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六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用酒洗脚

大唐贞观初年,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首都长安的门户新丰市,商旅云集,人来人往。

每日介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这一日位于闹市的王家世界大旅馆客满为患,老王带着几个伙计,前后招呼,一头一脸汗。

顾此失彼,对付着一批锦衣华服的商人,把一边的一位白衣飘飘的年青人冷落了。

那年轻人心中有气,故意叫了五斗美酒,几个小碟,旁若无人地开怀畅饮,不一刻,已喝掉三斗酒,叫伙计拿个脚盆来,把余下的二斗倒进去,用来泡脚。

那种目无余子的气场,把大家都镇住了,王老板暗暗称奇,对这青年人刮目相看。

年轻人叫马周,字宾王。

后来大唐文坛大佬岑文本依此故事,画《马周濯足图》,诗人张志和题诗:

世人善口,吾独尊足;
口易兴波,足能涉陆。
处下不惊,千里可逐。
劳重赏薄,无言忍辱。
酬之以酒,慰尔仆仆。
令尔忘忧,胜吾厌腹。
吁嗟宾王,见超凡俗。

大称赞马周(宾王)不俗的举止,高超的见识。

这是冯梦龙《喻世明言》的篇章。

根据的是大唐宰相马周的发迹记载改写的,更加精彩,更加吸引眼球。

本传中只讲到马周不高兴,要了一斗酒,独自喝下,气定神闲地镇住大伙。

八升

到冯梦龙那儿,已是五斗酒!

再用酒来洗脚,表示嘴巴吃香的喝辣的,还大话招事;

不如脚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负重致远,所以用酒奖励脚。

这个主人不一般。

不论是演义还是史传,新丰旅店的一场酒,马周闪亮登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龙困浅水

马周的少年正是中原大动荡时代。

他是山东博州人,生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自幼喜欢读书,看来家境开头应该还可以,供的起他读书。

炀帝大业七年(611),天下大乱,山东人王薄造反,朝廷大兵临境。

山东遍地战火,成为兵灾之地,十室九空。

估计十来岁的马周,就在此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死里逃生捡到一条命。

英雄们杀来杀去,终于天下重新太平归唐,二十来岁的马周,在挣回一条命的苦日子中,依旧读书不缀。

凭着过目不忘的天才,闻一知十的悟性,是远近闻名的博学鸿儒。

早年生活的坎坷,怀才不遇的境况,让马周成为不折不扣的一枚愤青。

艰苦的求生年代,渐渐养成酗酒恶习,又没有产业,不事生产,到处蹭饭,老乡都讨厌他,背地里叫他酒鬼,穷马周。

幸好老家的长官听到他的名声,让他担任博州助教,算有了微薄的俸禄,进入公务员队伍。

但这远不是马周的理想,隔三差五,依旧喝得酩酊大醉。

长官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几次批评之后,终于发怒,痛斥马周。

这一次小马受不了,气冲冲地回去,就脱了官服,交待学生交还上司,自己仰天长笑,单骑往西边去了。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看来李白的这句诗,是多少豪杰之士自信而不屈的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遇明君

过了新丰,马周到了长安,经人介绍在中朗将常何府上做个门客。

常何原来属大唐太子李建成派系,后来被秦王李世民策反,成为李世民安置在敌对阵营的一枚重要棋子。

大唐武德九年(626),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干掉了哥哥李建成,成为大唐的第二位皇帝,即彪炳青史的唐太宗。

常何正是玄武门的守将,功劳很大,升为四品武官。

贞观五年(631),发生了大旱灾,朝廷下令所有五品以上官员,给朝廷提建设性意思。

常何是个武夫,马周代笔替他写下二十条治国理财的建议。

李世民读到这篇雄文,吓了一跳,这么好的文章常何这个武夫怎么写的出来,派人快去把常何叫来!

