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凤来仪,功夫财经签约作者。

先做个有趣的假设,美国的几个大高科技公司,也借着自己的流量开展小贷业务:

脸书的就叫“你脸越大利息越低贷”,
推特的就叫“你推油我借给你钱贷”,
油管的可以叫“加油借钱吧少年贷”,
INS就叫“想长的好看就赶紧美容去吧贷”。
但他们都比不上google和苹果,google就叫“用安卓借钱最方便贷”,
苹果就叫“买不起苹果可以跟我借贷” 。

这个画风,美的不得了。要讲流量和吸引眼球的程度,我相信这些平台不会比中国的差。可他们没做,可能是“智商”不够的缘故吧。

相比他们,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就聪明多了,生怕借贷太少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有的公司一个app就有一种消费贷产品,画风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我以前总说的,现在这个社会,你挣钱可能很难,但借钱却是前所未有的容易。我不想抨击任何平台,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当然可以做小贷业务。

何况这两天最高法还出台了司法解释,有限度的给“小贷”松绑,足以证明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要的就是第一条,内容为: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七类地方金融组织,属于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其因从事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

意思就是这些机构都属于金融组织,新的民间借贷司法解释不适用。新民间司法解释是司法部保护LPR利率四倍以上的利息。现在这个最高司法解释出台,可以视为一定程度上的利好。

小贷生意本身不是一个坏生意,值得思考的地方在于,并不是所有“不坏”的生意都会让近乎所有互联网巨头趋之如骛,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他们纷纷杀进这个领域呢?

资本都是逐利的,声称不逐利的资本要么是骗子,要么就会消失。小额贷款当然很挣钱,但那么多人做,按理说不应该是门暴利生意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一种生意如果有超额利润,那么就会吸引玩家进场,等玩家越来越多后竞争会加剧,超额利润会降到平均利润,市场达到均衡。

可是我们看到,那么多玩家进场做小贷,小贷的魅力并没有降低,这就非常有意思了。原因只能是小贷的利润实在太高,即使正在逐渐降低也足以吸引玩家跑步进场,或者其他行业平均利润太低,即使小贷行业利润正在降低,也远比其他行业要高,甚至高过了这些互联网巨头的本业。

两个原因要么必有其一,要么二者兼备。而这两个原因可以合并成一个:相对别的行业,在眼下的中国,金融的利润太高了。

金融挣钱的奥秘,就在于金融可以加杠杆,最近蚂蚁为何受到诟病?就是杠杆加得太高。蚂蚁的实质就是加杠杆,一块钱本金,借2块变成3块,abs49次大约变成150块,综合15%利率,一年挣20块。

而蚂蚁上市的pe是96倍,就等于假设这个生意能做96年,一次让你把钱给他,大约2000块!这是一个1块钱本钱,拿走2000块的游戏。

就算不上市,这个利润率也相当可怕了!传统银行呢?也加杠杆。什么叫准备金?准备金就是他有100块,可以放贷800块,现在的准备金率是大约12%。看下准备金下降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0块本金放800的贷是啥意思?是他的利息差收的不是100的,是800的。举个例子,利息差比如是2%,那么100块的利息差就是2块,但100的本钱可以做800的生意,所以收的利差至少是16块钱。

因此市场都喜欢银行放水,放水意味着人人有钱花,而一旦缩表大家就都很痛苦,因为收回贷款的时候,还要连本带息一起收回,市场上的钱骤然减少,危机爆发。

因此现在各国都不肯主动缩表,市场上资本很多,导致资产价格不断上涨,而劳动价值则不断降低。用大白话说就是:统计学上无论再如何苦干,工资的涨幅都不会赶得上房价涨幅。

那么工资不够消费怎么办?过剩的资本开始放贷,用消费贷的方式来弥补由于工资过低消费力低的缺口。

也就是说,资本过剩导致劳动力贬值,而劳动力本身又有美好生活的愿望,小贷满足了这个愿望,因此市场极大,利润又高,也难怪各家拥有流量的公司趋之如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上去一切都很美好的事,代价往往隐藏在不起眼的地方。从整体来说,既然有这个高利润且能长久运行的业务,互联网巨头们便会失去对未来科技开发的原生动力,毕竟开发高科技风险大,时间长,一旦失败投资全部打水漂。

早几年还听说几个巨头在弄什么AI之类的,现在也听不到太多声音,包括独立系统的开发,在不断的好消息震惊之后,也往往缺乏下文。

还是根据经济学原理,科技进步的动力很大程度上在于获取超额利润,如果有一种业务能够长久的获取高利润,那么科技进步的动力只剩下一些比较高尚的理由,动机和动力略显不足。

而一旦高科技产业不能够快速发展,那么剩下的中低端行业当然提供不了足够的岗位来应对消费能力不足的情况,这也就更加需要放贷行业的出现。

互联网巨头们的这项业务,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和逻辑自洽,在无孔不入的眼球攻势前,没有钱而又需要钱的人们,第一次享受到了金融无微不至的服务。

没钱买包?没钱大餐?没钱生日?打开手机,每日只需n毛钱就能借到1000元,还有免息期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完美的商业逻辑,完美的产业逻辑,看来在短时间这种商业模式是无可匹敌的了,更多的玩家会进入并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在社会上形成两种人:放贷的人和借钱花的人。这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只有这两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