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说:6岁前,父母带孩子出门玩,一玩就一上午,这是错的。要拿出一个小时,晒着他,让他自己玩,家长慢慢撤出。玩得好还可以奖励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教授这是要提醒大家,在孩子6岁前,一定不要忽视孩子专注力的培养。

否则孩子上学后,就会出现: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瞌睡、随便说话、经常迟到、学习效率低等情况。

孩子入学后的表现,是对咱们家长6年来育儿成果的检验。所以家长不能指望一年级时再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那样就晚了,家长和孩子都会很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为什么会不专注

孩子为什么会不专注

要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就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会不专注?

1、没有专注过

有些家长没有这个意识,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给他们规划“独处”的时间,这样孩子就没有经历过自己一个人、专注于一件事情的这种体验。

在心理学中,将人在专注地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称之为心流(Mental flow)。

体验过心流感受的人,会获得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

所以,不光是小孩子,成人也能从“全神贯注”中,忘却琐事,获得心灵的净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家长们要给孩子创造这种体验,就像李玫瑾教授所说,不要只知道带孩子玩,要让孩子有独处的时间,让他跟积木、彩泥、画笔一起奋斗。

一旦孩子全神贯注,时间就会过得飞快,你会惊讶地发现:他原来能坐那么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节奏感混乱

李玫瑾教授说过:由老人带大的孩子,很容易没有“节奏感”。这样的孩子,入学后就会表现出专注力差的问题。

没有节奏感就是作息混乱,居家和外出的时间也比较随意。

这样养大的孩子,一旦入学就会非常不适应。因为,第二节课可能正是他出门玩的时间,他怎能安静下来呢,心都飞出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家长要注意,即使是老人带孩子,也要给孩子规划出有“节奏”的时间表,让孩子的作息、玩耍、独处等活动都是有一定规律的。

尤其是大班这一年,家长可以让孩子的节奏逐步靠近学校的节奏,给孩子培养一个好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认真努力很辛苦

在我们的文化中,“专注”往往与“苦”、“难”联系在一起,比如:刻苦拼搏、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等。

我们也把这种惯性思维传递给了孩子,比如,家长在给孩子做幼小衔接时,会教孩子写字,要求孩子一写就是30分钟,孩子觉得好难,所以他不想要专注,因为专注太苦了。

其实,专注并不等于受苦,家长要想办法让孩子体会到专注的快乐,这样才能扭转他们的逆反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绘本游戏就是个不错的选择,这套英国知名童书公司Parragon原版引进的《神奇专注力训练游戏书》就能将孩子从枯燥的抄写中解放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超好玩

这套书包含了10多种类型,共超过400个趣味益智游戏。孩子喜欢玩、主动要去玩,一玩就停不下来,家长再也不用逼着孩子安静下来了。

  • 幼小衔接

4册4大主题,全方位开发孩子的思维,提升孩子的记忆力、观察力、逻辑推理力和空间感知力。引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培养数感,阅读故事情节时还能认识很多字,一举多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结语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都是没话找话跟他们说,但随着孩子长大,家长就要注意适时闭上嘴巴,给孩子独处的时间。

让他们沉浸在“游戏中”,就是在培养专注力。

我是@蓁蓁宜人,专注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学,欢迎关注。
图片源于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