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的“双喜”故事

——记湘乡市湘中惠农公司负责人郑双喜

湘潭在线11月28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黄武平)时令进入冬季,以空心菜、茎(叶)用红薯为主打特色产品的湖南省(湘乡市)湘中惠农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简称“湘中惠农公司”)蔬菜基地进入生产淡季,目前主要任务是培肥土地、大棚消毒和保种育苗。作为公司负责人的郑双喜本来可以放松放松,享受一下清闲生活,但是,他每天仍东奔西走忙碌着,电话基本上离不开手。因为,他不仅承担着湘乡市、东郊乡的一部分产业扶贫任务,另外还有一些不请自来的“私活”需要处理。有人邀请他搞生产、销售合作,有人向他请教蔬菜保种育苗和种植技术,还有人希望他给予产业或就业帮扶。

郑双喜家住岳阳市湘阴县,2017年来到湘乡市东郊现代农业示范园,注册成立了湘中惠农公司,在东郊乡浒洲村流转耕地223亩,从事特色蔬菜标准化、规模化产销。其中,标准化设施大棚有200余亩。

4年来,郑双喜带领生产、管理团队一班人,坚持绿色、高效经营理念,将生产基地打理得井井有条,效益蒸蒸日上。去年,该生产基地被认定为湖南省蔬菜特色产业示范园。

与此同时,他充分利用公司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和销售平台,积极开展就业和产业扶贫。通过“公司+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代种、代销模式,带动湘乡市虞唐镇、白田镇、壶天镇、东郊乡147户近500名贫困对象增收,人均年增收3600元以上。其中,白田镇、壶天镇分别有84户242人、36户178人,红薯种植面积较大,长期安排了两名技术员进行生产指导。去年,湘中惠农公司被授予湘乡市产业扶贫示范企业。

4年时间说长也不长,期间发生了许多扶贫济困的故事,耐人寻味,也感人至深。

东郊乡横洲村年逾古稀的村民丁代桂老人命运多舛,妻子多病缠身,早几年儿子遭车祸去世,媳妇改嫁,孙子留给他抚养。本已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老人却不得不承担起一家老小生活的重担。

2018年初,丁代桂老人通过熟人介绍找到郑双喜,希望能在蔬菜基地找点活干,以贴补家用。刚开始,郑双喜有点犹豫,老人年纪大了,不说工效,很担心他的健康状况。夏、秋高温季节是蔬菜产销旺季,且基本在设施大棚中做事,一旦出现中暑、引发老年性疾病等意外情况,自己负责不起。

在丁代桂老人反复解释、请求下,郑双喜考虑再三,出于同情和理解,最后决定雇请他,并给予优待,让老人负责一些除草、分拣打包、搞卫生等清闲活,日工资150元。并且,每年务工时间累计可达9个月以上,比一般民工长了三分之一的时间。此外,郑双喜考虑到老人骑单车上班、回家,往返有6公里路,既费力又担心路上出安全事故,破例为他一个人提供免费中餐。

对郑双喜给予的关心和照顾,丁代桂老人很感激,勤劳、善良的他在蔬菜基地做事非常卖力,每天从早到晚,不需吩咐安排,完全以主人翁姿态忙碌着。日复一日,他与郑双喜建立了父子般的深厚感情。

湘乡市壶天镇潭桥村村民陈志缓,与郑双喜素昧平生,去年秋收后经人引荐后才相互认识。已过而立之年的陈志缓左手残疾,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但是很勤劳,这些年流转了130亩耕地种植优质稻、养殖泥鳅。由于父亲去世,母亲年老体弱,许多事情都需要花钱请人,所以年头忙到年尾收入并不高。他早已决定改行,但一直苦于没有找到合适的门路。

去年10月,郑双喜带着两名技术员来到陈志缓家,与他达成了帮扶协议。今年开春以来,郑双喜免费提供130亩地的茎(叶)用红薯种,并安排专人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包回收产品,陈志缓只负责移栽、管护和采收。到今年国庆节后,陈志缓的130亩茎(叶)用红薯亩产值达1.3万多元,总利润15万元左右。

尝到甜头的陈志缓信心十足,决定明年种植面积扩大200亩,并增添水肥一体化设施、学好保种育苗技术,跟着郑双喜做大做强茎(叶)用红薯特色产业。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对有劳动能力但没有创业能力的贫困户,郑双喜采取提供就业岗位的形式帮扶,长期聘请了35名贫困户成员在生产基地务工,人均年增收8000元左右。对有创业意向的贫困户,则采取代种、代销形式帮扶。其中,虞唐镇赤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罗飞吾夫妇,种植茎(叶)用红薯年纯收入近2万元,同时为家里4头牛积攒了越冬青储饲料。

有志者事竟成。郑双喜打造了企业与贫困户利益共赢的“双喜”局面,获评了2020年度全省百名最美扶贫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