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易·系辞上》中有句名言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在科学领域上,这种各执一词的现象更是常常发生,很多学者都反对国家花费巨资建造大型的对撞机的想法,然而,在众人的反对声中和舆论的压迫下,仍有人愿意支持这一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揭开大型对撞机的神秘面纱

大型对撞机是适用于微观物理研究的一种机器,很多有关领域的科学家认为这种个项目的建成能帮助人们发现微观界的新粒子。

众所周知,宇宙间存在着很多微粒,新物质和新粒子的发现势必能帮助人们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为了推动"新物理"的进程,1994年,34个国家共同协商确立了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国际项目。

经过大量的调查和长时间的讨论,这个项目的建造地点被确立在了欧洲侏罗山的地下,为了保证项目的正常进行,8000多名科学家和技术员参与了其中。在这些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努力以及各国资金的支持下,14年后,世界上最大的强子对撞机终于建成。

正式投入使用后,科学家利用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了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极大的增强了一些物理学家的信心,他们断言:大型对撞机势必能发现一些令人兴奋的物质,如:额外空间纬度,暗物质粒子或者某种新的对称性。

虽说科学不分国界,可在某一科学领域上掌握了核心技术的国家往往会有着更多的话语权,基于对大型对撞机的乐观看法,一些拥有先进科学水平的国家便萌生了建造大型对撞机的想法。6年前,我国物理界就该不该建造大型对撞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耗费巨大,风险极高

这个项目一经提出就受到了众多物理学家的反对,究其根本,我认为这些物理学家反对建造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其一:建造大型对撞机花费太大。据有关数据分析,中国要想建造出一个大型对撞机至少要花费360亿元,1990年左右,美国曾计划花费40亿美元建立一个超导对撞机,经过多方的协商后,这个计划终于被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然而,在施工的过程中,相关项目都是负责人发现,之前的项目预算对项目完成费用来说只是冰山一角。从40亿美元,到80亿美元,超导对撞机项目的资金预算持续不断的飙升着。

由于支出规模太大,美国在权衡了多方面的影响后选择放弃了这个项目。从美国放弃建造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先前的资金计划远远不能完成支持项目的顺利进行,在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突发的问题,这些突发的状况会加大资金的预算。

360亿仅仅对项目资金的保守估计,除了建造费用外,国家还要时刻准备着拿出大量的维修资金,因此,要想保证大型对撞机的投入使用就势必会花费更多的金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二:"新物理"的研究往往需要大量的高精尖人才,我国的高级物理学家在世界范围内占比不足1%,如果发起相关的研究,就势必会有大量的外国科学家参与,稍不留神,我国花费巨资建造的大型对撞机就会沦为帮助他国科学进步的工具。这种结果结果违背了建造大型对撞机的的本意。

其三:所谓的大型对撞机能发现新粒子的言论并不是确定的事实,欧洲大型对撞已经投入使用了很长时间,除了发现希格斯波色子外,欧洲的大型对撞机并没有发现其他影响巨大的新粒子。从先前的经验来看,这项投资本就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其四:这个项目的投资周期过长,根据科学分析,在设备投入使用的50年时间里,这个项目都不会取得显著的收益。

科学界的泰斗杨振宁就是众多反对者的一员他认为:建造一个大型对撞机是一个花费巨大,且具有巨大风险的长期投资项目,对还处于发展中行列的中国来说,冒昧的投资决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长远投资,无限可能

反对者所考虑的因素是切实存在的,即便是不讨论其他方面的问题,单单考虑资金消耗的问题,这个项目的推进也会出现一些困难。然而,当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时,静下来思考一下,这个计划也有一定的可行性。

首先:物质是构成大千世界的基本结构,任何科学领域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微观粒子的研究,探明微观世界的规律和奥秘能让人类更加清楚的知道"我们该从哪里来,又该到哪里去"。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建造大型对撞机是人类进步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即便是现在不建造,在以后的科学发展中,中国还是要着力建造出自己的大型对撞机。

早做也要做,晚做也要做,我们还不如赶在大多数国家建造之前建好这个设备,这样一来,其他国家开始着手建造时,我国的对撞机使用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我国曾失去了很多机会,王贻芳希望我国能在世界粒子研究上抢占先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承担起建造大型对撞机的角色能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各国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也愈发的紧密了起来,一个国家只有承担起一定的国际任务才能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

从任人宰割到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放眼全球,中国的已然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完成建造大型对撞机的任务。

这是全球物理界的发展任务,建造出一个大型对撞机势必能让各国学者认识到中国的实力,也势必会让世界各国感受到中国勇于担当的文化魅力。

最后,适当加大对科研的投资是很有必要的,在任何领域上取得成功都需要有前期的投资,科学领域的研究更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去年,我国的研发支出规模达到了2.17万亿元,其占到了GDP总量的2.1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国家的政策来看,我国将在日后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投资,因此,随着科研资总资金规模的提升,各个科学研究领域所得到的资金也在相应的提升着,放在未来看,花费在微观粒子领域的360亿元的科研资金就不再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除了上面的优点外,建造大型对撞机还能为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从平凡到卓越,一个科学家的成长势必要根植于实践研究,停留在理论研究的科学严格意义上不可被称之为真正的科学,只有在实践中,一个科学家才会有所进步,有所成就。

在以往的发展中,我国所培养的卓越人才往往会被选择到国外深造,除了待遇不同外,这些人才选择出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的很多研究条件都不是先进的。

为了参与更加先进的研究,也为了取得更大的突破,这些人才常常会选择栖身国外。如果完成大型对撞机的建造,那么就会给国内的研究者提供更加先进和便利的条件,这优越的条件将极大的推动我国科研人才培养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来越多痴迷于"新物理"的学者留下,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选择过来,在这些人才的共同合作下,"新物理"领域也将会收获源源不断的成果。

王贻芳曾在《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大型对撞机?》中明确的阐述了自己为何会支持建造大型对撞机,他的观点和以上的分析不谋而合。他极力支持国家建造大型对撞机的项目。

作为科学界的专家,杨振宁和王贻芳在建造大型对撞机的课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从这些争议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丰富性和多彩性,我们很庆幸能生长于这样一个自由开放的国度里,科学家们不必在意世俗的态度,他们敢于和彼此争论,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

无论是杨振宁还是王贻芳,他们的观点都是具有一定道理的,这些科学家们用自己敏锐的双眼观察着这个世界,一位是顾全大局,着眼现在,一位是敢于挑战,心系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根本上来说,这两人的初心都是为了祖国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历史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目前就关于中国是否要花费巨资建造大型对撞机的讨论,我们暂且无法判定哪一位的观点是更符合发展规律的。

当历史的车轮缓缓驶过,这个讨论的结果也终究会尘埃落定,是非功过,一切都将由历史来回答。可无论如何结果如何,杨振宁和王贻芳都将会被后人铭记。他们的争论也将会对后世有更多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