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哈工大宿管阿姨事件在网上持续热搜讨论中。

首先,一名宿管阿姨为了感谢同学们对她工作的支持,特地在感恩节这天拿了一大盒巧克力想要送给宿舍楼的同学们,但却被一个学生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并遭到举报的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无疑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事件。

有人说阿姨崇洋媚外,不懂历史;有人说阿姨一片好心,反遭指责;

有人说学生爱国深厚,旗帜鲜明;有人说学生上纲上线,恩将仇报。

所有的观点都聚焦在阿姨在感恩节赠送学生巧克力和学生威胁举报宿管阿姨崇洋媚外的行为上。

一、宿管阿姨出于善意,并无过错

一、宿管阿姨出于善意,并无过错

论心,庆祝节日不是宿管阿姨的份内工作,这是她个人意愿、个人出资为学生们准备的小礼物。这样的一盒巧克力价值257元,是她一个月工资的几分之一。她只是借助感恩节这个节日的名字,让同学之间学会感恩与友善,学会和睦相处罢了。

全国上下,有一个能在感恩节给同学们送巧克力的宿管阿姨已经非常难得了,你竟然还让这样的阿姨自己去反思为什么要过洋节,学校还支持这名同学的威胁与举报,你这是要在大冬天的哈尔滨将宿管阿姨的心浇成凉透吗?

 二、学生滥用爱国主义,双标至极,大错特错

二、学生滥用爱国主义,双标至极,大错特错

坦诚来讲,如果他“根正苗红”,身怀对“洋节”的极度抵触,那么扪心自问,他自己本身是否真就对待西方节日一视同仁,坚决高举鲜明的反对旗帜呢?

五一劳动节起源于巴黎召开的第二国际大会,他是否拒绝了放假?

父亲节、母亲节起源于北美和英国,他是否痛斥了自己的父母?

退一万步说他都做到了,可在他表达了反对意见的这一刻,是否用了1946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制造出的移动通讯电话?是否用了美国公司开发的手机安卓/苹果系统?是否通过澳洲政府专利的wifi技术,把他的意见发送到了由蒂姆·伯纳斯·李教授开发的互联网上呢?

他当真,打心底里觉得宿管阿姨在以官方代表身份庆祝洋节吗?

我倒觉得,这更像是一个在生活中毫无话语权的人,内心阴暗到见不得一点光明,绞尽脑汁寻到了一点把柄,便急不可耐地想要将其批判,打倒,让其堕入与自己一同的黑暗。

这样的“爱国”思想何其病态?无数的学生,尚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广大学子们,以及那些像宿管阿姨一样的基层人们知道这件事该作何感受?他们是否会认为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不做就不会错的事情,然后对于此类的“表达善意”敬而远之,继而成为人人冷漠的一份子?

一位宿管阿姨,想要找一个由头给大学生发点福利,表示一下感谢,都能上纲上线到以官方身份搞洋节活动,被扣上如此之大的“崇洋媚外”之帽子,真让人惶恐至极。

三、究竟是谁在教我们滥用爱国主义?

三、究竟是谁在教我们滥用爱国主义?

其实,滥用爱国主义的人远不止哈工大的这个学生。

爱国主义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其难度超过男女之爱。

但是爱国的误读与滥用,在发展中国家却经常发生。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法国受阻,于是中国就有人以“爱国主义”的名义四处发短信号召“五一不去家乐福”,不转发和去家乐福就不爱国,就是“汉奸”。其实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家乐福”卖的东西要是质量好价格低,当然要去买。按照这样的逻辑,一个美国人因为买了“中国制造”就是不爱国,如果这样,中国福州造出来的鞋子难道我们留着自己穿不成?

2012年,甚至还出现了中国人买的日本车被疯狂的“爱国”民众砸坏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2年日系车被砸)

然而爱国主义在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些愤青的做秀表演。如果所谓爱国主义不能给国家的文明进步带来实际的效益,那么,我们挥舞爱国主义大旗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如果一些人借“爱国主义”给别人乱扣“汉奸”、“卖国”、“崇洋媚外”的帽子,破坏思想行为自由表达,那么,这种虚假的“爱国主义”就会演化成新的“误国主义”。

为什么有人会醉心于监督别人是否爱国?我们不得不承认,“爱国”对有些人来说,的确是件“好差事”。他们先入为主地虚拟自己永远正确,会竭尽全力从外部或内部寻找敌人,并认定它们是所有罪恶的根源,将自己的责任一笔勾销,以此维护所谓的民族自尊与国家荣誉;另一方面,又会一厢情愿地赋予某些人以“爱国”责任,然后苛刻地监督他们是否爱国或叛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逻辑下,监督者永远爱国,而且指责别人越多,自己就越“爱国”。“寻找替罪羊”因此成了“爱国”者只赚不赔的买卖。换言之,这些“爱国者”有多“爱国”,不在于自己做了多少有益于国家的事情,而在于他们认定多少人“有罪”,从国家内部圈出了多少个“崇洋媚外”。

爱国若真称许,首先应体现于爱国民,爱邻居,爱这个国家倡导的为公民所接受的价值,爱每一位公民应有的每一项具体权利。唯其如此,才能脚踏实地地让这个国家在自由、平等、博爱、理性、求知、革新等精神的感召下成长。

在我看来, 哈工大学子威胁举报宿管阿姨的根因不是来源于批评者本身的立场,而是来源于被批评者内心的极度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