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20年前,《人生在线》给冯小刚拍过一个纪录片,就叫《2000年冯小刚的某一天》。

片中,刚成名的冯导,看望了生病卧床的母亲,拒绝了姐姐想进组工作的请求,然后跑去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担任考官,看有没有好文艺苗子。

在看那帮北京小孩儿展示才艺前,冯导思从前、想今朝,说了段意味深长的话。

大意就是,自己出身小市民家庭,要想成名成腕儿,不得不违背一些内心想法去取悦他人。而那些文艺世家或官宦人家的孩子不一样。

前者由于父母培养和业内资源,使三分力气,事就成了;后者父母虽然不是圈内人,但凭借自身影响,也能弥补先天的不足。

哪怕其中个别人,并没啥才华。

冯导还说:

像我和张艺谋,这都是自个儿生砍出来的,没背景,谁也指望不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导在纪录片里传达成功秘诀」

冯导这话确实没毛病。1978年,北电恢复招生,弄出个“第五代”。在北电教授倪震的记忆中,那批人分三拨,第一是高干子弟,享受社会特权,第二是文艺世家,知识基础好,家里有资源,第三拨就是平民家庭。

这拨学生,除了加倍努力,夹起尾巴做人,能不能成,剩下都得交给天命。

文艺世家的优秀代表,就是陈凯歌。凯歌他爸陈怀凯是北影厂导演,他读的是名校北京四中。对四中孩子,陈导是这么说的:

大多为父辈业绩感到骄傲,以天生革命者自居,自以为血统高贵、思想纯洁,堪当国家大任,热烈地向往辉煌的业绩…

说白了,陈导也是这路人。打小才华横溢,作文是学校范文。他妹妹入读西城师范附小,班主任叫到“陈凯燕”一愣,问她哥是不是凯歌,只因陈导作文在全校被广泛传阅。

可惜78年,凯歌考北大中文系落榜,只好去考北电。日后的岁月里,他依然胸怀激荡,自恋满溢。坊间传闻,后来老谋子《红高粱》拿奖,陈在马桶上来了句:

操,丫不就是我一摄影嘛!

段子无证据。但陈导前妻洪晃听了,反应是:确实像他说的话。

洪大小姐还有句评价是:

就丫那张嘴,再枯燥的事他都能给你侃出花来,你不服都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年凯歌和陈怀凯」

即便基因优秀,但在文艺世家梯队里,凯歌也排不上头一号。

78级那帮人排第一的是田壮壮。他爸田方,参与组建北影厂,是首任厂长,后来做了电影局副局长,母亲于蓝是《烈火中永生》里的江姐,“新中国22大影星”。

两人是延安革命家。凯歌他爸,则是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拍片履历也不过“联合导演”。再往下数,还有演员赵丹的儿子。电影系同学里,还有夏钢,那是北京人艺“四大名导”之一夏淳的少爷。夏老在人艺40年,什么《雷雨》《茶馆》都是他导的,一生大部分作品,都是人艺压箱底的剧。

凯歌心高气傲,论家世还得往后稍稍。

02

如冯所言,世家子弟,自有便利。

78年笔试,田壮壮答了半个小时就交卷了,跑到外面嗦着冰棍儿等陈凯歌。试题是分析《英雄儿女》。

他爸就是主演。

后来考政治,田去找他的小伙伴何平。正好碰到何平他爸,北影厂副厂长何文今。何老翻着报纸说,肯定要考“双百方针”,你们好好读读。进考场一看,这道题占了七十分。

也不知道田壮壮有没有给陈凯歌泄题。

不光考试占便宜,学习资源也一样。读大三时,学校来了批新设备,要让导演系的人试。首先想到的就是田壮壮。凯歌他们还在想办法实习时,田就拍上了短片《小院》,摄影系三大才子张艺谋、侯咏、吕乐给他掌镜。片子后期还没做呢,又从他妈手上拿到一笔巨款,去云南拍了《红象》。

后来田壮壮独立执导《九月》,同学李少红、张建亚,还在给他打下手。毕业前,田导完成四个作品,创下北电学生拍片的历史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壮壮和他的父母」

毕业后,田壮壮直接进北影厂,凯歌则被分到刚成立的儿童电影制片厂。没有任何资源、背景的张艺谋,被分到了遥远的广西影厂。为了留老谋子,田导去求他妈。于蓝以儿童厂摄影力不足为理由,想帮老谋子留京。

