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丨功夫妈咪

01

近日,山东一个3岁半的萌娃冒雪上学的视频在网上走红。

12月30日,山东烟台下起了大雪,开车都看不见前方十几米以外的路况。考虑到天气恶劣,且家里离幼儿园还有一段距离,妈妈和儿子悟空商量跟老师请个假,不去幼儿园了。

听到妈妈的提议,3岁半的小悟空却坚决反对:“不行!我马上就要得到全勤小奖状了,我要当全勤小明星!”

为了儿子这个小小的梦想,悟空妈妈一大早去母婴店买了一个滑雪板,拖着小悟空冒雪前往幼儿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路上,妈妈不断的鼓励着悟空:

“悟空,奥利给。”

“加油!”

小悟空也积极地回应着妈妈:

“奥利给!”

“好!”

母子俩在相互鼓励之下,经历了30分钟的跋涉,终于到达了幼儿园,而此时妈妈的头发、眉毛、眼镜全都结了冰,变成了一个“雪人”。

妈妈的这一份付出也是值得的。

1月4日,悟空如愿拿到了全勤小奖状和和全勤小奖牌,这一天也是是小悟空最开心的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小奖状的背后,除了悟空的上进心,妈妈的支持和鼓励也至关重要。

教育家颜元曾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对于孩子来说,再多的批评和指责,都不如一个正面的鼓励,父母的支持和鼓励,才是真正促使孩子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02

曾经有一个小男孩,读小学的时候非常调皮,逃课也是他的家常便饭,学习成绩可想而知,糟糕透了。

由于工作的原因,男孩的父亲整日忙得脚不着地,母亲一个人打理着家里的一切,照顾两个孩子,对男孩的学习疏于管理。

老师们都认为他已经“不可救药”了,男孩开始自暴自弃,成绩越来越差,差到甚至留了两次级。

直到五年级的时候,一次考试彻底改变了男孩的学习态度。

这一次考试,男孩破天荒地考了一个好成绩,他高兴地飞奔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

男孩妈妈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没有怀疑他作弊,而是说了一句改变男孩一生的话:“看看这成绩,你还是很不错的啊!”

妈妈的这一句鼓励,让男孩第一次感受到了被认可的感觉,也让他重拾了信心,开始认真读书。

这个男孩,就是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在抗击疫情当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并在8月11日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院士。

而他的母亲,就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廖月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南山院士能够取得如今这般耀眼的成就,离不开母亲对他的支持和鼓励。

后来在一次报告中谈及母亲时,钟老曾这样说:

“没有母亲就没有我,没有母亲的鼓励和教育,就没有我现在的成绩。我感谢母亲,正如高尔基所说:世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每个孩子都渴望着被认可、被鼓励,真正智慧的父母,懂得用鼓励去激发孩子内在的驱动力,促使他们有足够的能量去面对生活中的所有,去成就更好的自己。

03

有效的鼓励,能让一个原本自暴自弃的孩子变得积极向上,但是无效的鼓励,只会变成孩子无形的压力。

《少年说》中有一个初一的女孩,她特别喜欢写小说,从三年级开始就一直写,写了56本,字数超过30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一夜之间,爸爸把她辛辛苦苦写出来的小说全都撕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理由是,女孩数学偏科太严重,而且自律性不够,担心她考不上好初中,上不了好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孩觉得,写小说并不是没有用,能够帮助提升语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却一直坚持,让女儿先把数学成绩提上学,再讨论写小说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孩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觉得自己一辈子努力也不可能都追上别的数学成绩好的同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爸爸却说:“别人能行,你也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孩并没有感受到爸爸的鼓励,沟通无效之后哭着走下了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人能行,你也行”这句话,看似是一句鼓励,实际上却暗含了父母的期待和要求。这种只关注自身需求而忽略孩子感受的鼓励,不仅不会成为有效的鼓励,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

鼓励的本质应该是让孩子把成长的中心放在自我身上,是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和希望,是让孩子明白他们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也一定能够找到克服的办法。

我能理解这位爸爸对孩子偏科的焦虑,毕竟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只面对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只是他那一句“你也行”不仅没有鼓励到女儿,还有可能把女儿一个人推到了挫折的泥泞当中,无法自拔。

04

错误的鼓励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崩溃,有效的鼓励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有效鼓励呢?

