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

公元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并与次年正式照会北宋朝廷。北宋对西夏长期先奉行的绥靖政策,彻底破产。

宋仁宗当即“削夺官爵、互市、揭榜于边,募人能擒元昊若斩首献者,即为定难军节度使”。但是,这里面却没有一个“打”字。也就是说,李元昊称帝,宋仁宗必战,但战的手法竟然是通缉,即“募人能擒元昊若斩首献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最先发起大规模进攻的,不是北宋,而是西夏

西夏与北宋在陕西方面的边界,主要是一条横山山脉。西北归西夏、东南归北宋。这条宋夏战线自麟州(今陕西神木)、府州(今陕西府谷),向西到原州(今甘肃原县)、渭州(今甘肃平凉),绵延两千余里。

如此漫长的边境战线,天然有利于攻方,而不利于守方。攻方随时随地集中兵力,然后选择薄弱、重点突击;而守方却要分散兵力、处处设防,最后疲于应付、处处漏洞。

李元昊选择的薄弱地点,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延安市西北。不是这里地利不足,而是这里守将无能。

环州、庆州防线,山路难行,边砦严密,且有宿将刘平把守;

泾州、原州防线,驻有蕃部弓箭手,而且“甲骑精强”;

熙州、河州防线,由吐蕃军队和宋朝军队共同防守;

另外还有兰州、会州防线和秦州、凤州防线。但这些防线主要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境内,要么部署严密,要么山川纵横。所以,李元昊没有突破的机会。甚至,即便突袭了,也抢不到有价值的城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位于今天陕西省的鄜州(今陕西富县)、延州(今陕西延安),却地域开阔、道路众多。关键是钤辖范雍怯懦无能、守将李士彬贪婪暴虐。这就是机会。因为主将无能,才会累死千军。李元昊只要能把这两个主将搞晕,自可大功告成。

兵者,诡道也。但诡道往往不能奏效。因为前提是你要比对方聪明。实际的情况却是人都不傻。范雍和李士彬当然不是傻子。你李元昊集结大军于鄜延方向,这两个人不可能不知道。

于是,钤辖范雍立即上书朝廷、要求增兵,“惧甚,请济师”。然而,范雍却真是傻子。恰在此时,李元昊又是派遣使者、又是发来信件,声称自己要改过自新。然后,范雍就真信了。请求增兵的上书没有上报,元昊认怂的消息却报给了朝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昊诈遣其衙校贺真来言,愿改过归命。雍遽闻于朝,厚礼真而遣之,遂不设备。

这种战略层面的诡计,宋朝方面居然能让李元昊得逞。这不是敌军太狡猾,而是我军太无能。

当然,还有战术层面的诡计。战略等于打明牌,你敢派十万兵来攻,我就派十万人去守。而战术就是狼人杀了。因为要比战略细腻得多、也复杂得多。到底从哪进攻、到底哪天进攻,到底是包抄迂回、到底是直接硬攻,这就需要筹谋了。

战略层面,北宋已经被李元昊给误导了。那战术层面就只会被误导得更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李元昊最初的手段,却真心说不上高明。他竟搞起了反间加策反。这就是把故事脚本当成了攻略手段。先是反间计,故意泄露与通好李士彬的书信,但被识破有诈;后是策反计,派遣密使劝降李士彬,但密使当场被杀。

这种演义小说的手段,根本就没法当攻略使用。奇谋妙计要是太过了,就是自己挖坑埋自己。但是,李元昊接下来的手段就堪称高明了。

施反间而借刀杀人不行,那就行骄兵而自己去杀。李元昊故意放水,夏兵但凡见到李士彬带兵作战,立即调头就跑。随后,李元昊多次吹捧李士彬:

吾士卒闻铁壁相公名,莫不坠胆于地,狼狈奔走,不可禁止也。

这招真有效,因为已经足够细腻了。李士彬居然真信了。但是,精神上的麻痹要产生物质上的效果,还要有实际的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策反李士彬不行,那就策反李士彬的手下。这就是李元昊的行动。

于是,“乃阴以金爵诱其所部渠帅,往往受之,而士彬不知”。这就是问题了。手下的营长、连长都准备反水了,李士兵这个总司令居然不知道。

好事一定要搞成三连击,才能产生奇效。骄敌主将、离其渠帅,接下来还要派出自己的诈降部队。李元昊派出“降卒”向李士彬投降:我们打不过,我们投降。于是,成群结队的西夏士卒就向李士彬报到了。

李士彬虽然照单全收,但毕竟是沙场老将,所以要把这些降卒调到后方。前线打硬仗,还是得靠自己人。但好死不死的钤辖范雍出来说话了:这些人都能打仗,为什么不让他们军前效力。

然后,一群身在宋营、心在西夏的内应,就在宋军阵前效力了。

所以,这仗就没法打了,宋军必败。但是,三川口之战败得那么惨,还需要钤辖范雍的战略指挥。

公元1040年,李元昊集中兵力进攻保安军(治今陕西省志丹县)。于是,范雍急命刘平、石元孙率军增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雍当时是延州知州,兼鄜延、环庆路沿边经略安抚使、鄜延路马步军都部署。这相当于鄜、延、环、庆四州的战区司令。所以,有权调动刘平等将。而刘平当时是鄜延、环庆副都部署,石元孙为鄜延副都部署,皆受范雍辖制。

