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明星患抑郁症的消息频繁上热搜,也将这一话题带到了大众的面前。

令人遗憾的是,抑郁症在被大家熟知的过程中渐渐成为了社交资本。

许多人抱着猎奇的心态去议论,甚至利用抑郁症的标签给自己带来关注和便利。近年来的网络上也因此有了「抑郁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说法。

这种猎奇心态给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带来了污名,人们会感到抑郁症「谁都说自己有」、「随处可见」、「太容易伪装」。遇到真正的抑郁症患者时,人们免不了也带着这样的揣测看 ta 们,这无疑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给 ta 们带来疾病以外更深重的痛苦。

我们因此决定撰写此文,澄清一些对抑郁症的偏见和误解,让真正的抑郁症患者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

误解一:得抑郁症是因为心态不好,

软弱、矫情、想太多的人

才会得抑郁症

这可能是最常见的对抑郁症的误解。即使许多人已经知道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并不是简单的心情差,人们仍然会觉得,只有心理本来就有问题的人才会得抑郁症,心态好的人是不会得抑郁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抑郁症背后有非常复杂的原因。除了诸如神经质、消极应对等心理层面的易感因素,生理方面的变化,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除此之外,一些负面的经历也被证实是抑郁症的风险因素。

童年遭遇虐待、抛弃等,被证明与重度抑郁症显著相关(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而其他生活中的压力生活事件,比如高水平的工作压力、工作中的不安全感等,也被证实会促使抑郁症的发生(Wang et al., 2012)。

所以,认为心态不好的人才会得抑郁症,是非常不科学的。

误解二:得抑郁症都会感到悲伤、绝望

产生自杀的想法

没有就不是抑郁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抑郁症患者都会想自杀。

抑郁症分为轻度(mild)、中度(medium)、重度(severe),自杀倾向的产生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相关。一般来说,轻度和中度抑郁症不被认为会增加自杀的风险(Robin et al., 2014)。一项在欧洲的调查也发现,在被确诊的抑郁症患者中,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占 46.67%,其余 53.33% 的患者并没有自杀倾向(Dold et al., 2018)。

而且,也不是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会出现「情绪低落」的现象。「对所有的事都失去兴趣」是比情绪低落更为普遍的抑郁症症状。

更重要的是,对抑郁症的污名化也会导致人们故意隐藏自己的症状(Gillihan, 2017):一些患者即使不开心也要装作开心。临床医师们也发现,许多患者在就诊时不愿谈论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只是聚焦在躯体的症状,认为自己只是身体出了问题(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误解三:治疗抑郁症主要靠心理调节,

患者要保持乐观,多跟人交流

多关注正能量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前文提到,抑郁症是有生理基础的,因此抑郁症需要药物治疗,并不能只靠「调节」。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也指出,面对中度、重度抑郁症患者,抗抑郁药是首要考虑(initial choice)的治疗手段。

心理治疗也有助于抑郁症的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心理动力疗法(Psychodynamic Therapy)等多种心理治疗手段,都被证明对抑郁症有效(Meekums et al., 2015)。

虽然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病人自己的努力也非常重要,但专业人士的帮助才是治疗抑郁症最可靠的方法。前往三甲医院的精神科或精神卫生中心就诊。自己调整、朋友家人陪伴,都不能替代专业人士的诊断和治疗。

抑郁症会破坏人的行动力、社交能力、思维方式……ta 们会感到强烈的失控感,觉得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可控,自己做什么都不能改变现状。

而你的帮助会帮 ta 们在一定程度上「锚定」生活,找回一点对生活的控制感。

没有人应该因为患病遭到苛待。我们希望,每个人每一次小小的包容、理解、接纳,都将最终为抑郁症患者营造更有关怀、支持的社会环境。

以上内容,来自于泛心理学公众号 KnowYourself(ID: knowyourself2015)。

KnowYourself是泛心理领域的头部媒体,一直坚持用最有趣的方式,为大家科普权威、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目前已经有 1000 万人在 KY 得到了关于心理、情绪困惑的解答。KY 教你科学恋爱,但绝不「鸡汤」,每一篇都提出真实的问题,且告诉你有效的解决方法。如果你有以下困惑,欢迎来 KnowYourself 寻找答案。

其实,KnowYourself 只想做一件事:引领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了让你认识自己, KY 准备了人格、人际、能力、职场、情感、健康等等心理测试;为了让你减少焦虑、睡个好觉, KY 准备了呼吸冥想课程;为了让你拥有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 KY 准备了良性恋爱小课堂;有任何疑虑困惑、生活烦恼,都可以关注 KnowYourself 找到答案。我们承诺「科学、专业、严谨」,每一个迷茫的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指引。

- 关注自我和内心 -

- 觉察即自由 -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2] Dold, M., Bartova, L., Fugger, G., Kautzky, A., Souery, D., Mendlewicz, J., ... & Serretti, A. (2018). Major depression and the degree of suicidality: results of the European Group for the Study of Resistant Depression (GS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1(6), 539-549.

[3] Gillihan, S. J. (2017). Can you be depressed without knowing it? Psychological Today.

[4] Meekums, B., Karkou, V., & Nelson, E. A. (2015). Dance movement therapy for depression.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5] Kobayashi, N., Oka, N., Takahashi, M., Shimada, K., Ishii, A., Tatebayashi, Y., ... & Kondo, K. (2020). Human herpesvirus 6B greatly increases risk of depression by activating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during latent phase of infection. iScience, 101187. Rehman, U. S., Evraire, L. E., Karimiha, G., & Goodnight, J. A. (2015). Actor‐partner effects and the differential role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nalysi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71(7), 715-724. Rubin, R. T., Phillips, J. J., McCracken, J. T., & Sadow, T. F. (1996). Adrenal gland volume in major depression: relationship to basal and stimulated pituitary-adrenal cortical axis funct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40(2), 89-97. Wang, J., Patten, S. B., Currie, S., Sareen, J., & Schmitz, N. (2012). A population-based longitudinal study on work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 risk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76(1), 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