很不幸,这个后门没走通。张艺谋只能和张军钊等人,一同去荒远的广西。

老谋子是实打实的平民家庭,进大学前,在陕西棉纺厂当工人。对于自身命运,毫无选择余地。

电影圈论资排辈,新人进来,先做场记、助理,才能联合执导、独立执导,一晃就是七八年。田壮壮毕业没多久,就做了“第三代导演”凌子风的助手。夏钢虽因名额不足,先回原单位市政工程局,短短一年后,就被调入北影厂。

而被分配到广西的张艺谋、张军钊,为了拍片,只能赌上十年,跟厂里签下军令状,换来拍《一个和八个》的机会。

军令状上写的是,一旦拍砸了,张军钊愿当十年导演助理,张艺谋愿当十年摄影助理。田导毕业前就能干的事,他俩得拿青春赌明天。

好在《一个》这片儿成了,震动影坛。随后,艺谋幸运地跟凯歌拍了《黄土地》,又受西影厂吴天明的器重,一夜改变命运。

相比之下,生于北京、同样被分配到遥远广西的张军钊,就没那么好的运气。张导明明是《一个》的导演,最后却只能留在广西。后来他拍的最出名的作品,是电视剧《红蜘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8级去广西的四人:何群、张艺谋、肖风、张军钊」

2002年,法国《世界报》著名影评人接受《南周》采访,还问:

这个导演去哪儿了?

那正是78级毕业20周年,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李少红等名导在同学会上把酒狂欢时,张军钊正在一个江南小镇上拍古装剧。两年后,凯歌在云南元谋拍《无极》,张军钊在那儿拍电视剧。

当地媒体想搞事情,写了篇《张军钊“叫板”陈凯歌》,文章发出来就被柏芝、霆锋的八卦淹没了。

没人知道,也没人关心张军钊是谁。

虽然他和凯歌是北电78级同学。

虽然他们都生于北京。

03

作为政、经、文中心,北京一地,历来汇集各领域大大小小的人物。沿金字塔顶往下数,什么人没有啊?所以,文艺圈里放眼看,田导这家底,还不是世家子弟里最厚的。

比起英达,他就还差点意思。

英家往上三代,都是历史上叫得响的人物。

曾祖父英敛之,清末与创建“复旦”的马相伯齐名,一手创办《大公报》和“辅仁大学”。英敛之支持维新,参与“爱国会”。组织里有个大叛徒,名叫袁世凯。

袁叛变后,他在《大公报》上骂了整整十年。北平辅大里,出过不少名人,比如王光美、叶嘉莹。

祖父英千里,也是文化名流。当时全国最会说英文的人里,他大概排名第一。他在北京两所学校教书,月入1000大洋。后去台湾教书,辞世之际,蒋介石写匾额,蒋经国亲自主持追思会。出殡当天,抬棺的全是立法委员。马英九、余光中,都听过他的文学课。

父亲英若诚,我国著名翻译家、演员,为人民话剧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虽然由于历史原因,英若诚没父辈那么风光,还一度入狱,害得儿子英达7岁流落街头、住下水道。但动乱过去后,英若诚做到了文化部副部长。

1985年,贝托鲁奇拍《末代皇帝》时找他演监狱长,那是胡耀邦亲自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末代皇帝》里的英若诚」

他老婆,英达的妈,那是曹禺的秘书吴世良。家学这么厚,英达能差点哪儿去?轻松就上了北大。在北大,接承父志,创立“学生文工团话剧队”,是“北大戏剧社”前身。

后来它有个著名社长,叫撒贝宁。人送外号:北大还行。

当年接受采访,谈及英家三代传下来的豪华基因,英达非常骄傲地说:

智力方面超过我的,至今一个没遇到。

从美国留学回来,英达拍《我爱我家》,做情景喜剧,也算为中国戏剧事业单开一路文脉。他还有个特殊贡献,在好基友姜文北大落榜后,鼓励他考“中戏”,临考前,特意找人艺老师给姜文做辅导。这事儿后面再讲。