所以,范雍的这个权力,决定了他要么立大功、要么犯大错。而范雍的智商,却决定了他只能犯大错。

刘平、石元孙刚被调往保安军,西夏骑兵就冲向了延州。延州外围的金明三十六寨瞬间就被击破。至于击破的原因,就是李元昊的三连击,骄敌主将、诱其渠帅以及诈降得手。两军刚一交手,战前投降的西夏兵立即反水,而己方部将士卒也跟着反水。于是,延州外围防线以及李士彬的军队全成了摆设。

四州方面军总司令范雍,随即就被李元昊围在了延州城。于是,骚操作马上上演。范雍急令刘平和石孙赶紧从保安军撤回,救援延州大本营。而刘孙二人率军已经走了四天。这时候急令调头,就是主将无能、累死千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被范雍招来救援延州的还有黄德和、万俟政和郭遵所部。也就是五部兵马援救延州。

时鄜延都监黄德和将二千馀人屯保安北碎金谷,巡检万俟政、郭遵各将所部分屯。雍皆召之为外援,平亦使人趣其行。

范雍要么立大功、要么犯大错,原因就是他会“呼唤”,一声令下就是五部来援。但是,范雍的全部调动都在李元昊的棋盘筹划之中。这次出兵不仅要拿下重镇延州,也要围点打援,将延州方面的宋军捆在一起打。

五部宋军汇于三川口,却立即遭遇西夏主力伏击。

战争中,伏击根本就没有那么容易设计。因为大家都有眼睛,所以打仗都是在打明牌。因此,这更像是下棋,我将了你的军,你肯定要支士、走马。这时候,所谓的伏兵,就是截击了。

所以,三川口之战是一场遭遇战。之所以说是伏击,是因为宋军太少、夏军太多,在形势上处于绝对劣势。“四山鼓角雷鸣,埃烟斗合,蕃兵墙进”,这才是实际的战场场景。

五部宋军,步骑万余人,在距离延州五里外的三川口,与十万西夏军队,展开了一场野地决战。这是一场硬仗。但宋军打硬仗就不会吃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夏军队的主要优势是机动性,北宋军队的优势是结阵厮杀。宋军的强弓硬弩立即就对如墙推进的夏军产生了巨大杀伤。但是,夏军不仅人多势众,而且训练有素。宋军虽然强力反杀,但夏军阵型不乱,继续如墙推进、前仆后继。

三川口之战,打得相当惨烈。虽然夏军将近十倍于宋军,但胜负如何仍旧未知。原因是距离延州不远,宋军是本土作战。指望延州主帅范雍前来增援,虽然不可能,但宋军始终可以结寨硬战。只要战场杀伤足够,夏军就不可能全歼宋军。而远道而来的夏军是客场作战,也不可能与宋军持续胶着。

但是,关键时刻却出了“叛徒”。鄜延都监黄德和率军逃跑了。黄德和所部两千人,而宋军总共才步骑万余人。这就相当于少了五分之一的战斗力。

黄德和居阵后,见军却,率麾下军走保西南山,众军随皆溃。

关键是士气。士气不振的宋军,随即便被夏军包围。在连续骚扰袭击后,西夏主力骑兵奔流而下,将宋军阵寨冲破,全部歼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歼灭北宋援军后,李元昊立即围攻延州。“贼围延州凡七日,及失二将,城中忧沮,不知所为”。延州主将范雍完全没有大将风度,在危急时刻,根本就拿不出应对之策。

但是,李元昊却退军了。一说“会是夕大雪,贼解去”,一说是牵制夏军的府州知州折继闵,兵入贺兰谷。虽然延州未下,但宋夏初次大战却注定是一场惨败。金明三十六寨全线崩溃,刘平五部万余宋军全军覆没。自此之后,西夏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而宋军只能疲于应付。

宋军战败的主因就是主将无能。

从朝堂派来的钤辖官范雍,完全没有应对复杂战事的能力。战略判断,屡屡失误;战场处置,昏招迭出。金明寨守将李士彬,却被李元昊玩得团团转。三十六寨设防,却不堪一波攻击。而宋将黄德和的战场操守,就只能用无耻来形容了。

黄德和临阵脱逃导致刘石全军覆没,此事竟然从朝堂查到了鄜延,甚至差一点儿查成了刘石二将临阵投降。黄德和“诬刘平、石元孙”。而宋仁宗居然相信了,下令包围刘、石两家,准备灭族。好在一众士大夫还算眼明心亮、直言敢谏,文彦博亲率专案组重新复查,才免去一桩冤案。

战场筹谋,愚蠢至极;行政效率,乏善可陈。这就是仁宗治下的大宋王朝。

一场大战惨败,或许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如果是一场接一场的战败,那就一定是有问题了。那么,接下来北宋的战场表现又会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