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于1941年5月1日的国际劳动节举之际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阅兵,此次阅兵带有色彩强烈的“秀肌肉”性质,单从气势而言可谓是相当成功,但它却被视为二战过程中最愚蠢的操作之一。原来,虽然此前苏德两国彼此各怀鬼胎,由于利益冲突,未来两国大概率会有一战,谁先动手谁就占便宜;但面对一个庞大且实力深不见底的对手,德国并不敢轻举妄动。正是这场阅兵令德国人刺探到了对方的真实实力,因此决心发起入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说苏联此次装X行为大有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意味,但倘若周全地审视那段历史,我们便会发现这样的选择反而是最理智、最符合其利益的。鲜为人知的是,1941年初,在法国已经沦陷,局势大大不利的情况下,英国曾密谋对苏联下狠手——派出间谍煽动当地百姓的民族情绪以造反,甚至企图出动飞机轰炸高加索油田。有意思的是,英国作出如此极端打算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并非出自于苏联本身,而是德国,这一点咱不妨从头讲起。

1935年春,希特勒基本完成了对德国内部的政治整肃,大权在握的他公然尝试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限制,下令将德国国防军由10万扩充至30万。次年3月7日,德国又派出3万军队闯入莱茵非军事区,此举意味着一战后束缚在德国身上的最后一道枷锁也形同虚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其实对这段历史十分困惑,因为在回忆起苏台德危机时,希特勒本人都承认:假如当时法国随便派几个师,那么德军便只能放弃行动——彼时的德国甚至连一场局部战争都承担不起,因为这会让此前所有的“外交努力”都打水漂。而在1936年的时间点上,从局势来看,英法甚至都不需要派兵,只要对德国作出相应的制裁,后者也只好乖乖收敛。然而在问题十分严重且眼下还手握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英国、法国甚至是意大利这些喜欢炫耀影响力的欧洲强国,居然清一色地玩起了“纸面抗议”。

这背后或许有着极为复杂的利益纠缠,但笔者认为当时的英法两大豪强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希望看到德国这个老对手保持着一定的强度——毕竟只有拥有共同的敌人,彼此间才能真正愉快地做朋友。事实上,英法间的关系远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铁。一战结束以来,两国都积极牵头构建以自己为主导的新霸权体系,尤其是法国,借助地利大肆招揽小弟。两国的内耗极大削弱了英法集团的实力,不久,他们便意识到了一个比德国再次崛起更加可怕的事实——就趁这一个不注意,另一边的苏联不但完成了工业化,跻身一流强国之列,“红色巨人”似乎还跟德国搞得很暧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某种意义上讲,苏德短暂的合作是一种历史必然——两国有着相似的国家体制,同样遭到英法集团压迫,都有着扩张性的国家战略,脾气性格高度贴合,地缘上又十分接近,哪有不做朋友的道理?而事实上,两国也一早就私下里达成了许多合作协议,例如两国合办军事学院等等。让这两国抱团在一起,其他国家还有的玩?倘若“苏德联盟”成为现实,那么英法集团将首当其冲。为此,忧心忡忡的英国和法国立即祭出一波操作,在狂刷存在感的同时也试图撬动对手间的关系。

1938年,法国集结“欧洲最强陆军”,在凯旋门一带举办了一场大规模阅兵。法国政府首脑和军队统帅们站在主席台上,脸上挂满骄傲与自信。然而法国并非玩阅兵的行家,尤其是跟几年后苏联的那场国际劳动节阅兵相比,法军此次阅兵更是显得苍白无力。在炫耀武力的同时,英法也玩起了阴谋:他们决定在“苏德集团”的版图内部安插一枚楔子,在必要时可以从内部撬动甚至是瓦解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这个“楔子”至少要满足两个要求:地缘上同苏德接近;本身有着一定的实力。英法的选择并不多,德国是他们的敌人,意识形态、利益上都有着直接冲突,根本没得谈;虽说苏联也是意识形态敌人,但“红色巨人”却比较贪,只要价钱开得够大,“酒肉朋友”还是有得做;事实上,后来著名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前,英法已经在跟苏联谈条件了,据一些资料来看,双方曾无比接近。除此之外就只剩波兰了,虽然波兰比苏德要弱的多,但好孬也号称拥有百万大军。更重要的是,波兰跟苏联是宿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讽刺的是,英法把算盘打得震天响,但他们万万没有料到,波兰居然比苏联还要贪。作为一战后由法国亲手扶起来的小弟,波兰因为纳粹的一点承诺就公然叛变老大哥;1938年10月,在希特勒提出“但泽走廊”问题后,不舍得割肉的波兰又跳反回到英法身边——如此腿脚灵活地跳来跳去,也算是二战前夕那段历史中的一道奇观了。