咱们可以先来看看跟英达有关的另外两个人,那也是典型的“文二代”。

与英达继承戏剧基因类似,《我爱我家》的编剧梁左,从父母那儿继承了文学基因。梁左的父亲梁达,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母亲谌容是作家,代表作《人到中年》被拍成过电影。梁左读小学时就开始发表文章,诗、歌词、大鼓…没有不写的。

梁左走上相声创作道路,是姜文找他妈帮忙,结果看到了他的《虎口遐想》。此后,梁左写《小偷公司》《电梯奇遇》。《特大新闻》还被政治局开会讨论,叫他别开天安门的玩笑,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另一位来自文学之家的,是英达的前妻,宋丹丹。丹丹姐她爸叫宋汎,儿童文学作家,她妈叫海星,一位美术老师。宋汎早年参加革命,在北京育才学校当过教员,后来在北京市委教育部、市文联当过官。不过,宋丹丹一没搞文学二没搞美术,一心想学表演。

不幸考广播学院失败。而她初恋男友的嫂子,正好是焦菊隐的女儿焦世红,初恋听说人艺招生,特意托关系请了两位人艺大咖给丹丹辅导。宋大姐如愿考进了人艺队伍。

宋大姐她爸虽然在文联当官,但这家世,在话剧界也排不上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濮存昕和父亲苏民」

论父辈招牌硬,还得是咱们濮存昕老师。濮存昕他爸,濮思旬,艺名苏民。北京人艺第一代演员。1954年,第一版《雷雨》上演,导演是夏钢他爸,夏淳,苏民演周萍。

60年代,北京中山堂有个《星期朗诵会》,邀请各大名家朗诵,濮存昕就坐在台下看父亲,耳濡目染,一心从艺。

更了不得的是,濮家祖上,出过“两代三进士”。第二代那俩进士,一个在民国当江苏财政厅长,留下苏民先生这一脉;另一个迁居四川做官,生下一个孙女,嫁给当地李家大户。这孙女还有个孙子,后来成了作家。

那是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称号的巴金。

04

建国后,北京集聚大量杰出文艺工作者。什么电影、文学、曲艺、音乐,全国最最能吹能弹能写能拍的,扎堆在首都。

这就是为什么纵观整个北京文娱圈,成名成腕儿的,首先是“文二代”占半壁江山。

就像冯导说的,在个人天赋、家学传承、知识资源上,这些人一出生,就甩开旁人一大截。

当然,“文一代”影响的着力点也有不同。

受家教影响最深的,大概是咱们的蔡国庆老师。其父蔡仲秋,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男中音演员,一直觉得儿子有天赋,上哪儿演出都把他带着,一心望子成龙。

蔡国庆3岁学钢琴,7岁进央广少儿艺术团,年仅10岁,就在人民大会堂为西哈努克亲王表演。为了让儿子锻炼身体,蔡爸爸还把他弄去什刹海体校学了3年武术。照这么看,他和李连杰算是同门师兄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蔡国庆老师还遗传了一张俊俏的脸」

蔡国庆成名前,每晚都要跟父亲练听唱,不练够不准睡。他幼年在国宴上表演,忘记一个动作,下台就挨一巴掌。遥想当年,蔡仲秋不过是东方红合唱队中的一员,45年后,蔡国庆成了“复兴之路”庆典上的独唱。

长大后,蔡老师能在艺术道路上勇猛精进,真离不开父亲虎狼之风的培养。

同样被父亲压迫式培养的还有汪峰。汪峰他爸汪继军,海政歌舞团长号手。别人家孩子在外疯玩儿,汪峰只能在家拉小提琴。

童年时代,汪峰从来没有玩具,每天放学,必须练琴4小时。汪峰后来考的也是名门正派,中央音乐学院。可惜他反叛了,没走古典路子,半路去搞摇滚。要不是他爹给他打下那么厚的学院派底子,汪峰也难在滚圈一鸣惊人。

海政歌舞团里,汪峰他爹有个战友,歌唱家胡宝善,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胡宝善有个儿子大家都熟悉,叫胡军。显然老胡不像老汪那么严苛。胡军没走唱歌的路子,长大后去了人艺。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年他考中戏人艺表演班,是用意大利原文唱《我的太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军的大爷胡松华、祖父和帅气的爸」

