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太师吉祥 来源:新绿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很多读者都在打探转业政策何时下来的消息,并且表现出一种类似“争抢末班车”的焦虑与急切。首先要说具体政策属于秘密,不到正式下发不可能提前知道;其次在我个人看来,所谓的“末班车”其实并不存在,我们已经迎着职业化的朝阳,踏入一个新的时代。焕然一新而又动力磅礴的首趟“早班车”,已经整装待发了。

一定要说“末班车”,应该说2020年3月那趟车才算,它已经开走了。一个最明显的事实,随着《退役军人保障法》从2021年1月1日开始施行,已经持续了19年的自主择业政策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自主择业这趟“末班车”,没有了。逐月领取退役金,开来了。

与此同时,尽管《退役军人保障法》中仍然明确军官有“转业”、军士有“安排工作”这种安置方式,但其安置原则、运行方式也较之以往有所不同,并且会随着《退役军人保障法》以及《退役军人安置条例》的落地而迅速地、真切地进入实操过程,司机可能还是过去的司机,但“车”也变了,上车的方式也从“投币”改“刷卡”了。

为什么要讲这些,是想就存在于一些官兵当中的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比如“再不走以后就更难走了”、“再不趁着新旧政策交替赶紧安置,以后就更没好位置了”等等,结合实际以及我们对于政策趋势的预判,给出一点尽量客观的参考意见。当然这不意味着,讲完之后就绝对可以让你“放心”或者“死心”,只是基于这样一个简单道理和善良愿望:即使难以摆脱焦虑,我们也应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焦虑,乱打乱撞。

首先要搞清楚,到底该不该走。这其中,有很多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不能一概而论;但最关键的也是最普遍的影响因素,应该是对职业化未来以及到地方发展的前景判断上,或者说是从自身职业发展以及整个家庭利益出发、对这两种选择的利益比较上。客观讲,无论是从政策设计还是发展趋势上,就大多数地区和大多数人而言,军官职业化之后的未来前景应该会比转业到地方更好,以形成比较优势和激励导向,这是由国际国内形势和我们的奋斗目标所决定的。而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体制内发展较有传统优势的地方,尽管未来会缩小军地之间的差距,但仍然具有较强的诱惑力,更何况还有军人回归家庭回归正常生活的非物质需求。

直说吧,仅从利益角度考虑,宏观上除了经济发达地区和军转安置有优势的地方,留下都要比走人更好。对大多数军官而言,都是如此。更不要忘了,这一代军人肩负神圣的时代使命,拥有创造历史也见证历史的宝贵机会,这是许多前辈终其一生而无法拥有的。

当然,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具体的好坏。还要结合个人的实际,综合判断走留之后的利弊。比如对于尉官和技术干部来说,可能这一两年仍是安置大门相对打开的时机,按照设计,未来技术军官主要是走职业化方向也即退役方式是以逐月领取退役金和退休为主的,而尉官的安置可能会设立一定的服役年限门槛。那么对于还想搭上安置大车、还想打个政策“擦边球”的来说,这场人生“赌博”或许值得一下。

但我一向反对以功利、“算计”之心去做这种人生赌博,因为你很难算得过大势、也算得过公家。再一个,凡不是出于本心、只为眼前利益而下出的赌注,即使赢了也未必能使你获得真正的快乐与内心的安宁。

直说吧,如果决定你走人选择的,是对当下生活的厌倦,是对换一个空间换一种活法的需要,是对家庭幸福正常生活的渴望,甚至只是出于对自由的渴求,那么你就不用犹豫、也不该犹豫,管它将来政策怎样也无法阻挡你的脚步,再完美的算计也比不上你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强烈需要,即使是选择错了,相信你也决不会后悔。

而对于此刻还在算计怎样才能拥有更多更大利益、怎么才能多拿几个钱的,其结局大抵逃不出被算计。你得知道,在激励与断后路之间,虽然都明白激励更具长期和根本作用,但也条件更高时间更长见效更慢,恐怕很难避免实际执行中的被急功近利。等你算计好了,人家可能已经关门了。

其次,究竟能不能走。最近有一个“5年过渡期”的说法,尚未得到官方证实,从道理上、从已经执行的政策看,确实是“稳字当头”,因此理论上应该有一个过渡期,以减少阻力和矛盾实现平稳过渡。但这个“过渡期”,是否意味着“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甚至是一些人理解的“仍然可以按照过去三年的政策走人”呢?很大可能是一厢情愿。个人理解判断为,“过渡期”是指消化“老人”、主要以新的政策为主但也参考老政策的历史因素、进行通盘衡量与灵活处置的过程。在前期“放水”造成大量军官甚至不乏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的情况下,判断会有一个拨乱反正,因此总的趋势应当是收紧,让转业真正成为“优化干部结构”的工具。