英法不傻,他们心里清楚,秀肌肉也好,埋定时炸弹也罢,这些充其量是小把戏;想要真正瓦解敌人就必须对对手造成直接有效的正面打击。而话说回来,倘若真要在对手身上找一处突破点,苏联显然要比德国合适的多——毕竟眼下德军是实打实的强,而纸面实力强大的苏联却接连在芬兰、波兰吃亏,这也不禁令英法看到了希望——苏联当真有他们此前估计得那么强大吗?这些传统的欧洲勋贵本身就看不起贫寒出身的苏联,况且在过去的战争史上,俄国留下的烂账数不胜数,这样一个打败仗习惯了的国家,真能在短短几十年里真正翻身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刚刚所说,招惹苏联并非英法集团唯一的选择,他们完全可以出更大的筹码从德国手中争取来这位“朋友”。然而在有了上述猜想后,英法集团的决策者们便开始考虑,以巨大的利益满足“红色巨人”的胃口,这笔钱究竟值不值。然而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德国先一步动手了。1939年9月,德军闪击波兰,这个手握百万大军、由英法精心挑选出来的盟友瞬间便被冲垮。要知道此前不久,法国陆军总司令甘末林将军还在给波兰吃定心丸,声称德军敢动手,法军至少有30个师会立马出动暴揍德国人。

更令英法担心的是,波兰是被德国和苏联一同瓜分的,苏联从中分得了大量红利,英法担心这会令苏德的“盟友”关系更铁。几个月后,随着法国的沦陷,在战略空间遭到极大压缩的情况下,英法集团的首脑们不得不做出放手一搏的决定——他们吃定此前法国前总理达拉第、陆军总司令莫甘林的判断是准确的,苏联根本就没有表面上那么强大,只要给苏联施加一定的战略压迫,对方会立马认怂。为此,英军制定了“高加索行动计划”以恐吓苏联人。与此同时,在西欧大陆基本被荡平的情况下,德国已将战略目标由西面渐渐转向东面,此时“苏德间必有一战”已不再是秘密。此前一直在幕后闷声发大财的苏联终于被推上了历史前台,局势对其而言已十分微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明不白地成了众矢之的,说不慌是不可能的;在一番考虑后,苏联高层果断做出了回应——趁着1941年国际劳动节之际,苏联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阅兵,还高调地向全世界递上邀请。客观而言,这场阅兵的战略震慑效果还是达到了大半: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意识到苏联的强大确实是实打实的,即便是其内部斗争导致军队战斗力蒙受损失,但光看苏军的硬件配置,这无疑就是个难缠的对手。最终,所谓的“高加索行动计划”也没有成为现实。而在日本、意大利眼中,苏联已然成了强大到不可战胜的超级大国,他们也只剩羡慕的份儿了。唯独德国人却从中找到了他们想要的答案——阅兵刚结束,德国武官就向柏林汇报:苏军的装甲部队规模庞大,但其组织、战略战术和装备水平远没有表面那么强大,德军很有机会打败它。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想必无需赘述了。有观点认为,就在德国人纠结不已时,正是苏联人的装X行为加速了对方的入侵,由此来看,这一招实在是糊涂。然而在那个时间点上,对于苏联高层来说,恐怕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