如果说家教上,是以汪、蔡二人为代表,那么在见识上,初代滚圈儿那拨人绝对算是最早尝鲜。

80年代初,全国老百姓连邓丽君都当禁歌听时,滚圈儿那拨人,先通过父母或亲戚关系,听到了海外“走私”来的摇滚乐。

崔健有没有看到林立果弹吉他不知道,反正何勇他爸,是中国第一个演奏电吉他的。

崔健他爸崔雄济,空军乐队功勋演奏员,教父从小跟他吹小号;跟崔一起写《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的王勇,其父王世璜是中国古筝研究会秘书长。“1989”乐队的程进,父亲是音乐学院老师;高旗他爸是中央音乐团指挥,赵牧阳的爸是歌剧编剧。

何勇的爹,何玉生老爷子,13岁拜在“弦圣”韩德福门下,当了中央歌舞团弹拨乐器声部部长30多年,跟崔健的搭档刘元之父刘凤桐是同事,与鼓三儿是邻居,带过刘欢、那英还有孙楠。

正因为有父辈位置,加上家庭耳濡目染,当年身处歌舞团的老炮儿才能听到那么多西洋音乐,才能在大多数人处于蒙昧之时,率先审美觉醒,引领中国摇滚风潮。

而除了家教、见识,“文一代”们最大的影响力,恐怕还得说是资源。

排第一个是咱们王菲王天后。

王菲她妈是煤矿文工团的女高音歌唱家,夏桂影。1986年,“第一届百大歌星联唱”震动京城,夏老师立即找到第二届歌会负责人甲丁,让女儿站上了舞台。这还不算什么。王菲他爸王佑林是煤矿工程师。祖父王兆民和李敖他爸是同班同学,后来去台湾,当了立法委员。

晚年,王兆民在香港养病,王佑林前去照顾,顺路找机会把菲姐接到了香港。

赴港后,从娱乐资源到音乐理念,菲姐直接对内地流行歌手造成降维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图识字吧」

和王菲一样对接了好资源的张蔷,母亲是中国电影乐团的小提琴手。1984年云南音像签年轻歌手,张蔷她妈知道后,让女儿去试音。

没想到这一录,专辑《东京之夜》起印60万张销售一空。张蔷第二张专辑,直接卖破千万张。两年后,张蔷登上《时代》周刊,成为一代“迪斯科女王”。

音乐圈如此,电影圈亦然。

陈佩斯他爸陈强,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白毛女》中的黄世仁。陈佩斯插队,苦得不行,饿得快没人样了,最后央求陈强帮他返城。陈强思来想去,以自己的人脉,也只能让儿子进文工团。于是亲自教台步、授台词。

可惜当初陈佩斯喜剧天赋还未展露,考了好几个团,都被刷下来了。最后,陈强拉下脸去求演“喜儿”的田华。田华在八一厂托了关系,八一厂那边说:

我们这边缺一些演流氓地痞的演员,愿意来就让他来吧。

另一位喜剧之王葛优葛大爷也类似。葛优他爸葛存壮,同样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出演过《南征北战》。葛优从小胆儿小,怯演。高中毕业到京郊插队养猪,回来想当演员。

北电、中戏、实验话剧院、青年艺术剧院考了个遍,全军覆没。最后也是葛老爷子手把手教他演,才考进总工会文工团。

虽说日后陈佩斯上春晚、葛大爷摘影帝,都是凭实力挣的。但没有当爹的推这一把,两位喜剧天才还不知道会往哪堵墙上撞。

05

不光田壮壮、葛大爷那一辈,文艺世家的影响力,在市场经济下依然起作用。

只是相较于葛大爷们,长在如今污杂娱乐圈里的“新文二代”们,显然不够奥利给。这里面的优秀代表人物,就是金马影后李小璐。

李家那才叫真的文艺世家。李小璐的爷爷,李干,抗战老战士,建国后在八一制片厂当了制片主任,代表作《林家铺子》。

李干的儿子李丹宁,同样是八一厂的导演。李小璐不满3岁,厂里拍计划生育宣传片,就把她抱过去了。李丹宁的老婆,张伟欣,曾是长春电影厂的著名演员。李小璐小时候没少跟着她妈在电影里“蹭角色”,也难怪发烧时大喊:我要得奥斯卡!