(1)接纳孩子畏难的情绪

当孩子表现出退缩时,我们常常这样鼓励:

“这个很简单的,你再试试!”

“这有什么好怕的,加油!”

这对于孩子来说不是鼓励,而是在否定他们的困难。

有效鼓励的第一步,并不是给孩子加油打气,而是要看到并肯定孩子的负面情绪。

知乎网友@Steven曾分享自己儿子的故事。

儿子从小就很怕高,去游乐园玩吊桥,别的小朋友都是轻轻松松地走过去,他却一直站在原地不敢玩。

这个时候,爸爸就会鼓励他:“男孩子怕什么,你试试看,一定能做到。”

但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儿子就立马跑开,再也不敢试了。

直到有一次,五岁的儿子想要滑滑梯,站在滑梯前犹豫不决。

妈妈蹲下来轻声地跟儿子说:“你很害怕,是不是?你带着害怕的感受往下滑,妈妈在下面接住你。”

儿子还是沉默着,过了一会儿,终于鼓足了勇气走上滑梯。当他从滑梯上滑下来的时候,眼神里却不见了恐惧,而是闪着光的。

后来,他又尝试吊桥、攀岩,终于克服了怕高的毛病。

万物离不开被接纳,孩子的情绪一旦被接纳了,他也就卸下了心理包袱,更专注于去如何克服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淡化对结果的关注,鼓励孩子坚持

前面提到的撕掉女儿小说的爸爸,一句“别人能行,你也行”的鼓励不仅苍白无力,而且也看不到女儿的无力,把成功想象成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够达成的事情。

但是对于天生文科脑的女孩来说,她并不是不努力,而是不管怎么努力都赶不上别人。这样的现实,让她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

如果我们无法察觉到孩子做不到时的这种沮丧,只会空喊加油,孩子的挫败感只会越来越深,最终出现越鼓励孩子越容易放弃的情况。

想要让女儿的偏科不那么严重,这样的想法并没有任何的问题,但错就错在表达的方式上。

当孩子看不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时,我们就应该淡化对结果的关注,鼓励孩子学会坚持。

“爸爸知道数学是你的弱项,也知道你为了学好数学所付出的努力。所以,爸爸并不希望你一直拿自己和别的同学比,追不上他们真的没有关系,只要比以前的自己更好,哪怕只进步一点点,那也够了。”

这样的回答,既肯定了孩子的努力,又不会给孩子更大的压力,孩子听了是不是会更加有动力一些呢?

在孩子努力对抗挫折的时候,我们应该把对结果的关注,拉回到对过程的关注,鼓励孩子多尝试,而不是只关心孩子能不能做到。

在这样的鼓励之后,孩子会形成一种“努力尝试、尽力去做,就是一种成功”的观念,更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努力提升能力,从而战胜挫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必要的时候,轻轻地推孩子一把

当语言上的接纳和鼓励,并不足以帮助孩子克服困难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用行动上的鼓励来帮助孩子。

行动上的鼓励,就是想想可以怎样帮助孩子,然后在必要的时候轻轻地推孩子一把。

有一次,闺蜜带女儿去补牙。

为了克服孩子对补牙的恐惧,第一次去的时候,护士就只和她聊天,没做任何检查和治疗。

第二次,医生只是检查了孩子的牙齿。

第三次,要进入治疗阶段了,可是孩子一躺在治疗椅上,就害怕地哭了起来。

闺蜜作罢,不治疗了,和孩子聊起了自己的补牙经历,并告诉她这次不做也没关系。

经过几次类似过程后,孩子才逐渐放松,最后成功地补了牙。

这次经历让孩子克服了对牙医的恐惧,收获了自信,她变得很乐意去看牙医。

轻推,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是把孩子的困难分解或者简化,让孩子在一点点进步的过程中,慢慢适应压力,从而收获发自内心的自信。

所以当孩子在困难中求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及时回应。

求助而得不到回应,孩子会越来越害怕遇到困难;及时的接纳、鼓励和帮助,孩子才能勇敢向前迈步。

功夫妈咪说: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经说过:“孩子们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更准确地说法应该是,孩子需要有效的鼓励,需要我们在看到孩子的真实状态和需求并接纳它们的情况下,给予支持和帮助。这样的鼓励,能够给孩子以能量,让他们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