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嘉图】,资深媒体人,新会陈皮收藏爱好以及研究。对新会陈皮感兴趣的朋友,可私信或留言交流。

编者按:开篇首先说明一下,这一篇《驳枝柑的前世今生》文章是对应了上一期《圈枝柑的来龙去脉》,对目前市场对于“圈枝驳枝”新会柑的扼要解读。老李在此试图挤掉里面市面上关于圈枝驳枝的“水份”,回到新会柑的种植技术历史上,还原真相。

据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全新会产区的大红柑种植约有10万多亩,柑果年产量近3万吨,新会陈皮(柑+茶)产业产量近1万吨,而在种苗的培育上,目前新会柑的繁殖技术基本都采用了“驳枝”技术。

对于柑橘树的驳枝技术,最早的科研记录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相关的实验。到了70年代,新会农科所研究和利用新会本地的红柠檬作为砧木,将茶枝柑的穗嫁接到砧木上,通过这种方式来繁殖茶枝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圈枝柑的根系不发达

到了80年代,驳枝柑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驳枝柑的种植范围已超过圈枝柑。

虽然新会民间的传统观点认为“圈枝柑”最正宗纯种,能传承新会大红柑的基因,但目前整个新会地区传承“圈枝”技艺已经不多,以“圈枝柑”制作的新会陈皮产量也不到10%。

在当前泥石俱下的新会陈皮市场,只要是道地种植的新会柑,道地制作的新会陈皮,其实无论是“圈枝”和“驳枝”,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历史进程中,市场选择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驳枝柑

源自“潮汕”的“驳枝”技术

新会柑橘传统采用圈枝(高压条)育苗种植,到了1950年在国家农业部门引荐下,新会地方国营五和农场、星火农场从“潮汕地区”引进了柑橘嫁接育苗技术。

根据资料记载,在五十年代的几年间,新会地区实验嫁接繁育的柑橘苗约50万株,少量种在山坡地(800亩),大量种植沙围田区(3300亩),果树种植后生长到第三、四年纷纷出现黄化变坏,不久便全部以失败告终,使当时处在低潮中的新会柑橘生产雪上加霜。

那时,新会人普遍认为要恢复柑橘生产,还是要按旧时那一套(高压圈枝)去做,而新会农科所的研究员则认为,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继续试验研究。

因此,新会农科人员于1961年在天马农场进行了43亩进红柠檬砧木的大红柑嫁接苗种植试验,到了1962年春季种植,在1964年3年树开始开花结果。

好事多磨。到了当年的9月,新会地区迎来了一场强台风的袭击,连日的暴风雨和大风,使柑橘园被水浸了四天五夜,虽然落果严重,但当年柑果园的亩产高达3690斤。

这是20世纪50年代新会柑橘嫁接苗平原和山地种植全部失败之后,在沙围田区种植成功的第1个柑橘园,成为当时新会柑橘驳枝试验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圈枝柑

“驳枝”是柑树繁殖技术,并不会发生“基因变异”

驳枝,其实就是我国在农作物上使用“嫁接”的技术,其历史已经有千年之久,嫁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嫁接,树木能良好生长和加强结果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植物的嫁接驳枝技术已被广泛使用千年时间

驳枝柑究竟是不是变种的新会柑呢?那么从先从驳枝嫁接的原理看看。

植物树木的生长部位主要有三个:一是根尖,使根伸长,向地下生长;二是茎尖,使枝条伸长,向空中生长;三是形成层。

“形成层”是树皮与木质部之间的一层很薄的细胞组织,这层细胞组织具有很高的生活能力,也是植物生长最活跃的部分。形成层细胞不断地进行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引起果树的加粗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驳枝嫁接后生长的植物

“嫁接工作”需要在果树的生长季节进行。当“接穗”和“砧木”形成层细胞在接触后不断地分裂,并且在伤口处能产生创伤激素,刺激形成层细胞加速分裂,形成一团疏松的“白绿色物质”。

利用显微镜可以看出,这是一团没有分化的球形薄壁细胞团,叫薄壁组织,由于它对伤口起愈合作用,故又叫愈伤组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球形薄壁细胞团

当“砧木”的愈伤组织和接穗愈伤组织连接后,由于细胞之间有胞间连丝联系,使水分和营养物质可以相互沟通。此后,双方进一步分化出新的形成层,使砧木和接穗之间运输水和营养物质的导管和筛管组织互相连接起来。这样,砧木的根系和接穗的枝芽,便形成了新的整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驳枝嫁接的原理

用这样的方式生长起来的果树,就是我们说的“驳枝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驳枝柑苗

“红柠檬”砧木正式上场,并逐步成为“新会柑主力”