后来的事,你们都知道了。

导演圈那边,拿到一手好牌的是滕华涛。

他爸是“第四代”代表滕文骥,在国内拿了不少奖。他妈是编剧翁路明,执导过80后集体回忆科幻片《霹雳贝贝》。还在上大学,滕就在他爸剧组实习。90年代一毕业,别的导演系学生当助理,他直接从文学系转型成电视剧导演,拿到不少号剧本,最终靠一部《蜗居》登顶。

这期间电影热,他又顺利拿到“中影青年导演计划”的200万,转型拍电影。他爸和冯小刚成邻居后,更是登上京圈大船,携文章、白百何拍了《失恋33天》。

可惜拍电影不比拍电视剧。

一部《上海堡垒》,最终扑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滕文骥和滕华涛」

相比之下,同是“第六代”,北影厂出生、胡同里长大的管虎就比他强多了。

他爹管宗祥也算不上大腕儿,人家是怎么靠《八佰》混成华谊救命稻草的?

而除了李、滕二人,“新文二代”里面还有几个明星,出自京城曲艺圈。

由于历史原因,建国后,曲艺大师们的艺术地位,一度被抬得很高很高。出身此门的“文二代”,也少不了沾光。譬如唱《笑脸》的谢东,其母马增蕙生于京城鼓曲世家,外祖父马连登,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该艺术能上大雅之堂,有他外祖父一半功劳。

他爸谢凌霄,央视电视剧制作中心演员。还不到20岁,谢东就进央视录音、摄像,参与了诸多大型晚会的制作。

论曲艺世家地位,谢东算得上第一梯队。可惜他后来不争气,非要去吸毒。

新世代出自曲艺世家的,就是众所周知的“京圈格格”关晓彤。她爷爷关学曾,“单琴大鼓”第二代传人,北京琴书创始人,曾任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1996年老谋子拍《有话好好说》,琴书背景音乐就是关老爷子唱的。

他儿子关少曾也是演员,拍过不少半火不火的作品。及至关晓彤这里,8岁演《无极》,11岁演《刺陵》,13岁演《非诚勿扰2》,这资源,就问你圈内谁能比?

可惜到头来,演技还是很捉急。

还有一位曲艺世家的小花旦,名叫刘诗施。刘诗施她爷爷是“西河大鼓泰斗”刘田利,在长安大剧院给周总理演出的人。演罢,总理还紧握老人家的手,让他一定把这门艺术传下去。

当年,“北京第三次文艺代表大会”,主席是老舍,在座的是侯宝林、曹禺、焦菊隐等名家,刘老爷子自然也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阔成去世时的花圈,看图识字」

刘诗施小时候,想跟爷爷拜把兄弟袁阔成学评书,袁老说女孩儿学什么评书,跳舞去吧。刘母这才把她送进“北京戏曲艺术学院”练芭蕾。学校前任校长也不是外人,都是戏曲大佬,譬如跟刘老一起开会的马连良。

后来,刘诗施上北舞,还没念完就参演两部戏出道,一部《月影风荷》一部《飞花如蝶》。这两部戏的导演叫平江锁金,此人原名周祥林,他妈是程砚秋程派传人。两部戏的女主演,都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何赛飞。

也就是参演这俩剧时,跳舞蹈的刘诗施听了周祥林的建议,改名为刘诗诗。

一个西河大鼓的孙女,一个是程派传人的儿子,一个越剧表演艺术家…

刘诗诗早年上节目,自言普通家庭出身。这戏到底怎么上,咱也不敢问。

反正面瘫演技,还有上升空间。

06

由上述可见,数十年来,“文二代”乃至“文三代”总是能率先拿到步入文娱圈的门票。

即便有些人,从事的事业和父辈无关,比成方圆她爸是北影厂的美术设计成德新、董浩的父亲是京城大书画家董静山,但在文艺熏陶这块,也比别人家孩子熏得狠。

也别说前面那些文艺世家了。

臧鸿飞他妈,钢琴老师,在他3岁时带他去中央音乐学院学琴;金海心她妈的学生是写《暗香》的三宝,金听了三宝的建议,高中毕业才开始唱歌;彭磊他爸彭国良是漫画家,代表作《小狗乖乖》,跟音乐根本不沾边…