常何实话实说:“这个不是我写的,是我的门客马周写的。”

李世民立即派人去常家找马周,心中这个急啊,一拨接着一拨派人去追。

常何陪着皇帝介绍马周的基本情况:山东博州人,总是和我聊忠孝大事等等。

看皇帝着急,常何呆不住,急急忙忙地也赶去找。

估计马周同学又跑街上喝酒去了,直到第四批使者,才把他带来。

李世民和马周见面聊天。

马周能用最平实的语言,讲清楚最难理解的事和不易解决的政务。

天下大事,从容道来。

以李世民的政治阅历和智慧,居然对一介平民的见解大为欣赏,马周的确非常不一般。

当天就让他门下省值班,随时待命。

特别奖赏给常何三百匹绢,这个人推举来有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大展宏图

千里马碰上伯乐。

贞观六年开始,任监察御史、御史加朝散大夫,贞观十一年,已是正五品的给事中。

贞观十八年,任中书令,成为大唐朝的宰相之一。

真正的青云直上。

贞观朝人才辈出,房玄龄、杜如晦号称大唐最好的名相;

李靖李绩公认的超级名将;

还有魏征这样的大胆谏官,许许多多的大人才。

马周以一个后进平民的身份,居然在星光灿烂的贞观朝堂占据显要的一席之地,凭着就是他的真才实学。

在大政方针上,马周几个建议非常有远见。

国家富强,首要是百姓富足;

百姓富了,选用各级官员就是关键,吏治乃国之大事等等。

把唐太宗李世民说的连连点头,大表赞成。

具体事务,马周也提出非常切实可行的方案。

比如以前的官员,朝服颜色不多且乱,马周提出:

三品以上,穿紫;

四品五品,穿红;

六品七品穿绿;

八品九品穿青。

一眼就分清楚官阶,还出了个成语“红得发紫”。

城门从左边进,右边出,这估计是最早的“行人靠右行”交通规则。

当时长安城早晚是派人在大街上扯开大嗓门传令,比如关门上灯等。又是马周想了办法,大街上安置大鼓,由鼓声传递命令,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好方法。

大方针大方向有眼光,实际操作有办法,是个全才。

最难得的是马周非常懂得和皇帝打交道,他不像魏征那样直捅捅地顶撞唐太宗,让皇帝在接纳他的建议时,很舒服很愿意。

贞观后期,马周、岑文本、褚遂良等大臣隔一天去陪太子李治读书学习,算是太子的老师。李世民离京,经常由马周辅佐太子监国。

十九年(645),李世民征高丽回师,李治安排李世民喜欢的妃子在必经之路迎接,李世民很高兴:这孩子想的够周到。李治说是马周教我的。李世民感慨道:“老马真的能看透别人的心事哟。”

他公开对大家说:“几天没看到马周,我就想他。”

大家也钦佩马周,同事岑文本评价说:马周的文章,不能加一个字,也不能减一个字,读起来让人忘记疲倦。有苏秦、张仪的风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英年早逝

可惜马周体质不够好。

早年酗酒的经历肯定破坏了他的健康,加上劳累奔波,人到中年,就有点吃不消了。

岑文本说马周长得“鸢肩火色”。

大家看《动物世界》中的老鹰,站在树梢上,两个高耸的肩膀和一个脑袋,像三个一样高的点,这就是“鸢肩”,马周长的就是那样耸着肩、缩着头。

火色是脸老是赤红,这模样是糖尿病的症候,古人叫“消渴症”,注定马周寿命不长。

贞观二十一年,马周病的越发厉害,太宗派了许多御医上阵,没办法。

吃到好吃的,就派人给马周送去,太宗亲自调药,太子上门问疾,耗费好多心力没用,已是非人力可以挽留。

二十二年正月,马周去世。

临死前把上过的奏章的底稿全部找出来烧掉,对家里人说:“古时候管仲、晏婴靠找皇帝的过错,获得身后好名声。我不这样做。”

马周的确很会做人。

他和唐太宗的君臣际会,非常富有戏剧性,成为多少士子心中的梦想。

就因为太过神奇,坊间传说他是太上老君派来下凡辅佐李世民的神仙,因为惑于人间美酒,忘记了自己的使命。

直到碰上大唐活神仙袁天纲,给他指点迷津,马周到华山,才忆起自己的前世今生。

于是按上天安排,到长安见到李世民,扶摇直上,一百天内当了宰相。开始施展帮助李唐治国安邦的高超手段。

贞观之治国家兴盛,百姓富足。

马周光荣完成任务,一群神仙来,把他接回天上去了。

一个穷屌丝,如此成功地逆袭为国家的栋梁,后人怎么编故事,都是有道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6

