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这是伟人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对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高度评价。除此之外,伟人还指出:“孙中山是一个谦虚的人……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由此可知,伟人始终对孙中山抱有崇高的敬意,认为孙中山是一位襟怀坦白、为民着想、刚正不阿的伟大革命先行者。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无数爱国青年为了拯救国家与人民于水火之中而前仆后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中山先生是第一位提出“振兴中华”口号并开启民族复兴思想潮流的爱国志士。他坚信中国有朝一日定能赶超西方,因为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因为中国可以利用后发之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因为前有贫国弱兵的日本早已通过改革成为世界强国。

如此具有雄心与斗志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果真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为中国开启了新纪元,也推动了强大的社会变革。不过,在对于民国首都的选址方面,孙中山先生曾语出惊人:“如果想称霸亚洲,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定都伊犁(谋大洲则伊犁)”。这究竟是为何?

一、民国首都选址的讨论

首都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也是一个国家中央政府所在地,首都的选址甚至可以改变国运,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1902年,民国政府还未建立之时,孙中山先生就未雨绸缪,考虑到了民国首都选址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曾与革命家章太炎先生针对首都选址展开了一系列讨论与研究,此番讨论在《訄书》这本学术论文集中有详细的记录。孙中山先生历数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的几大首都,发现历朝历代定为首都之时都全面地考虑到交通、地势、资源等方面的因素。

例如,陕西西安是被作为首都次数最多的城市,因为它位于地理位置优越的关中平原,并处于华北、西南等地区的交界处,堪称要塞。其中,关中平原乃资源丰饶的富庶之地,尤其在郑国渠修建之后,农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经济与国力的强盛。

朴学大师章太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提出“革命成功之时,应当将都城定于武昌”的观点。在他看来,武昌位于中国中部的江中平原,水域面积广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乃是人杰地灵的洞天福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武昌北接襄阳,南达河洛,东通江浙,又有长江与汉江交汇,在交通运输方面占有极大优势,享有“九省通衢”的赞誉。自古以来,武昌就是天下人口密集的繁荣昌盛之地,定为首都再合适不过。

此外,章太炎还认为曾经的首都北京并不适合继续作为首都。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内蒙古与东北的交界处,属于偏僻的边境重地。历史上将北京作为都城的统治者大都是北方胡人,因为北京虽属汉地,但离他们的家乡胡地并不远。

然而,北京的纬度较高,粮食生产率低下,诸多资源都需要依靠其他地区接济,因而人口稀少。再加上北京的政治因素复杂,各方势力纷然杂陈,倘若将民国政府设置在那,恐会受多方势力掣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孙中山的备选方案

孙中山先生衡量多方面因素后,言简意赅地指出:“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仅仅想要安身立命、苟存于世,那就定都武昌;如果想要一统神州大地,那就建在西安古都。

但若是想称霸整个亚洲大陆,就得将眼光放长远一些,选择将都城建在亚欧大陆的正中央——伊犁。”在孙中山看来,定都武昌与西安并非不可,但实现霸业的可能性却会大大降低。对于武昌,孙中山曾给出“定鼎者,南方诚莫武昌若”这样的高度评价。

尤其在张之洞任职湖广总督后,武昌的实力甚至与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不相上下。此外,武昌拥有独一无二的地理与战略优势,倘若定都在武昌,可以均衡南北地区的势力。其实,孙中山对“南京”也颇为青睐,他曾在1887年提出了“一都四京”的说法,“一都”指武昌,“四京”之一就包含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洪秀全就将首都建于南京,但终究未能成大事,且南京相比武昌略逊一筹。综上,武昌的条件优越,一统中原地区还绰绰有余,可若加上内蒙古、新疆、西藏及东北等地,恐怕会左支右绌。

紧接着,孙中山又将目光投射到十三朝古都西安上。我国古都学会秘书长李令福称西安“天下上游,交通四达;金城千里,四塞为固;天府之国,富饶之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资源优势使西安荣获多朝统治者的垂青。

孙中山亦认为若要统一与制衡整个华夏大地与边疆,还是汉唐时期的西安最恰到好处。然而,地理条件再得天独厚,也无法改变历史趋势。唐朝以后,政治中心逐渐由西转移至北方,西安已经无法满足成为首都的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谋大洲则伊犁

孙中山先生是近现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他的理想志在世界。不论是武昌还是西安,都非他的最佳选择。他认为只有将首都建在伊犁,才是进军世界版图的第一步。伊犁横穿我国新疆的西部与哈萨克斯坦,在乾隆年间才被命名为“伊犁”,颇有一丝犁庭扫阁之意。

伊犁最靠近亚洲大地的中心,而不仅仅是华夏中心,定都在此处寓意极佳,方能大展宏图。孙中山先生最青睐伊犁的原因包括以下两点。第一,自乾隆时期起,统治者便十分重视伊犁的建设,采取多种加强对外贸易的方式来促进伊犁的经济发展。

且伊犁居于亚洲中心,北接中亚、南连印度,外交条件优越。此外,伊犁还是与西部国家交流的重要枢纽,它的贸易优势没有任何一个省份可以取代。若考虑到政治层面,伊犁也是不二之选。建都于伊犁有利于中央对西部地区及时的管理与控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可以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家发展,还能全面贯彻与实施西部开发的宏伟计划,促进国家东西部地区的全面协调发展。第二,伊犁三面环山,还有新疆流量最大的伊犁河贯穿其中。清廷早年间在伊犁实行屯垦制度,使得伊犁的粮食产量成倍增长,成为新疆最大的粮食生产地。

粮价也逐渐降低,在全国的市场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也不必再担忧戍边将士的食物补给问题。因此,伊犁又得“塞外江南”之称。除此之外,伊犁的矿产资源种类齐全、总量丰富,尤其盛产金子,其中,伊宁县是黄金产量最大的县城。

在气候方面,伊犁地处北温带,适合人居住,也给政治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纵使伊犁在国内的地位并不高,地理优势也不佳,但它刚好满足了在整个亚洲大陆的有利地理条件。因此,为了稳固国内统治,更为了称霸整个亚洲,将伊犁定为首都也不无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正所谓眼界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大。孙中山先生眼界宽广,心胸开阔,且一生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实乃革命的伟大先驱。他提出伊犁作为首都的创造性设想也获得了许多政治人士的支持。然而,由于当时我国的环境过于复杂,人们并没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迁移并开发伊犁。

因此,孙中山先生的这个想法最终无法付诸实现,然而这个伟大又大胆的构想对如今的经济建设也具有重大意义。现如今伊犁地区发展迅速,成为了全国唯一的既辖地级行政区,这也证实了孙中山先生的眼光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