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快报》网站29日详细描述了位于所谓“拉达克”地区的印军,当前是如何艰难地维系生存、巡逻、作战等基本任务。报道称,由于中印第八轮军长级会谈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下一轮谈判也没有任何消息,约5万名印军不得不依靠长途运输保障供应。“印军冬季在拉达克地区部署这么多的部队,还是史上首次”。印军消息人士披露,“拉达克”的印军每天都有非战斗减员情况发生,许多人因寒冷引发疾病被迫后送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意思的是,11月24日印度DT Next则阴阳怪气地以《解放军士气极其低落,中国建立娱乐中心》为题目,拐弯抹角地将解放军近期的一系列优化后勤的动作以“士气低落”的名义介绍给了印度观众。很显然,这一报道也是在印军支持下发表的,其背后变着法子地索要军费又要兼顾面子的做法让人哭笑不得。

考虑到印度媒体是高度自由的,自由到几乎没有任何纪律,因此在此时如果直接或间接地传出印军后勤艰苦的报道,其真实性相对还颇为可信。这也意味着,印军的后勤保障能力逐步走到了极限,可能尚未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但可能已有力有不逮之势。当然,也不能排除印军部分军官制造舆论索要额外军费开支来中饱私囊的可能性,或者说两者兼有之。这样的新闻我们可以继续观察,如果越来越多说明印军的压力确实在随着冬季的持续变得越来越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冬季对峙对于中印双方都是场艰难的考验,相对而言印度的地理环境在夏季更占优而冬季则因为降雪较多而更容易出现问题。而对解放军来说,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都要面临漫长的高原补给线,并且在青藏高原不可能建设与印度相当的机场设施。但是这些因素可以通过长期准备和投入来遏制负面影响,关键在于意图与能力。

中国的综合国力更强,而具体在青藏高原上的能力在2006年后逐渐接近于印度,但意图上中国并不愿意分散战略资源来与印度发生过多战略竞争。但是在2014年后,中印在边界上发生纠纷次数越来越多,2017年洞朗事件则直接将中印推到了战争边缘。因此在意图上,中国的战略关注也在增加,这自然而然会增加中国在这一方面的战略资源投入。相应的,印度在印人党上台后也逐步采取了对华遏制政策,逐步增加了对华强硬行为,以此在战略上换取美国的支持。因此,双方在这一方向上的意图冲突形成,进而出现了现在持续对峙的态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持续对峙会消耗战略资源,谁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高的资源转换效率是赢得对峙优势的关键。中国拥有产能庞大的全套制造业,除了高原直升机等少数领域产能不足需要进口外,其余装备可以完全实现自产满足解放军在高原地区活动的军需。这意味着,中国在解放军身上花的资金大部分仍然在国内,只是进行了流动,因此某种程度上对中国而言反而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了经济活力。而印度的制造业过于羸弱,连保暖被服都无法制造而不得不依托进口,因此印度解决需求的方式就是紧急进口,这又难免导致西方供应商紧急提价,对于印度而言,资金流出更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受制于基础设施不足,印度军队不得不在前沿部署更大规模的部队来满足与解放军对峙的需求,目前按印军的说法是一线5万人,这就意味着其后勤压力会更大,消耗会更多资源,变相扩大印度的需求量以及相应的财政压力。如果每年如此,印度的失血量远比中国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长期对峙可能会让解放军边防部队非常辛苦,但整体来看仍然是一笔划算的买卖。至于印度能不能改变,事实上取决于他们能否从与中国的对抗中获益。在不开战端的前提下,与中国对峙带来的持续损失将会让印度重新思考这一立场十分合理。印度经济预计今年GDP下跌8.9%,明年有望上涨8.1%,如果对峙持续,印度经济恢复的速度可能会出现小幅度放缓,而随着时间推移,印度的代价会逐步变大。特别是印度如果涉及更多的经贸领域,对于印度而言损害其实比中国要更大。

当印度不愿意再付出成本时,中印的谈判才会有一定的可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