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正在起变化。

以前,在大部分人的眼中,温州人天生就和商业、老板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有着精明的商业头脑,为了做大企业还愿意吃上很多苦,由此还延伸出让老一辈津津乐道的四千精神、三板精神,许多温州人也因此摆脱贫困,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而即使在外界流传的温州人负面故事里,温州人也是以老板、富商的面目出现——比如置办江南皮革厂的黄鹤、或是民间集资最后生意失败跑路的温州老板。

而现在,年轻一代的温州人似乎对商业不感兴趣了——他们或是在长辈的压力下,或是出于种种考虑,主动选择考入体制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温州市各级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工作圆满完成 来源:温州人力社保局

稳定的编制

“编制真的有那么好?”我这样好奇地问陈璐。

在我心中,陈璐的所能达到的成就应远远不止于此,她是我见过最聪明,最有毅力和责任心的温州人之一。几年前,她就凭着超人的自律、敏锐的思维能力考上了浙大。

目前陈璐在浙大文学院读研究生,已经研三,计划毕业后就回温考公务员。

“我考编制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稳定。”陈璐这样说。

“稳定”两个字,几乎是我所有采访对象提到的答案之一。不过这种稳定的背后也指向不同的诉求。

比如说有的人说“大环境不好,企业生存艰难,所以来考公”;

也有的人说“考公务员可以让生活和工作取得一个平衡”;

也有的人说“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大家都说不错,所以就考公了。”

总之,这种稳定生活,虽然不会大富大贵,但也足够让人活的体面、安心。

前阵子,拼多多一位23岁员工在加班回家的路上突然猝死,把拼多多推上了风口浪尖的同时,也让陈璐坚定了考公的决心。

陈璐目前在杭州的网易实习,耳濡目染之下,她很清楚互联网公司高薪的背后意味着无休止的加班。

当前,加班不是拼多多一家企业独有现象。大部分企业也以能加班、狼性文化为荣,马云甚至曾自豪的谈996,声称这是修来的福报。

“拿命换钱”是这些企业员工的共识。

“在体制内,你至少还觉得自己是个人,不会被异化。而在企业,年轻的时候你可以去拼,但是35岁以后,年纪大了拼不过那些小年轻了,又该怎么办?”

陈璐读的是中文专业,她认为这个专业天生就“钱途渺茫”,现在她也没有什么远大志向。中文系某种程度上还和公务员专业对口,所以找个她能做的好,待遇也有保障的公务员,已经是最优解。

六年前,刚考上浙大的时候陈璐也曾雄心万丈。

她打算做学术做研究,为往圣继绝学,探索人类知识的边界;或者是去企业做出一些成就,通过努力成为一个伟大,让人尊敬,和别人都不一样的人。

但是随着在学业、工作方面的认识增长,她逐渐修正了对自己的认识——她只是一个普通人,除了擅长学习这个动作以外,其他的没什么出挑的。

陈璐不再像以前那样追求出人头地,做出一个伟大事业,她认为自己首先做好一个人,一个积极的人,能够幸福快乐就足够了。

如果在生活工作中额外再对人民有所贡献,那再好不过。

另外,进入公务系统也是陈璐父母的想法,或者说是大部分温商家长对儿女的心愿。

一些做过企业的温商家长在完成财富积累后,普遍想方设法的让孩子进入体制:

“我们做过生意,知道做生意有多苦多累,不愿意让孩子走我们的老路。我们也有钱,不求儿女有多大出息来孝敬我们,孩子能够幸福安慰的生活就足够了。”

和普遍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不同,这些温商家长基本处于各行业的金字塔上层,没有什么额外要求,只是希望孩子过得开心健康,而公务员能完美满足他们的要求。

不过,部分家长让子女选择公务员也有出于实用的考虑:

他们认为如果儿女进入公务员或体制内,最能护佑家庭财富和地位,完成财富的传递。

这些草根出身的温州人,在商业社会浮浮沉沉,摸爬滚打,得出了一个朴素但不失深刻的认识与经验:

家族成员进入到体制内不仅仅是家族的荣耀,更可以增强他们对政策的了解,补足商业短板,为家族财富或企业保驾护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山人海的公务员招考

温州精英在体制

实际上,陈璐的大部分同学,除了打算读博继续深造的以外,都计划着去考试或者通过选调,进入公务系统。

换句话说,现在智力最超群,最优秀的一批学生,都选择了公务员。

温州政府对此也乐见其成。

1月13日下午,温州市政府宣布继续推进人才引进计划,召开会议宣布引进高层次人才,名牌大学的优秀本硕博都可以参加。部分单位岗位甚至无需笔试,将在候选人报名完成后直接组织面试。

陈璐补充说,早前她的一位学姐就是博士毕业后,由人才引进回到了温州。

温州精英,多数回到体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月13日人才引进新闻发布会现场 刘伟 摄

目前,公务员招考竞争激烈,一些热门岗位的报录比,甚至达到了500:1。也就是说,在500个报名者里只收1人,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而和年轻人热火朝天的报名公务员对应的,则是大部分企业面对的人才难求的问题——至少在企业,你不会看见几百个人争抢一个岗位的情况。

