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谁最适合当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

一直以来流传的说法,认为毛泽东最开始想让林彪指挥志愿军,但实际上,毛泽东心里的最佳人选是粟裕,只是因为粟裕有旧伤(头部有弹片未取出),无法应付高强度的指挥任务,然后才挑了林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林彪因为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身体状况也不好,体力没法支撑朝鲜战事。军情紧急之下,毛泽东最后说:“还是请彭老总出马。”

那么,为什么毛泽东首选粟裕,而不是林彪作为志愿军总司令呢?

其实二者指挥的两大战役最能说明问题,林彪在指挥辽沈战役时,让毛泽东生气了两次,直言陆上和海上两个大门没关好,而粟裕打淮海战役,基本上能得满分。

辽沈战役,林彪实际上占有一定的兵力优势,东北野战军以70万兵力对阵蒋军55万,最终歼灭蒋军47万多。

在决战之前,东北的局面一目了然:东北野战军占据广大农村,而蒋军基本上只剩下沈阳、长春和锦州三座具有战略地位的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阳的蒋军实力最强,由卫立煌坐镇,拥有超过25万部队,其中还有被寄予厚望的廖耀湘的第9兵团;其次是锦州的范汉杰,统领15万部队;最后是长春的郑洞国,麾下10万守军。

在决战时刻,毛泽东的设想是先打三座城市中最南边的锦州,关上东北通过内地的陆上大门,然后“关门打狗”,把东北蒋军就地消灭,而林彪作为前方大将,却不这么想。

林彪认为应当先易后难,把最北边的长春打下来,缓上一口气,再拿下南边的沈阳或者锦州。因此,从1948年5月开始,东北野战军首先攻打长春,然而事情并没有像林彪想象中那样展开,长春迟迟拿不下来。

1948年7月30日,毛泽东向林彪发电报,建议他拿下锦州,电报说:

“关于你们新的作战计划,我们觉得你们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只要有可能就应攻取锦州、唐山。”

林彪没有采纳毛泽东的建议,仍旧把部队放在长春,企图用“围而不打”的方法逼迫敌人投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月后,毛泽东又给林彪发电报,敦促他拿下锦州,不要让蒋军跑进关内,然而林彪还是没有采取行动。他在攻打锦州还是继续围困长春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长春一直拿不下来,林彪也有些泄气,于是在9月份开始部署攻打锦州,但经过一个月的等待,他迟迟没有喊出那个“打”字。

考虑到平津地区和山东解放区的压力,毛泽东不能再等待了,在10月3日这一天,连发两份措辞严厉的电报批评了林彪,其中一份电报称:

“在五个月前(四月),长春之敌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在两个月前(七月),长春之敌同样好打,你们又不敢打。现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又想回去打长春,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

从这封电报能看出毛泽东已经有些着急了,对东北野战军有些不满,毕竟战机稍纵即逝,在这场关于国共命运的大战中,没有那么多机会可供浪费。

况且敌人不是饭桶,卫立煌、廖耀湘、郑洞国都是远征军的名将,让对方抓住一个机会,完全扭转东北局势也不是不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4日,毛泽东又给林彪发了一封电报,先是肯定了林彪对于攻打锦州的部署:

以六个纵队攻打锦州,放四个纵队对付沈阳援锦之敌,用两个纵队和两个独立师对付锦西和葫芦岛的敌人,只留下九个独立师围困长春,这是完全正确的。

毛泽东指出这样的部署才是稳妥的打法,自己一个月前就向林彪这样建议了,但他花了一个月才领悟其中的奥妙,恋恋不舍地带着主力南下,差点贻误了战机。他必须吸取此次战斗的教训。

10月5日至15日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有惊无险地给辽沈战役开了一个头。

实际上,很多人对于林彪这次的犹豫都印象深刻,时任东北野战军副政委的陈云在1983年回忆时就说:

“如果按照林彪的打法,主力围困长春不得南下,以后占领了义县又不打锦州,而要回师长春,那就不会有辽沈战役,东北的胜利就不可能来得这么大,这么快。”

言下之意,如果不是毛主席高瞻远瞩,催促林彪摆下攻打锦州的架势,恐怕东北也不会那么早解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锦州作为东北往关内的陆上大门,战略地位不言而喻,而林彪打锦州时表现出的游移不定,让毛泽东十分担忧。