这几位,父辈都不是什么腕儿。

家学和基因,依然优秀。

总之,你家里干这个,或本身混这个圈子,那么你在先天悟性或后天资源上,总多几块垫脚石。有无才华,勤奋与否,那是另一回事。尤其北京这样一个汇集了我国最多文艺人才的地方,“文二代”的数量,自然也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磊他爸的作品集」

相比于他们,另一拨人则是文娱圈“闯入者”。

除了文艺工作者,北京还聚集了一群人。

王老师在《看上去很美》的序言里面讲话,“北京复兴路,那沿线狭长一带方圆十数公里被我视为自己的生身故乡…我叫这一带‘大院文化割据地区’。”说的是建国后,军队机构和国家部委的“驻京大院”:

从公主坟一直到北京西山脚下,沿着万寿路、玉泉路,方圆十数公里,空、海、通信、总后、炮兵等司令部依次排开。

建国初期,战乱刚刚平息,军人的地位被拔高到空前的高度。早年“军队大院子弟”是最牛逼的,人人穿军服,谁把你们北京四中的孩子放眼里啊?高晓松在街上看到他们,也只有羡慕的份儿。

可惜后来,改革春风吹满地,大院子弟们复原回京,发现时代变了,自身地位急剧下降,大家都开始崇拜有钱人和明星。和平年代,没人再像以前那么崇敬军人了。

其中有人不甘心,也想成名成腕儿、赚大钱。

拿王老师的话形容就是:

于是沉潭泛起,舞文弄墨…

众所周知,所谓的“大院子弟”,基本上就是日后“京圈”的主要骨干。王朔、王中军、姜文等人,都是其中佼佼者。冯小刚早年一直是给他们打下手。但实际上,冯导他父亲,也不是一般人。还是读过西南联大、在北大上过课的高级知识分子。

在圈内,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除了咱们冯导,还有高圆圆、于谦儿于大爷,蔡明蔡大妈和朴树朴师傅…只不过跟高干子弟们比起来,他们的家庭背景要差上老大一截,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生的方向。

除了大院子弟、高干家庭、知识分子家庭,北京文艺圈里还有一帮投资人的儿女,也是混得风生水起。跟这些家庭比起来,以咱们大张伟为代表的家住南城的平民子弟,那真是铆足了劲儿才混出头的。

章子怡、徐静蕾、牛莉、洪晃、蒋小涵…这些都是有故事的女同学,就因为老爸工作不一样,人生的故事也都千差万别。

话提到这儿,不得不隆重推荐一下公号「宅总有理」。这个公号由宅少一个人撰稿、打理,不定期更新各类文化故事。

故事覆盖音乐、电影、文学、历史,力图从个人、圈层、时代等多个维度,去打捞发生在文化领域的记忆碎片,并从这些碎片身上分析出大众文化的历史流变、历史中的行业沉浮、行业里的人性明暗。

世事轮回,人情洞察,皆在其中。

宅少的文章,一般来说,篇幅都较长,信息量巨大。一个故事,往往会串联起数个角色,横跨几个领域,挖掘许多不为人知的文化梗。一篇顶三篇,量大管饱,但每每读完,你又会觉得意犹未尽。

下面,就先给大家推荐几篇解解渴。

1.《京圈崛起往事:三代大哥,两次改命,一个马云》

1985年注定是载入中国娱乐圈史册的一年。那年,日后拍《甄嬛传》的郑晓龙和王朔会面。很快,冯小刚又通过郑晓龙认识了王朔。紧接着,王朔又通过红三代叶大鹰的帮助,顺利进入电影圈。几个大院子弟,就这么带着冯小刚,组建了初代京圈。

要说京圈的初代大哥,非郑晓龙莫属。当时他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当二把手。正是在他的带头下,王朔和冯小刚、赵宝刚交出了《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这些惊艳一代人记忆的美妙作品。但很不幸,1992年之后,郑晓龙就“失了势“。

之后,京圈大哥的位置,留给了王朔,王朔之后,又是王中军…20多年来,京圈一步步壮大,笼络了业内最牛的编剧、导演、投资人,建立了一张密不透风的人情关系网。

要想知道京圈内幕,这一篇文章足矣。

2.《徐峥们的崛起:「囧妈」背后的神秘力量,中国导演的终极宿命》

字节跳动花6.3亿买下了《囧妈》拿到抖音给全国观众解闷儿,这背后的资本博弈,可不像我们看上去那么简单。

所有事情,还得从1996年说起。

1996年,张艺谋拍了一部《有话好好说》。一个叫董老板的人,给这部片子做了发行。多少年过去了,董老板一直在这个行业里混得风生水起,左右逢源。当徐峥、宁浩这两位导演交出代表作后,他又开始施展起了资本的魔法,准备大干一场了。

