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是所有35岁以下的柜员都应该考虑的问题,因为柜员迟早是一个要消失的岗位。这不是危言耸听,在国有大行,甚至股份制银行已经出现了没有柜员的网点。

过去一个银行网点的人员组成,主要是由柜员(包括高柜、低柜)和客户经理(包括大堂经理、理财经理、信贷经理)组成。随着科技的发展,管理制度的变化,这些人员组成慢慢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柜员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机器,几乎没有哪种业务是机器不能做的;

理财经理、信贷经理的职能慢慢被转移到了线上,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充斥着许多高利率的理财产品和既方便又利率低的贷款产品;

大堂经理曾经被小机器人替代,现在逐渐又恢复了地位。因为人们发现,大堂经理还有个不容易替代的职责,那就是指导客户如何使用各种机器,以及日常的机器保修维护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柜员被替代,说到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岗位的技术含量较低。一个柜员想要合格,只要会使用银行的柜面系统就行。想要优秀,那就会一些别人都不会的技能,比如小键盘、打字速度、点钞速度比赛排在银行的前三名。可是这些所有的都只是让自身的服务更好,让客户体验更好。

我们都知道柜员的这些技能并不是银行盈利的关键。如果服务不好,可能会损失客户,可如果想靠服务的好,来吸引客户,几乎是不可能的。银行盈利的关键还是在于对存款、理财、贷款等产品的营销。换句话来说,能够为银行赚钱的岗位就不那么容易被替代。那么是不是说这些不可替代的岗位是理财经理、信贷经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对,也不对。对的是,这些岗位确实能为银行赚到钱,但是他们已经不是赚钱的主动力了,主动力还在于前端的产品上。他们虽然有不可替代的地方,但是也受到一定的威胁。

以前各家银行吸引客户主要靠人海战术,把理财经理和信贷经理扔在市场上,让他们靠营销技能,靠人脉关系来吸引客户。可是现在,如果你的产品不行,其它的都是浮云。

以前营销一个公司客户,靠人脉就能说动管事人选择自己银行,可那是建立在各家银行的产品差异不大的前提下,或者说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公司客户不知道市场上产品差异的前提下。现在各家银行的产品体验参差不齐,公司客户想要谋得自身发展,自然要找到一个利率高的存款产品,利率低的贷款产品。关系再好,在涉及公司发展上,没人敢只凭关系去订一个产品不好的银行。

那么产品的竞争力由谁来确保呢?当然是银行的管理者和产品研发序列岗位的人员。管理者确定公司发展方向,确定产品体系该如何建立。产品研发序列主要包括产品研发经理、信息技术项目经理、开发经理等岗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岗位的人员主要就遵照管理者的意志进行执行,研发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再辅以客户经理的人际关系和营销,银行自然能够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客户。

相对不容易替代的岗位不是理财经理、信贷经理等面客的岗位而是产品研发经理、系统开发经理等面对互联网的岗位。

那么摆在柜员面前要转型的路径就很清晰了。要么晋升为管理者,要么转型为产品研发经理,如果是计算机专业出身,也可以向系统开发经理转。

当然了,很少有柜员能直接转为这些岗位的,一般都是要先经历理财经理或是信贷经理岗位。因为只有真正去营销过客户,才知道客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能制定出相应的产品策略,研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总结:

柜员要转型,否则迟早要被淘汰。与其被淘汰,倒不如主动寻求改变。如果有意走向管理序列,可以将支行长或是部门总经理当作目标。如果有意走向专业序列,可以将产品研发经理、系统开发经理当作目标。可无论是哪一个目标,都需要先经历理财经理或客户经理这种站在一线,面对客户,了解客户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