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巴甫洛夫大楼的命运,可能和苏联其它的工厂宿舍楼没什么两样,仍然为工人提供住宿。然后在几十年后城市扩容或更新时,被拆除重新盖更大更新的高楼。

但是,随着苏德战争爆发,德国人向斯大林格勒发起进攻,这幢普通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命运随之改变。而与之同时改变命运的,还有坚守此座大楼58天包括中士巴甫洛夫在内的23名苏军士兵。

当时,德国人对斯大林格勒狂轰滥炸,整座城市几乎沦为废墟,可这座大楼不仅顶住了德军飞机的狂轰滥炸矗立不倒,而且在此后的巷战中,成为苏军绝佳的防守制高点。在它的掩护下,23名苏军面对德军的进攻,坚守长达58天,不仅成功阻击了德军,还保证了大楼后不远处伏尔河加边的军需物资港口的正常运转,为随后的大反攻提供了物资保证。

我们知道二战之初,号称拥有世界最强陆军的法国,面对德军的闪击,仅仅抵抗了42天即宣布投降。为何巴甫洛夫大楼里的23名苏军,面对数十倍德军的攻击,却能坚守到最后,直到德军被赶出这个区域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甫洛夫大楼纪念馆)

一、结构坚固的大楼。

为了在巷战中减少损失,德军在进入斯大林格勒前,曾经对城市进行了惨烈的大轰炸。当时巴甫洛夫大楼所在的马耶夫岗地区,几乎所有高大建筑都在轰炸中倒塌,只有它屹立不倒,成为伏尔加河畔上,最后的防御制高点。

加上它又处于攻防的十字路口,在这里,无论是向西、向南、向北都有开阔的视野,俯瞰一月九日广场。方圆一公里内的敌我形势,几乎一目了然。

更为要命的是,在它的东面数百米,就是伏尔加河上苏军仅剩的一个由东岸向西岸运送补给的码头,承载着斯大林格勒城内苏军的补给。如果大楼落于德军之手,这里不仅会成为重要的炮火指引观察点,对苏军造成致命打击,伏尔加河补给码头以及对岸的后勤物资基地,都将遭到德军炮火的攻击。一旦失去补给,已经失守近八成地盘的苏军将不战自乱。可见巴甫洛夫大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战中的德军)

二、失而复得的据点。

事实上在双方最初的攻防中,德军曾一度占领了巴甫洛夫大楼,只是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防守比较松懈,大约仅有一个班的兵力。

1942年9月26日,近卫兵42团团长叶林上校,命令3营营长茹可夫大尉,夺回巴甫洛夫大楼。

当天夜里,巴甫洛夫中士和列兵亚历山德洛夫、格卢先科、切尔诺戈洛夫率先攻占了大楼。至于为什么他能担负起指挥任务,是因为这个排的排长和其他士兵,在争夺据点的战斗中阵亡了。

在勘察地形时巴甫洛夫发现,这座楼的地下室里,还有几十名躲避战火的平民。这些人发现自己的士兵后非常高兴,不仅帮着挖壕沟,而且还加入到防守队伍中作战。

很快,增援力量就来了。看得出苏军对于这个据点相当重视,派来了阿法纳西耶夫中尉的机枪排,他们总共七人,带来了一挺重机枪和大量弹药。还有索布加伊达上士和6名反坦克枪手组成的反坦克班。没过两天,切尔努申科少尉也带着2门迫击炮和5名炮手赶了过来。

这支守备力量相当强大,他们由苏联的多个民族组合而成,其中俄罗斯人11人,乌克兰人6人,余下6人分别为格鲁吉亚、哈萨克、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鞑靼及犹太人。不同的民族,共同的爱国热情,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剧照)

三、军民协作的坚守。

随着增援力量的到来,巴甫洛夫大楼的苏军人数已经达到一个加强排,不仅拥有重机枪和迫击炮,还能对德军的坦克进行攻击,火力相当强大。

他们迅速对大楼加强防御,在墙的四周凿出射击孔,楼板打通上下房间方便通行。迫击炮被装置在天花板上,四周埋设地雷,数米深的壕沟围绕整个防区,十字路口处密布铁丝网与路障,同时在最高层还设置了炮兵观测点,利用视野优势呼叫炮火打击德军。

此外,地下室的平民全员上阵,通过开挖地道,把巴甫洛夫大楼和其它周边建筑物联为一体,形成掎角之势相互照应,这样人员和物资流动,就不需要在地面上进行,从而减少伤亡。

在长达五十余天的时间里,除了防守战斗,士兵们还能轮流下到地下室,下跳棋、听留声机,阅读或是举办组织活动。

可以说,这个地下室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这个地下室提供物资保障,缓冲士兵情绪,巴甫洛夫大楼很难坚持这么长时间。

德军试图夺回大楼,但是他们的炮火仍然没能将这座坚固的建筑摧毁。况且他们也认识到这座建筑的重要性,只想将它夺回来,以用坦克掩护步兵发起一次次进攻,但都被火力强大的苏军击退了。

在经历58天的战斗和坚守后,由于始终拿不下这个据点,没法切断苏军补给,自身供给不足的德军最终溃败,苏德战争形势就此扭转。

同时,虽然此间防守大楼的指挥官几度变换,但是战后,这里仍然以第一个夺回大楼的巴甫洛夫中士的名字来命名。

如今,巴甫洛夫大楼仍然保持它当年的样子,耸立在伏尔加河边,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纪念馆一道,成为俄罗斯人对于二战最真实的记忆。

(参考资料:《二战战史》《巴甫洛夫大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