如果说打锦州一事让毛泽东有些不悦,那么营口的失利,可以说让毛泽东动了气。

辽沈战役后期,毛泽东从战略高度审视整个东北局势,发现蒋军想要挽回一点颜面,就必须拿下营口,从而把残兵败将撤回南方,因此一再要求林彪控制营口。

但林彪被杜聿明的部署欺骗,没有及时控制这个东北的“海上大门”,致使蒋军撤走了万余人,使得辽沈战役显得不够完美,令毛泽东感到遗憾。

营口位于辽东半岛,是辽河的入海口,沈阳蒋军想从海上撤退,必须从营口上船。东北野战军拿下锦州后,关上了蒋军从陆上撤退的大门,而营口这个海上大门还没有关闭。为了不让东北蒋军有漏网之鱼,在锦州攻克后第三天,毛泽东就嘱咐诉林彪:

“我们所担心的是沈敌从营口撤退,向华中增援。”

建议他拿出几个纵队快速南下,插入沈阳和营口之间,并派一个纵队控制营口,构筑防御阵地,切断敌人海陆之间的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虑到林彪有时候听不进意见,10月19日毛泽东又给林彪发去电报,要求他派兵占领营口西北与东北地区,以免卫立煌撤退的时候,东北野战军来不及阻击。

在电报中,毛泽东附上了新的情报,蒋介石在天津集中了一批船只,他准备从营口撤兵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

毛泽东了解林彪,这个自己一路培养的爱将很有个性,不一定按照军委的命令来,于是不厌其烦地给林彪发电报,三番五次提醒他控制营口。可惜林彪没有采纳毛泽东的建议,致使决策出现了问题。

10月20日,迟迟没有动作的林彪终于命令独立2师去占领营口。10月22日,廖耀湘兵团没有向营口撤退,同时传来一个消息,蒋军52军已向西运动,林彪判断独立2师没有去营口的必要了,于是命令他们火速回援,参加围歼廖兵团的决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关于敌52军西进的消息是假的,对方在10月24日轻松占领营口,控制了东北的海上大门。

前方战报传来,毛泽东生了气。上次不悦是为打锦州,关闭陆上大门太慢,这次发火是因为没有控制营口,海上大门拱手送人。

10月25日,毛泽东向林彪发去了一封批评电报,要他立刻夺回营口,要不然蒋军全部向此处突围,那就有一大股敌人南逃,势必增加其他解放区的压力。

感到了主席的怒意,林彪于11月2日命令9纵与7、8纵各一部攻打营口,虽然歼灭了蒋军52军一个师,但是军部和另一个师却乘船逃走。

辽沈战役从战略角度来说,确实是个大胜仗,但是从战术角度来说,以毛泽东的视角来看,至少关闭“海陆大门”的作战不够坚决,这是林彪指挥上的瑕疵。

在辽沈战役中,林彪屡次没有采纳毛泽东和军委的命令,使得一些战略和战术目标没有实现,这让毛泽东开始重新评价林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观粟裕主要指挥的淮海战役,完全给毛泽东了一个惊喜,打得十分出色。

淮海战役是歼灭蒋军最多的大决战,共歼灭蒋军55.6万人。粟裕“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他提出“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战略目的,最终完全实现了。

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兵力只有36万,不足东北野战军的一半,却歼灭蒋军44.3万。在包围杜聿明集团之前,军委给他的命令是将重点放在东南方向,然而,粟裕识破了杜聿明“声东击西”的计策,判断敌人将从西南方向逃跑,最终将杜聿明集团包围歼灭。

显然,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决策显示出了突出的个人能力,他的眼光、胆识和果敢的性格,都让他成为了领导歼灭战的不二人选。

毛泽东认为,朝鲜战争想要获胜,必须要像打淮海战役那样,围歼美军几个师,才能迫使对手认输或者求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毛泽东在1950年7月首先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摆明了要让他挂帅出征,赴朝参战。然而,7月中旬时,粟裕旧病复发,扛到8月份不仅没有好转,反而严重了,最终不得不退出了志愿军总司令人选的行列。

实事求是地说,林彪和粟裕都是将领实力第一梯队中的翘楚,相较于粟裕的大局观和决策力,林彪最大优点在于练兵和统兵,再加上辽沈战役“海陆大门”没有处理好,毛泽东首先选择粟裕作为志愿军总司令的人选,也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