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敲竹听风 来源:新绿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中图片来自公开网络

2020年最后一天,以《军官管理暂行条例》为核心的系列法规(实则为《现役军官法》之雏形)推出,与此前通过或公开征求意见的《国防法》《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草案)》《退役军人保障法》等等法规,构成了军改第三大战役的主体框架。

2021年第一天,系列法规正式施行,军官职业化这部历史宏篇掀开崭新一页。面对盼望很久、关系切身利益的制度规定,战友们和各类自媒体进行了全面、热闹的解读,诸如“军校毕业为少尉”、“16年干龄可以逐月”、“23455”等等,是好是坏,和以前无数次政策调整一样,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927年3月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针对湖南农民运动到底是“糟得很”还是“好得很”,专门有一大段的分析。结论是,立场不同,看法自然也就不同;站立的高度不同,看法也不相同。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想在纷繁复杂的各类法规、制度中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仅要看热闹,更要看门道,不仅要看面上的各种要求、规定、措施,更要看深层次的调整、变化和导向。

门道一:确立一切向战的导向,是此次政策制度改革的最大利好。

“流毒”时期,有次与某军区作战部长偶遇,喝了点小酒的老同志含泪感叹:此生有两大遗憾,一是搞了一辈子作战居然没有机会真打一仗,二是搞作战的部长开会,突然进来一个扛金星的记者咔咔给照相然后扬长而去……口头说用谋打仗会打仗的干部,可实际上呢?用的全都是能吹会拍的、能赚会花的!

不止一次听官兵抱怨,我到部队是要打仗的,却天天让我干农活、搞卫生,不少单位甚至推出了诸如“养猪标兵”、“种菜能手”之类的先进典型。一段时间,唱歌的、接待的、演戏的居然比准备打仗的更加吃香,以至于有些战友调侃,“除了不要打仗,部队干什么都行!”

军队是要打仗的。好男儿当兵去,绝不是为了去拔草、去扫地,更不是为了起草贪黑去走过场、搞形式,而是为了实打实地为战斗力、为国防事业、为国家利益服务。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除了少部分主动或被动以从军为“踏板”的聪明人之外,绝大部分选择当兵的都是源于对军营生活的热爱。

当兵不研究打仗,很长一段时间是影响和削弱官兵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与之相应的,不靠实战能力、不靠钻研打仗比高下、争进步,更是很多军人寒心、无论部队再怎么留人也决心要走的重要原因。

2020年1月6日《参考消息》头版头条,引用新加坡《联合早报》、香港《南华早报》网站和时事社的报道,强调“解放军须具备随时从训练转入实战的能力,达到全时待战、随时能战的状态。”

2020年底以来,先是《国防法》增加了“发展利益”表述,强调国家建立军人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后是《退役军人保障法》将“参战退役军人”列在个人优先安置、随迁子女优先保障的第一位。《现役军官管理条例》中,也把备战打仗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将备战打仗摆到突出位置,将作战经历摆上重要地位,对于只想混个经历的人可能是个打击,对于真正想在军营建功立业、“靠一刀一枪博个前程”的,当然是重大利好。

能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在练打仗、谋打赢上,能靠提升能打仗、打胜仗的本领安身立命,能用战胜灾难、战胜敌人的功勋争得荣耀,曾经是多少军人梦寐以求的环境。现在,终于就要实现了!

门道二:注重公平激励的导向,解决了大家选人用人的最大期盼。

打仗是实打实、硬碰硬的,来不得半点虚假。上级可以糊弄、下级可以压制,敌人却难以欺骗。战场上的弄虚作假,那是要死人的。

曾经有位领导说过,评价一个军官做得好不好其实很简单,只要问问他的下属想不想跟他上战场就可以了。战争年代的选人用人,采取的就是这种方法,谁能打胜仗,谁就提拔快,谁带的部队就多。

不打仗了,没有了战争的检验。选人用人要么是靠体系,比如曾经流传很广的机关顺口溜,“进了司令部,穿着短裤踢正步;进了政治部,年年有进步;进了后勤部,几年吃成将军肚;进了装备部,一年就成万元户”。

要么是靠运气,比如一阵又一阵的诸如年轻化啊、知识化啊、复合型啊、主官经历啊等等,不少看起来很中听,实际却或者频繁变换让人总也赶不上趟,或者是让人感觉为少数人量身定制,既让一部分人毫无理由地躺赢,又让很多付出许多努力、取得骄人实绩的同志受到压制甚至排斥。

要么是靠赏识,朝中有人好做官,“少爷、师爷、姑爷”横行的时期,就是靠赏识成长的时期。基层工作很辛苦,于是聪明人就会想方设法通过上学跨过基层的这段日子;主官经历压力大,有些路子广的就能通过参加培训把压力移到别人身上;重大活动机会多,别有用心的就想方设法去挂名混入。