不止故事

1998年当时中央的红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评点古今诗书文章》一书。

其中,1020页明确指马周《上太宗疏》,文中说:

毛主席读完这篇文章后爱不释手,说这篇文章是“贾生《治安策》以后天下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

《上太宗疏》

马周
微臣每读经史,见前贤忠孝之事,臣虽小人,窃希大道,未嚐不废卷长想,思履其迹。
臣以不天,早失父母,犬马之养,已无所施。顾来事之可为者,唯忠义而已。
是以徒步二千裏而自归於陛下,陛下不以臣愚瞽,过垂齿录。
窃自顾瞻,无阶答谢,辄以微躯丹款,惟陛下所择。
臣伏见大安宫在宫城之西,其墙宇门阙之制,方之紫极,尚为卑小。
臣伏以东宫皇太子之宅犹处城中,大安乃至尊所居,反在城外。
虽太上皇游心道素,志在清俭,陛下重违慈旨,爱惜人力,而蕃夷朝见,及四方观听,有不足者。
臣愿营筑雉堞,修起门观,务从高显,以称万国之望,则大孝昭乎天下矣。
臣又伏见明敕,以二月二日幸九成宫。
臣窃惟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视膳而晨昏起居,今所幸宫去京三百馀裏,銮舆动轫,严跸经旬日,非可以旦暮至也。
傥太上皇情或思感,而欲即见陛下者,将何以赴之?
且车驾今行,本为避暑,然则太上皇尚留热所,而陛下自逐凉处,温清之道,臣窃未安。
然敕书既出,业已成就,愿示速反之期,以开众惑。
臣又见诏书,令宗室功臣悉就蕃国,贻厥子孙,嗣守其政,非有大故,无或黜免。
臣窃惟陛下封植之者,诚爱之重之,欲其继嗣承守而与国无疆也。
臣以为必如诏旨者,陛下宜思所以安存之富贵之,何必使代官也。
何则?
以尧舜之父,犹有朱均之子,傥在孩童嗣职,万一骄愚,则兆庶被其殃,而家国蒙其患。
正欲绝之也,则子文之治犹在;
正欲存之也。
则欒黶之恶已彰。
与其毒害於见存之百姓,则宁使割恩於已亡之一臣明矣。
然则向所谓爱之者,乃适所以伤之也。
臣谓宜赋以茅土,畴其户邑,必有才行,随器方授。
则虽其翰翮非强,亦可以获免尤累。
昔汉光武不任功臣以吏事,所以终全其代者,良得其术也。
愿陛下深思其宜,使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也。
臣又闻圣人之化天下,莫不以孝为本,故曰:「孝莫大於严父,严父莫大於配天。」
又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孔子亦云:「吾不与祭,如不祭。」
是圣人之重祭祀也如此。
伏惟陛下践祚以来,宗庙之享,未曾亲事。
伏缘圣情,独以銮舆一出,劳费必多,所以忍其孝思,以便百姓,遂使一代之史,不书皇帝入庙之事,将何以贻厥孙谟,垂则来叶?
臣知大孝诚不在俎豆之间,然则圣人之训人,固有屈已以从时,特愿圣恩,顾省愚款。
臣又闻致化之道,在於求贤审官;
为政之基,必自扬清激浊,故孔子曰: 「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是言慎举之为重也。
臣伏见王长通白明达,本自乐工,舆早杂类,韦槃提斛斯正,则更无他材,独解调马,纵使术逾侪辈,能有可取,止赐金帛以富其家,岂宜列预士流,超受高爵?
遂使朝会之位,万国来庭,驺子倡人,鸣玉曳组,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臣窃耻之。
然成命既往,纵不可追,谓宜不使在朝班预於仕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