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古装剧,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词——“告老还乡”。

古代的官员老了,都能“告老还乡”?那可不一定。

更进一步说,“告老还乡”就等于可以颐养天年吗?那也不一定,而且可能凶多吉少。

至于为什么,我们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古代的退休,也就是“致仕制度”。

“致仕”是古代专指官员退休的术语。中国人自古讲究“叶落归根”,古代官员到了一定年龄,因为身体健康等原因,一般就要主动辞官归乡,颐养天年。

不过,不同于今天到法定退休年龄就自然退休,古代官员致仕的条件是非常严格的,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告老还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多人都说,古代大臣并没有“养老金”,其实此言差矣,早在汉景帝时期,就已经明文规定退休大臣的养老标准,上大夫品级以上的官员,在退休回家后,可享受每月“一百斛”的退休待遇。

按照汉朝时的度量标准“1斛=1石=10斗”来推算,可见这一百斛足有1000斗粮食,而1斗等于现在的2000毫升,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4斤左右。由此可知,既然一斗等于现在的4斤,那么10斗则为40斤,而10斗又等于1斛,也就是说每个上大夫品级以上的退休官员,可领月俸“一百斛”,即为“4000斤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我们看史书,常常会有很多人死在任上,比如颜真卿,六十多岁还去敌营劝降,老先生的忠肝义胆让人敬佩,但是如果有个退休制度,国家也在法理上无法说什么。

《礼记》上也规定了“七十退休”的说法,在尊崇儒家的影响下,从汉代直到元朝,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朝廷在退休年纪这方面,依旧以70岁作为一个限度。事情到了明清两朝发生了一些改变,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们一想,70岁退休,如果位高权重的话,很难保不会再出一个“忍者神龟”司马懿,同时又为了显是天恩浩荡,朱老板留下了几滴鳄鱼的泪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慈善组织

在明清时期慈善组织还是非常发达的,这种养老机构一般称为“普济堂”,和如今的福利院性质差不多。凡是老了之后没有依靠的,都可以住在这里。在那个年代,有这样的福利其实还是不错的。

国家养老

到了宋朝时候,福利养老机构已经遍布全国了。除此之外也为老人设立了专门的保障,将这些保障当成国家的制度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怎么养老 不过,宋朝只是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只能代表一时,比如明清时期就要抠门很多了。但是不管是优待还是抠门,养老总归还是要养老的,毕竟老了也干不动活了。在宋朝优待的时候还好,然而到了明清,官员们就不太好过了,清朝官员在任的时候都想要多贪一点,因为退休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但是明朝惩治贪官缩减官员待遇太严重,即便是退休之后也不见得能有多好。 除了金钱,有些朝代还会给退休官员一些田地,做得好的唐朝还要求子女要在经济和精神方面都好好对待家中老人,而且古代很多朝代也有养老院,这些机构的养老范围就不仅限于官员了。

因此在人们没有养老金意识萌发的阶段,每月领“养老金”,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几乎没有具体“概念”,换句话说,在绝大多数古人的认知里,只要有地,有手艺,还能干的动,就有饭吃。

因此在达到年龄限制,无法工作,乃至退休以后,养老问题就成为官员所要直面的问题,而一般除了在职期间通过种种方式积攒下来的财富,可以安枕晚年外,如果是一生清廉,安安分分的干一辈子,很可能会在退休前陷入清贫或者拮据的状态,如此皇帝就会根据他所做的贡献,赏赐一笔可观的财富,谓之养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所谓是想退的不给退,让你退的你又不想退。这就是古代官员的一个通病,一方面并不自由,一入侯门深似海,另一方面永远迫于权威皇权的威势之下,被迫退休也只能谢主隆恩。制度化的退休制度在很多时候只是一种虚文,一切的进步与落后完全凭皇帝的意旨,这无疑是时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