干部使用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不仅因为其中可能有肮脏的蝇营狗苟,更因为这种腐败可能直接导致作战的失利、事业的失败。

《军官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在绝对公平难以实现的现实情况下,通过细化考核内容标准,优化立体考核体系,硬化晋升任用条件,实施分类分级选拔,以程序公平实现结果公平,让实干事、干实事的人真正涌现出来、脱颖而出。

干好干坏一个样、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的情况将成为历史,有能力的人将凭借自己的能力脱颖而出,将成为干部选拔的常态。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考评,根据考评结果实事求是地授予军衔,再因能因才因任地任用干部,有力杜绝“暗箱操作”、“私相授予”,把最适合的人放在最适合的位置上,既是对人才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岗位的尊重,更是对胜利和付出的尊重。

门道三:突出能力素质的导向,是对发展困境的最大回应。

“谁英雄谁好汉,训练场上比比看。”“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军队原本是最讲究能力素质的地方。军人有着过硬的素质,也曾经是军转干部和军人到处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但不可否认,一段时间因为导向的问题,混官场的能力、会来事的能力、能摆平的能力,成为一些军官被看重、被重用的“核心”能力。那些真正的核心能力,诸如理论水平、思维逻辑、知识学习、攻坚克难、组织实施等能力反而弱化,更是导致很多军转干部被看轻、很多军人不敢去社会打拼的重要原因。

上级重视什么,下级就会锻炼什么。考核关注什么,准备就会突出什么。当溜须拍马、歪门邪道、弄虚作假就能轻松应付各类考核时,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甚至艰辛的真才实学自然就不再吃香了。

《现役军官教育培训暂行规定》,强调按照军官职业发展路径设计教育培训体系,突出指挥能力培养,把参加院校培训、训练实践、职业教育与提拔使用等密切挂钩,军官的选拔补充、晋升任用将与实际能力紧密结合起来,能力越大、道路越宽、责任越重的趋势下,将给予更多的人更大的动力。

另一方面,以平时考核为基础、年度考核为重点、专项考核为重要补充的立体考核体系,将逼着各级各类军官不断增强自身能力,至少要维护一定的能力素质状态,从而避免“把军官养残了”等现象出现,也保证退役军官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虽然说的是“大部分人想干可以干到退休”,但也绝不是那么好“混”到退休的。

对于混日子的人来说,好日子结束了。对于想奋斗的人来说,大舞台来了。相信一个能在激烈的军内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军官,也完全可以在退役之后胜任地方的各类竞争。

门道四:提倡自主规划职业路径的导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士兵突击》里目标感很强的成才,是被作为许三多的反衬形象存在的。其实很多人更喜欢成才这样的士兵。不仅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还因为他懂得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去努力。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成才在部队是作为反面形象存在的。“进退走留是组织上的事,个人瞎操什么心?”是动员中的常见名言。问题是,一旦遇到一些不负责任、能力不足甚至怀有私心的领导,想走时不让走,想学时不让学,毫无权力却要承担因此产生的一切,这是很多军人职业和生活怨气产生的重要原因。

一名中校军官,第一年符合转业条件不让走,说工作需要离不开。无奈只好把老婆孩子户口迁到驻地,做了长期干的准备。结果第二年,又因为转业指标太多完不成,领导对他说经研究决定安排你转业。气得这名军官怒火中烧,追得那名领导满院子跑。

虽然,三大纪律的第一条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但很多领导却把“行动”两个字给贪污了,片面强调甚至不断加强“一切听指挥”。比如经常被传诵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问题是,很多组织上认为的小事,压在个人或者家庭上,那就是不得了的大事啊!

入伍时强调要以连为家,退役时又切割说“你以为部队是你家”啊的做法,不仅伤害了退役军人的感情,也极大地影响了留队人员的心情。

新出台的政策制度,最大的改进就是透明和法治。透明,就是讲清军官职业发展前景,“前慢后快中间稳”, 有什么能力,能走什么途径,提前就说得清清楚楚。在此基础上个人可以进行相对的选择。

法治,就是硬化各类标准和要求,比如,《现役军官管理暂行条例》明确,本衔级满3年且任军官6年,可以申请转业;任本衔级满5年且年度考评结果均为称职以下的,一般准予转业。这就为个人的自主选择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再不用像以前那样找领导、求领导甚至逼领导。

强扭的瓜不甜,强留的人也难以让其尽心尽力。当退役军人越来越多地投身到社会竞争之中时,给军人以何时退役、何种方式退役的选择,无疑是以人为本、权利与义务相平衡的一大进步。

满足一定条件后,就允许自己做出选择;自己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求仁得仁,又何怨哉?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军改,绝不仅仅是标准或者资格的变化,更是方向性的重大变革。海阔天空,乘风破浪吧,有幸遇到这个最好年代的战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