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和北方民族的斗争不仅仅是数百年,甚至可以达到数千年的时间跨度,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最远只能达到长城一线。而且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我们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虽然是按照长城一线相互拉锯的,但是长城的地理位置从原先的内蒙逐步向南方压缩,秦长城大致都处于明长城的北部就是现实的证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在春秋战国时代,戎狄部落虽然大举进入中原,甚至深入周王朝的腹地,但也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还手之力,在周王朝分封诸侯时,为了在战略上达到保卫华夏的战略目的,也有很多华夏族群被分封到了戎狄部落之处,与其杂居争夺地盘。燕国,秦国等国家都是如此。

并且我们虽然不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但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纯农耕民族。在汉朝建立以前,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们是农牧民族。而且这种特点越往华夏边远地区就越明显,燕国,赵国,秦国都有自己强大的骑兵部队,只不过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正式的国家编制,系统的国家训练而已。并且华夏民族在先进以前与北方民族对决的时候都是骑兵队,骑兵并不存在我们所认为的步兵对抗骑兵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蒙恬率领秦军大致30万,破匈奴河南地千余里,直捣匈奴王庭。那人说当时的匈奴并没有发展起来,力量还不够啊!如果这么说是对的话。战国名将李牧又为何能够独守边疆,凭此军功就能获得武安君的称号?而且在当时,匈奴王廷可不是处于极北之地。匈奴王庭是在南部牧场实时移动的,随草而居。如果没有周密的部署,能够直接捣毁匈奴的中央政权,秦又如何一战而败匈奴,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匈奴是在十几年后才兴起的,尤其是到了刘邦时期,匈奴的力量才真正壮大起来,但是有哪一个人认识到了匈奴政权的力量的薄弱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匈奴生活的地区一旦到了冬天大雪,没有粮食保障,很可能灭族。匈奴力量的发展十分缓慢。一旦一场大雪导致的自然灾害使得匈奴无法获得充足的粮食,而人口骤减,匈奴在未来十几年都是很难恢复的。至少我们可以说秦汉时期匈奴地区并没有异常的暴雪。匈奴虽然被击溃,但是基本实力还在。十几年匈奴都孕育不出来完整的一代人。而匈奴在刘邦时期如此强大,那么在蒙恬进攻时期,匈奴会弱小吗?

如果当时的匈奴弱小,那么前几年赵国在面对秦国强大军事进攻的压力下。为什么赵国依然纠结是否能够使边军南下,如果匈奴真的很弱小,十多万的军队大可以在李牧的领导下更早加入战场。但为什么赵国灭亡这几年,赵王一直有此顾虑。他并不单单是郭开对李牧的忌惮。更在于北部军事力量是赵国的唯一屏障。抵抗秦军和防范匈奴只能完成一件事。对于赵国来讲,也意味着匈奴和秦国军队的进攻对于自己国家的存亡处于同一个国家战略等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的汉族人则成为真正的农耕民族。不论是主动出击也好,还是被动应对也好,都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游牧民族提刀上马,平时的牧民瞬间就可以成为战士,但是农民可并非如此。而之后主要是依靠农耕线作为南北之间的分界线。对于曾经的牧场能守则守,而且随着农耕文明的国家越来越富裕,发动一场战争和抵抗匈奴的成本负担更重,所以总体对于游牧民族的入侵一直处于防守状态。

寒冷之地虽然也有着优良的土地,但是根本无法使中原地区的民众安心生产,再加之一些无耻文人的妖魔化。认为北方土地贫瘠,游牧民族只能南下掳掠而导致对北方地区的偏见,尤其是对东北地区。营养十分丰富的白山黑水之地,如今的国家粮仓,却被历史记载下来的很多人认为是不毛之地。所以正是因为这种现实和观念上的问题和偏见,使得中原地区对于北方的土地没有那样强烈的索取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近代,俄罗斯人进入此地以后,长时间里都把这一地区当做是自己的殖民地。他们并不需要在此地耕种才能够生存,他们除了在此地获取丰富的林业资源之外,还有很多野生动物的毛皮资源。俄罗斯人在此地不是生存驱动型的,而是经济驱动型的,不必要在此地建立向农耕民族那样的完整的社会生产。只需要利用此地的自然资源进行经济上的索取和经营就可以。相比于农耕民族,俄罗斯人将此地作为殖民地更容易掌握这一地区的主导权,当然其中也涉及到近代武器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