嫁接苗果树比圈枝苗果树的根系发达而深生,生活力强,易生快发,早结丰产。因为其根系发达,扎得较深;抗风力强,不用设立防风支柱。

在上面五和农场的试验田中,种植的9年间曾经历了二次大台风都未见吹倒果树的现象,免除了圈枝树打树撬,设立防风支柱的成本费用,这也是嫁接果树的一个优势。

同时嫁接苗单一主干,易成树形,枝梢匀称,方便管理。特别有利于防治树蔸害虫(星天牛幼虫)和对果树树冠枝梢管理;嫁接苗繁育苗木快,有利于良种繁育推广,实现良种区域化。同时,有利于对良种母树的保护,避免了因圈枝繁育种苗这样对良种母树的伤害。

实践证明,嫁接苗的推广应用,使新会柑橘品种普查整理和选种的成果在柑橘大生产中快速发挥作用,加速了柑橘良种化。

在砧木的供养下,驳枝柑的抗病毒性强,产量更高,一般亩产可达7000斤以上,比圈枝柑存活率提高数倍,产量高达一倍,因为驳枝柑也是现在新会柑树的普遍种植方式。

至此,历经波折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后期长达20多年的转换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面推广应用,80年代建立以嫁接苗为主的具有新会地方特点的新会柑橘栽培综合技术体系,使柑橘生产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会柑驳新会柑”的驳枝柑

“柑驳柑”技术诞生:大红柑进入“自砧”嫁接时代

20世纪80年代新会柑橘的嫁接育苗技术普及后,人们却发现柑橘的品质开始明显下降,随之埋怨柑橙嫁接红橡檬砧种弄坏了原生大红柑品质,导致新会陈皮的质量也变差了。

以新会柑橘专家简成宝教授为首的科研人员察觉这个红柠檬驳枝的弊端后,便开始设想用大红柑良种母树枝梢作接穗,又用大红柑种子育苗做砧木嫁接育苗种植,就有可能把原有嫁接苗和圈枝苗的优点融合于一体。

“柑驳柑”的设想可免去两者的缺点,使大红柑的优良基因显现。

于是从1980年开始,简教授团队一方面运用现代科技辐射诱变培育无核、少核的新品种,又进行大红柑、新会橙的砧木试验;另一方面团队成员也进行了新会柑橘栽培技术体系(综合标准化)研究。

但由于各种历史和政策的原因,“柑驳柑技术”一直到2011年才正式开始大红柑自砧的试验。

在新会区内柑橘园,科研团队选择了优良母树与采种子育苗。在两个试点同时育苗,新会回春柑橘苗圃搞得好,育苗者为了选择良种母树,2014年育成出圃大红柑自砧苗1万多株,供新会4个镇9个单位和肇庆市一个单位的生产者试种,这批种苗在2016年纷纷挂果。

从4个试点挂果情况和取样分析的数据来看,说明大红柑自砧种植是可行的、成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驳枝柑的根系厚实,发达

  • 大红柑自砧嫁接种植的果树亲和力好、生活力强、适应性广

大红柑自砧嫁接种植的果树,穗砧接口愈合快,亲和力好,生长平滑匀称,果树主干挺直,一二级分枝生长自然均衡,树冠体形健美,融合了原有圈枝苗和嫁接苗果树生长的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4均为驳枝柑的根(厚实发达),右1为圈枝柑的根(短小薄弱)

  • 大红柑自砧嫁接种植的果树早结丰产而且果实品质优良

从早结丰产来说,有三方面与红柠檬砧产量相近。例如:三江回春柑橘专业合作社在同一园地试验对比中,大红柑自砧产量最高。

又如睦洲东向龙头围的20亩自砧大红柑,1490株3年树的总产量50000千克,亩产2500千克(5000斤),种植了两三年的大红柑自砧嫁接的果树已呈现果实累累和优良品质趋势。

作为柑橘品质的重要指标“可溶性固形物”,大红柑自砧的固形物都高于红柠檬砧的大红柑1%~3%,大红柑自砧与圈枝苗相比,相近或高于1%~2%。可以说,大红柑自砧是个优良品种,能够充分优化大红柑口感,因为驳枝红柠檬导致下降的弊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柑驳柑

  • 大红柑自砧嫁接的柑果果形好、颜色鲜艳

果形扁圆,果实色泽呈橙黄或橙红色,色泽鲜艳,果皮油胞细滑,无苦味,果肉清甜有微酸,甜酸适度,有甘香味,适合鲜果食用。

有望可回归传统大红柑果药兼用,食果留皮晒陈皮,以果带药、以药促果的传统生产理念。柑驳柑技术的出现,也是对恢复提高以大红柑为主体的新会柑橘品质和整体生产水平具有实际意义。

如对老李收藏的新会陈皮感兴趣,可私信或者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