比如说过去三年中,有的干龄只有4年就走人了,现在即使是确有“过渡期”,也不可能再以同样政策放人了,因为它与延长服役年限、鼓励“前慢”墩苗的原则相悖。经过前三年的“放水”之后,编余、超编的情况已经大大缓解,因此转业数量进入一个总体稳定、相对减少的阶段,目前看主要待消化的“老人”是大龄尉官、以及部分衔高于职(级)缺少发展空间的校官。理论上,他们应该成为今后两年转业安排的重点。

根据惯例和形势任务的要求,出于调整班子需要的团以上领导干部、伤病残干部、以及部分学历较低发展受限的干部,应该仍然会作为今年安排转业的重点。我们很多人在打探新法对于最低任职、最高年限的新规定,以判断自己够不够条件走人,其实这是一种很机械的做法。因为转业说是“玄学”有点夸张,但确实不是简单机械地按照任职时间和年限来的,它本质上属于干部“计划管理”或者说叫宏观调控,要根据全军干部的数质量情况、各单位的编配分布以及当前面对的任务来制定,这也是每年转业通知都大同小异但也总有变化的原因。

对基层干部而言,与其通过打探够不够新的任职年限来判断,倒不如跟自己所在单位的身边人比,看看总体上排在一个什么位置。在本单位排位靠前的,总体上走人的可能性也大;硬条件只能说你够条件走,但能不能走还得看相对比较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在有的单位年轻很轻就走了,而在有的单位感觉很老了都走不成因为还有比你更老的。

第三,走了,但安置是否仍然跟过去一样好?

不得不说很多人抢这个“末班车”,建立在“以后没有现在这么好安置了”的判断上。这个判断对不对?对,也不都对。过去,转业安置部分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一些军官即使在部队干得不怎么样也能安置到一个不错的位置上,而且在推行量化打分之前安置好坏主要还与驻地、人脉、婚姻关系有关,这对于大多数专心服役不善钻营的军官而言是不公平的,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入伍动机和服役态度的不端正。现在,随着《退役军人保障法》的落地,这种情况要改变了。

总的安置原则大致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量才取位,论功计酬。这是把安置好坏与服役期间的功绩表现挂钩,并充分调动地方单位与个人的积极性的设计。

总体运作程序上,先进行的是“直通车安置”,一些军地通用专业、业务突出的转业军官,跳过量化打分、考试排名选岗这些过程,直接进入“双方彼此满意”的用人单位。接下来的安置,又区分为“优先安置”与普通安置。优先安置的对象,我们已经多次介绍过,主要为参战人员、战时三等功和平时二等功以上、烈士子女以及现岗为营以上主官的,他们会比普通军转拥有更高的“优先级”,至于是直接政策性安置还是在打分上赋予较高权重尚不得而知,但岗位应该都不会差。至于两轮筛选之后剩下的其他人,则继续实行量化打分、考试、双选这种套路,考虑到公务员改革后编制吃紧、以及《退役军人保障法》通气会上透露出的“基层岗位”的信息,应该是较过去现在至少进区县、好歹给公务员岗的情况有一定差距。这个形势,所有人都应该明白。

因此,仔细掂量判断一下,自己究竟够到“直通车安置”还有“优先安置”的哪一条?如果只能参加普通安置到“基层岗位”是否有足够承受力?就能够进行衡量抉择了。老实说,如果你是财务、通信、卫生等军地通用的“大拿”,其实倒不必急于争抢“末班车”,因为2021是政策衔接之年,各种措施未必都健全,“红利”也未必释放到顶点,所以多留一年观望一下是稳妥之举,即使一年后情况有变,哪怕走逐月这条路也还多加一年的系数。同理,也适用于目前正在营以上主官位置、以及正纠结是否要下去当主官的人群。

倒是那些“混子”们,或者是对自己军旅未来并不特别有信心的,是可以争取一下走人机会的,等到保障法和安置条例全面发挥效力,则不但在军队中越来越“混”不下去,就是转到地方也没有什么“好果子”可以吃到了。

“只有干得好,才能安置好”。虽然这种导向多少有点说不出道不明的矛盾和尴尬,但也算是“猫论”的一种演变吧,只希望于大局不输、于国家有利。至于个人,要不要争抢“末班车”,以及如何看待“末班车”与“头班车”,根本缘于对制度的自信、对形势的判断,以及对个人奋斗目标的明确,和对自身价值、能力水平的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