这篇文章和梳理「京圈」的崛起一样,帮你搞清楚徐峥、宁浩、黄渤、王宝强、陈思诚这几个电影新势力的前世今生。

3.《内地30年港台红人兴衰录》

从1979年邓丽君的声音通过海对面的电台传来算起,再到2009年华谊兄弟的《风声》上映,短短30年里,内地老百姓目睹了一场大众文化的盛宴,一场跨世纪的告别。

这场盛宴里,有太多我们熟悉的名字。什么《霍元甲》《上海滩》《射雕》、金庸、琼瑶、小虎队、姜育恒、齐秦、beyond、四大天王、周星驰、刘镇伟、《无间道》《流星花园》、周杰伦…短短30年,你方唱罢我登场,无数的红人在内地掀起时代风潮,用歌声和影像,启蒙我们的内心。

近百号人物,一篇文章帮你梳理干净。

4.《溃败1994:中国摇滚伤心往事》

1994年,张培仁靠着17张假证件,带着“窦唯、何勇、张楚、唐朝”去到香港红磡,留下了闪耀一时的“摇滚新势力音乐会”。当时很多人都以为摇滚的春天要来了,但没想到那成了璀璨烟火,转瞬凋零。

从崔健吼出《一无所有》算起,到1994年红磡绽放,8年时间,无数音乐人饿着肚子写歌,无数呐喊在那个时代迸发出声响,一切就像何勇他爸何老爷子说的:“人真奇怪,除了吃饱饭,还要思想。”

关于初代摇滚的沉浮,那些人是如何生存的,是从何走上摇滚道路的,唐朝、崔健、眼镜蛇、1989、魔岩三杰、臧鸿飞、大张伟等等等等,他们个人的选择和时代洪流碰撞的故事,都在这篇文章里了。

5.《请回答2000:原来20年能改变那么多人,唯独改变不了这一件事》

2000年已经是20年前了,当21世纪的10世代落下帷幕,我们再回头看看2000年,看看那一年的音乐、电影、小说、体育、社会风貌和商业大佬,看看他们在历史中的不同面貌,我们会得到什么启发?

上春晚的朴树,身处离婚漩涡的李宗盛,拍《卧虎藏龙》满腹委屈的章子怡,在戛纳牵手刘嘉玲和张曼玉的梁朝伟,借着金庸名气在西湖边上论剑的马云,还在给新东方写求职书的罗永浩…各个领域的人各个行业的故事,在2000年这个世纪之交汇聚。

当你了解了那一年的故事,你就知道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时间。时间是个圆,任何一点都是起点,也都是它的终点。

6.《硬核朋克易中天》

遥想当年,厦大要给易中天老师分一套112平米的房子,但是易中天连3万块钱都掏不出来。无奈之下,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他,只能学术自救,开始写书。虽然没卖几本出去,但好歹补贴了一部分家用。

后来他上《百家讲坛》,纯粹是为那几千块钱稿费去的。没想到会凭借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火遍全国,成为所谓的“学术超男”。时光流转,岁月变迁。透过这篇文章,你会发现易老师最可爱的地方,不在于他的幽默,而在于他的硬核,直面惨淡的人生。

有太多知识分子,讲崇高讲着讲着,讲成了虚伪,但易老师不一样,易老师讲话,向来是接地气的。从他身上,我们应该可以对“做人”这件事,得到一点启发。

来吧,关注「宅总有理」,一起去看看各个文化领域里那些鲜为人知的事,看看不同圈子之间人与人的联系,看看大众文化冰山下面的部分,看看某一个年份里时光的彩蛋,看看几十年光阴中我们都曾经历过什么。

冯仑曾转述过一句古话的观点。

他是这么跟记者说的:

未来是什么?未来是历史的影子。未来你不要以为你都能创造,大部分历史都是重复。所以当你拥有充分的历史知识,对过去的事越来越熟悉的时候,未来就在你的手中。

你会喜欢上这句话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