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战争,又名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

这场战争发生在中印边界、规模的时间都非常有限,战争的直接原因是中印之间的领土争端,但是隐藏在一次战争背后的国际关系才是更加关键的内容。

20世纪50年代,英国殖民侵略印度,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对于边界问题采取的是扩张政策,在已经存在传统习惯线的情况下,印度军队越过传统习惯线向中国入侵,这才发生了这次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彼时的旧中国对于边境采取的是“有边无防”的策略,这给了印度想要侵占我国领土的可乘之机。

正如伟人所言,这是一场军事政治仗,或叫政治军事仗,也就是说这场战争本身不是关键,中国应对战争的策略才是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我国在战胜之后主动退兵,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而反对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一贯立场。这场战争中,中国这样的应对措施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反响。

印度不断挑战边界底线

中印边界全长2000公里,分为东、中、西三段,此处分界线并没有明确的划分,但是一直以来都存在一条双方认可的历史习惯线作为分界线。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印度在1951年试图建立一条实际的中印边界——“麦克马洪线”,因此开始由原本的界线向北推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侵占中国领土的步伐是循序渐进的,一开始只是侵占了“麦克马洪线”一侧的九万平方公里土地,之后继续向北,侵占了“麦克马洪线”东段以北的兼则马尼,中段和西段的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和拉不底以及巴里斯等地区。

1959年,印度政府曾直接向中国政府提出,将东段9万平方公里和西段3.2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划归印度,面对如此无礼的要求,中国自然是直接拒绝。

而遭到了拒绝的印度仍然不停止自己侵占蚕食中国领土的做法,1959年8月和10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制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政府之所以暂时没有采取措施,是因为想要谋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因此选择了暂时隐忍。而尼赫鲁则将此视为中国的软弱可欺,并且不知收敛地继续自己侵占中国领土的措施,公然抛弃中印友好的旗帜。

印度不仅不停止侵占中国领土,而且宣称已经获得了土地的控制权,要将中国的军队从这片土地上赶出去,“要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这个时候的印度已经开始得意忘形,认为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可以完全掌控中印边界上的一切冲突。

1962年10月,入侵印军在东段和西段边境上,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猛烈炮击,挑起了大规模的边界武装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决定自卫反击战

中国对于印度一而再再而三的行为,一直采取的是避免武装冲突的做法。但是当时的印度获得了美苏的支持,认为和中国爆发武装冲突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因此在边界问题上步步紧逼,中国想要寻求和平交涉的条件,但是印度只想通过武装斗争来施压

因此,中国为了创造中印边界问题和平解决的条件,保卫祖国边疆的领土主权和安全问题,中共作出了对入侵的印度军队进行反击的决定。

这次反击战不仅仅是一场维护主权的战争,更是各国政治博弈的体现。当时的中国在国际上可以说是腹背受敌,这场战争也可以说是世界强国对中国的试探和轻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接到了反击的指令以后,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立即进入了战备状态,准备迎击印度军队的大规模进攻。

反击成功各国乍舌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只持续了一个月,反击战进行到在东段克节朗地区作战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三项建议,并命令东线反击作战部队停止追击。

此时的中国政府再一次地表明了自己追求和平解决问题的态度,但是印度方面显然还没有意识到此刻战争的主动权已经不在他们手中了。印度方面拒绝了中国和平谈判的要求,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急需进行战争的动员和部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在中印边界东段,中国边防部队进到“麦克马洪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地区;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边防部队清除了印军设在中国境内的所有据点。共毙、俘印军8700余人,同时还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这场历时一个月的自卫反击战中国大获全胜。

之后中国发表了声明,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后撤。中国再一次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和平谈判的诚意和决心。

战后的印度政治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印度领导人尼赫鲁在战后一年遭到了国会的反对,草草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全国因这场战争而进入了备战状态,战后整个国家也因此陷入了一段时间的低迷。在这场战争之前,印度作为第三国家的领袖而得了53个亚非拉国家的支持,但是战后支持印度的国家只剩下了两个。

战前操纵印度的英国在战后开始回归到看客的身份,英国为这场战争埋下了导火索,在战争结束以后,英国虽然失去了对印度的实际控制,但是落井下石却毫不留情。

在《泰晤士报》中刊登了不少分析局势的文章,将战败的印度的军事批判的一文不值,可以说在英国的眼中印度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这场战争利益相关的还有一个国家,就是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关系一向不好,尤其是在印度抢占克什米尔土地之后,两国关系可以说是水火不容。

因此在中印战争印度战败以后,重新获得土地的巴基斯坦很快就和中国站在了统一战线上。仅仅三个月后,两国就达成了边界勘测协议。从这一点而言,这场战争改写了南亚次大陆的政治格局。

小结:

这场战争的胜利,依靠的不仅仅是我国的军事力量,还有政治谈判因素等等影响。中央军委面对印度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灵活地运用军事、政治、外交手段,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也取得了政治外交斗争的主动。这次战争之后,中印边界虽然仍存在几处冲突,但是再也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武装斗争。

而作为看客的其他国家,也通过这场战争看清了中国的策略。中国面对别国的入侵,再也不像一百年前一样软弱可欺,而是不卑不亢,尽显大国风范。

军事方面,反击作战部队在高原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不畏艰难,严格地执行战斗命令,凭借着超高的军事素质保卫了国家的领土,保障了边境民众的安全;政治方面,一场战争暴露了各国在中国的野心;外交方面,中国对于这场战争的处理方式展现了中国的实力和态度,即使战争获胜,也没有步步紧逼侵犯别国领土,而是寻求和平谈判。这一场战争是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军事政治外交方面的巨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