巧手改造的布艺作品:老布挎包、零钱包、手机袋、钥匙环挂件、杯垫、摆件……琳琅满目,种类繁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看,这是一头牛,快到牛年了嘛,我们就想做些牛元素的东西,但是牛的样子毕竟没做过,花样都要自己去找资料,摸索着做起来。”朱锦凤是爱心“衣救”江虹花园工作室的“元老级”志愿者。朱锦凤说,自己经常参加江虹居委会举行的各种志愿者活动,因为“衣救”工作室就设在居委会楼下,原本就对手工制作类颇感兴趣的她就“近水楼台”加入进来。

朱锦凤告诉小松,她的母亲曾是一位缝纫师傅,从小她就耳濡目染些缝纫技巧,虽然在加入爱心“衣救”时,她还是一个缝纫新手,但对一些最基本的技法还是了然于心。“这个活儿没有什么门槛,只要你肯学,肯做,有心,多试几次就能掌握要领,之后就是要有耐心,要琢磨每样东西,大家都是从不会到会经历过来的。”朱锦凤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心“衣救”工作室里,志愿者们交流着不同的制作方法。朱锦凤擅长缝纫,最近她做的一个八爪鱼的挂件,颇受小朋友们的欢迎。俞火珍擅长毛线编织,老年人们非常喜欢她制作的毛线拖鞋、围巾。雷爱珍则擅长钩针,在她的巧手下,手套、杯垫等上“开出”了朵朵花儿,好看极了。

看着自己的作品,志愿者们表示非常有成就感。朱锦凤说:“退休后,大家都闲了下来,却还是想发挥余热,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大家都非常喜欢爱心‘衣救’这个项目,既是大家都喜爱的手工活,又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做公益,非常有意义。我们都不是专业出身,很多时候为了想样子、画图纸费尽了心思,但同时也收获了一份成就感,将想要做的东西完成时特别开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室里,还有像金国富这样的热心师傅志愿修理缝纫机,帮助大家整理衣物、提供后勤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项目自2012年成立项目组至今,发放衣物10万多件,创意改造作品21万多件,其中,平均每年都有3万多成品经由志愿者们制作完成。

目前,除了江虹花园爱心“衣救”站,还有兰桥公寓、绿地蔷薇九里、泗泾新凯一村、胡家埭等4处工作室。这些站点成了志愿者们进行布艺创作和活动的场所,为志愿者们提供了制作空间和交流平台。

“二手衣物大多来自个人捐赠,即使他们已决定放弃衣服,但还是表示出一些不舍。”项目负责人方林芳回忆道,“捐赠人都会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们好好处理衣服,不要浪费,真到跟衣服分别的那一刻,还会跟我们讲起那件衣服的故事。”这些叮嘱都让方林芳觉得这个项目有着特殊的意义。

据介绍,当二手衣物收集到一定的量后,项目组会将这些衣物送往松江卫生系统洗涤中心进行清洗和消毒。随后,项目组将处理好的衣物赠送给有需要的人,如各街镇福利院、阳光之家,各建筑工地等,而对那些不具备穿着价值的则实施创意改造。经过改造的布艺作品会通过公益跳蚤会、便民服务等活动进行爱心义卖,爱心义卖的所得将作为区爱心超市的“营业额”,循环利用到志愿活动或关爱行动中。

此外,爱心“衣救”项目还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水滴志愿者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志愿者部、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全系志愿者部等合作开展相关“衣救”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给予二手衣物“第二次生命”。

文字:陈菲茜

摄影:岳诚

编辑: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