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2的《听见她说》,击中了多少人内心的柔软和苦涩。

《听见她说》是一部“为当下困境勇敢发声”的女性独白剧,以电影化的表达手法进行拍摄。将八个源于现实的主题融入同一房间,由八位不同年龄段的实力女演员,分别塑造出八位面临不同困境的女性故事。针对不同的当代女性生存痛点,呈现八个主题:

原生家庭、重男轻女、容貌焦虑、大龄单身、全职主妇、家庭暴力、中年危机、物化女性。

杨幂的独白剧《完美女孩》,让我看到自己和身边很多朋友。

“我是工程师耗费300080个小时制作,集所有美好和希望于一身的创造物。”

随着杨幂主演的独白剧《完美女孩》播出,AI机器人“完美女孩2020”(小爱)诞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爱到底多完美?

有丰满的曲线,和可以灵活定制的身材;

而且皮肤、体重、三围,都是最完美的存在;

五官更是从107种脸部组合投票而选出的最佳脸蛋;

还拥有足够支撑一家证券公司交易的算力,能提供做饭、陪聊、护理等多样个性化的智能服务……

她的诞生就是为了世界的爱与和平。给他人带来愉快,就是她最大的幸福。

但在人工智能的自我设定中,她有一条不能违背的原则——绝对不能伤害他人。

“利他”的使命,满足了所有人的期待。

但她还是出现了“意外”,有次数据出错,病重的老人因她的照料不周去世。

由此,她的用户评分一落千丈,成为“特别产品”,被特级用户带回家中,还被家暴虐待,最后报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完美女孩》解开一个女孩身上的层层伤疤,第一层叫讨好,第二层叫客体化。

第一层讨好,即讨好型人格。字面意义上比较好理解,我要提醒的是下面两种常见的职场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讨好型人格在职场的第一种常见表现,见面后热情到近乎捧杀。

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同事,她总是能热情的称赞你和别人,她总是希望你真切的接触到她的善意。

我之前遇到过一位这样的女同事小张,她见到我第一面就说:姐姐,你的五官细看好精致。

我有些愣神:因为这姑娘属于打眼一看就很美的妹子,五官立体突出又苗条高挑。

后来我和这位同事一起去见客户,我在饭桌上称赞了这位客户的细心提醒,特别对合同提出的细节,确实能避免很多风险下的措手不及。

然后这位同事接着我说:我今天看您穿的衣服,就知道您是那种特别实在,特别干练,没有虚的。客户有些尴尬。

其实我很理解,这位同事绝对没有存心捧杀别人的想法。

她并非想用这种明目张胆的称赞让别人心虚,而是她真的好想让你知道认可你。

那么为什么,他们的表扬,往往不到点上呢?

因为这份称赞和热情,并非出于真心让要和你接近,而是出于一种防御——

担心自己冒犯别人,不被别人接纳,所以才会用“施予别人好”的方式给自己打造保护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讨好型人格在职场的第二种常见表现,围绕关系的不稳定和抱怨。

我辅导过一位同学,叫小红。她在加班很久之后,感到胃疼,就想要请倒休假。

不过她也知道,领导还在忙,项目还有3天左右估计也就收尾了。可是胃疼来的很激烈,她就去找领导请假。

她在去的路上,心理就负担很重,似乎自己因为胃疼请假特别不正当一样。

她看着大家在忙,又觉得难受,恨不得有个人和她一起肚子疼才好。

然后,见到领导,她刚张嘴,就眼圈就红了,哽咽的说“老师,我想请假,我从昨天就肚子疼”……

看着含泪的她,领导也很有压力,就开始碎碎念:

你怎么不早说,你看你别委屈了,赶紧加收拾回家吧,最近也实在是没办法呀!你看我这也是要继续忙,我估计今晚得12点了……

结果小红回到家还是觉得委屈,觉得领导也许对自己很失望,然后又觉得“我怎么就不能休息呢”,想来想去的好一会儿。

照字面上的意义,讨好型人格的女孩应该不抱怨不闹脾气吧。

其实不是,讨好型人格的姑娘,很容易有情绪。

因为我们的每次讨好,都在渴望“我对你这样好,你能不能也这样对我”。

不仅是关爱,甚至是保护。

讨好这件事揭开来,下面一层是一种客体化。

客体化,就是将自己看成客体,而将别人看成主体。客体的生存,依附在主体(别人)的评价、认可和给予上。

女性主义大家波伏娃,围绕女性的客体化,有过非常精彩的阐述:

首先,社会教化和男女关系中,有一个女性自欺概念。

“我们通过把自己认作他者或一个事务来逃避自我实现的焦虑”(《存在与虚无》)

女人的独立却和她的女性气质相矛盾,因为要做“一个真正的女人”,就必须是自己成为客体。

成为客体,我们就要接受主体的评价与凝视,并围绕主体的意愿安排自己。

《完美女人》中杨幂的独白,是不是和上面的分析,不谋而合?

所以完美女人,不仅仅是说讨好,更多的是物化这件事。

那么,怎么办呢?为自己负责。

其实我们天生有为自己负责的生命里,就在内心。

不过拒绝为自己承担责任,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所以我们需要抵制这份诱惑力。

第一, 即便是和别人发生冲突,即便你被别人抛弃,即便你不去满足别人的需求,你也不会死。

死亡,对我们来说是最原始最激烈的恐惧。

虽然你未必直接告诉自己“我今天如果不被喜欢就会死”。

但是当你提心吊胆的想要讨好时,你确实感到这份人际关系,会威胁到我的生存。

第二, 作为成年人,你只能为自己负责,只有小孩子才会让别人负责。

试着为自己的需求负责:当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你不去称赞别人,安静的吃饭,就挺好。

当别人加班的时候,你要走就走,不用委屈。

最后,意识到自己在讨好,是改变的开始,而不是将讨好包装成其他。

比如我辅导过一些姑娘,会说“我在人际交往中特别谨慎,不敢轻易表达”;

或者“我非常内向,只有和熟人才会聊得来,和同事完全不交流”。

我的经验,很多同学描述的谨慎,并不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能力,你没办法行动,所以说自己谨慎。

这个时候,不如直接看出自己的恐惧和客体化,才能开始改变。

当她出现失误,被特级用户暴打得七零八落报废成垃圾,工程师告诉她:

“其实你可以选择自由,可以选择做自己。”

总之,改变一定能带来改变。祝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