大部分老板都在为没有合适的员工发愁。

有一位温州的叔叔感慨,自家朋友的孩子研究生毕业后,他完全有能力在企业里做出点成绩。即使他拿到了一些企业offer,还是铆足了劲要考银行,又回到无限的内卷和考试当中。

而在这样重重激烈的招考笔试、面试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人,即使仅仅是一个基层公务员,也绝对称得上素质良好。

无一例外,他们都有着优秀的口头表达、逻辑思维能力,综合素质能在当地排入前30%。

而这前30%,不仅仅意味着超越同侪的素质,也意味着收入和社会地位是当地前30%。

根据温州市统计局数据,2019年温州人均可支配收入在5万元左右。而公务员的收入大部分在十几万以上,是这个数字的2倍有余。而公检法系统的公务员,收入则更高。

也由于远超当地平均收入水平的工资,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于是有不少年轻人选择辞职在家中备考公务员。

因为全职备考,他们自嘲是“家里蹲”,出门聚餐时也受到不少亲戚、邻居的指点和白眼,成了他人口中的笑话与谈资:

“都快30岁了,还没个正经工作,以后你千万不要跟他学!”

不过这种质疑往往会随着他们考上公务员而烟消云散,并且还会被树立成励志典型在亲戚街坊中流传。而考公成功的消息一旦传开,说亲的媒人也会踏破了门槛。

因此,不少年轻人将成功考上公务员戏称为“上岸”,而上岸前的学习复习过程,则是一场艰辛的泅水。

不过只要上岸,一切的努力都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生在考试

体制,一座围城

相较于陈璐进入公务系统的热切,周悦则对体制的感情复杂。

她更愿意将体制称作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周悦比起陈璐要早两年进入体制。大学甫一毕业,她就考上了温州地区的教师编制,从大学生变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过经历了两年的时光,她开始怀疑这个决定是否正确。

周悦不讨厌教书的工作。恰恰相反,她认为给孩子教书上课是一天里最开心快乐的事。

真正消耗她精力与热情的,是其他琐碎的事与管理。除了正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之外,学校方面还存在更多隐性的琐事。

比如每个学期老师都要迎接上级部门的检查、开不完的可有可无的会议,以及参加各类评比并撰写心得报告等等。这类工作往往是分配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后,需要老师下班后自行完成,占用了他们大量的休息时间。

即使是资深的行政管理老师也承认:这类工作可能过于冗余,占用了老师太多时间,把时间留给教学可能更为合适。

因而,周悦认为编制老师的生活和公务员往往都会遭到很大误解:常常是外人看着光鲜,而辛酸苦辣也只有自己知道。

现在公务员和老师,加班也是普遍现象。如果年轻人到了两办,忙起来的时候,甚至会达到比996更恐怖的007。

此外,周悦认为在体制内生活的要点更在于不出错,遵守其他人的规定。她说有时候明明已经过了下班时间,工作也已经完成,却还要被教导主任强行留下来坐班发呆,仅仅是为了彰显教师的奉献精神。

有一回下午,周悦狠下心到点下班,打了卡就回家,结果第二天就在教师大会上遭到校长的批评,害的她又羞又恼。有的时候周悦会觉得:

“明明是无意义的东西,大家也一直去做,是不是不太对?在这样的体系内,多少会有点沉闷的感受。

有的时候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找不到一点成就感。”

不过这个故事在其他人看来,更像是不知足:

在业界,其他工作也一样琐碎,甚至会遇到更不合理的管理,收入也更低,这种抱怨,显然是没遭过社会毒打的女孩子的无病呻吟。

不过,尽管有人会将这种抱怨认为是不知足、无病呻吟的表现,

也应当承认周悦的感受确实存在,特别是对刚毕业就考上的新人来说,这就是他们的真情实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成长。

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概念,以及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满足了自身的温饱生存需要之后,普遍会去寻找更高层次的存在价值。

而这也是一些体制内的年轻温州人的真实困惑。他们在满足了生活需要后,很自然地生发出思考:

这种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如果对从政和公务没有热情,仅仅是因为对现实的逃避、或是生存原因而考公,是不是一种错误?

对于这个问题,同样出身温州,一位已经毕业了十几年的浙大老学长对陈璐的告诫或许可以解答:

“你要确定好你追求的是什么:你喜欢安稳,为人民服务,可以去体制内;

而如果你天性散漫,喜欢折腾和创造,做一个体制外的散兵游勇也挺好。”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在温州,甚至在整个中国,编制已然变成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符号:

他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份养家糊口工作或者事业,更是年过半百父母的殷切期望、还是对阶层稳固、上升的安慰与想象,以及对未来美好稳定生活的承诺与期许。

所以我们才能看到无数温州年轻人奔向体制的热切景象——但有的时候我们仍然对这种场面感到吃惊和无所适从。

毕竟,我们曾经有着那么辉煌的经商传统。

曾经激励无数温州人的温州精神——那种抓住商机就上的敢为人先;那种面对不确定未来,仍然敢于拥抱挑战的昂扬斗志,在当下已经黯然失色。

某种程度上,一座城市的发展和当地青年的选择息息相关。在大部分回温青年选择流向体制的当下,在温州精神逐渐失落的今天

温州,又该成为怎样的一座城市?

(文中人物名均为化名)

温州百晓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