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丹阳

11月24日,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中国中车集团共同主办的“2020央企青岛行——走进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活动”在青岛成功举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央企青岛行”,是青岛与央企携手落实习总书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重要指示要求的务实之举,更是青岛站在国家纵深开放新风口上搭建的一个生态平台。总投资292亿元,一批央地合作项目与创新团队签约落户,众多央企、高校组团走进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活动期间,合作氛围热力十足,这是央地合作共同推进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让央地合作走深、走实、走向纵深。

邀来“名角”,央地合作走向纵深

中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它们不仅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实施者,而“懂企业、懂企业家”是近年来青岛一直努力向外界传递的信息,青岛,正在努力写好“剧本”、邀来“名角”、当好“场务”,打造让企业家感到舒服的政务服务环境。

在过去的2019年,青岛与央企展开了全面的对接合作,一年中,共有82家央企签约了6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700亿元;进入2020年,央地合作开始向专业化、精准化合作迈进。今年6月,央企“国际客厅”亮相青岛,并发布了招商计划书,10个央地合作项目线上签约,总投资427亿元人民币。从此,面对上合组织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的广袤市场,央企有了“深水泊位”,更有了对接无限资源的全新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央企青岛行”走进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更是让央地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在本次活动期间,22个央地合作项目进行现场签约,总投资达到292亿元,涵盖新材料、总部经济、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环保科技等多个领域。

其中,中车工业研究院与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签约共建中车集团唯一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核心技术平台,围绕复合材料设计、工艺、检验、连接、修复、回收等一系列技术研究应用展开合作;中铁十四局集团与城阳区签约设立区域总部,引入集团总部资源,加快推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中国十七冶集团同青岛国际院士港、南京开沃重工围绕氢能源汽车生产线扩建开展深度合作,提升我市氢能源汽车产能;中建材集团旗下中新房太通实业有限公司将引入专业团队,在平度市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汽车造型设计和风洞检测中心;华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西海岸新区展开合作,引入环保装备智造骨干企业、科研院所以及检测机构,打造集科研、技术、人才、资金为一体的环保科技产业示范园区……

央企走进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是央企对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的青睐与加持,也必将如春风化雨、树荫照水般催动示范区的发展壮大和强势崛起。

资本、技术、产业的耦合互动,正在发挥乘数效应,推动央地开展高层次、宽领域、常态化的深度合作,推进轨道交通行业持续进行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加速产业要素集聚,巩固提升青岛在轨道交通产业领域优势。

速度与激情的融合,擦亮民族品牌“金名片”

制造业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青岛的制造业有传统,有基础,有品牌,有实力,不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青岛都不能丢掉和弱化制造业的优势,一定要保持在中国制造业的领先地位。而央企的到来,能够整合聚集青岛的产业链,把青岛的企业纳入采购链、产业链,通过整合提高价值链。

央企与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具有很深的渊缘,一定意义上说,央企一直是示范区的“产业导师”。 一路走来,示范区离不开以中车为主的央企赋能,铸就了园区雄厚的产业基础。可以说,从孕育、出生那天起,示范区的血管里就流淌着央企的血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6年,四方机车厂迁建棘洪滩,标志着央企正式入驻,为示范区的孕育埋下了第一粒种子;为了加快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2013年,省级开发区城阳工业园易址棘洪滩,实现了功能区与轨道交通产业的第一次耦合。两者结合后,经省、市有关部门批准,设立了管委会,为城阳区政府派出机构;5年后,在省、市支持下,进而成立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升格为正局级的市政府派出机构。

2019年,示范区进入了省、市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首批试点先行单位行列,创出了一系列新方法、新路数、新打法。

在中车的引领下,这片土地用30多年的时间,由荒芜的盐碱地羽化成为了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30多年来,这里创造出了多个中国第一,第一辆“和谐号”、第一辆“复兴号”从这里驶出,第一辆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这里下线;30多年来,这里成为了轨道交通产业技术与人才集聚的高地,中国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在这里落户,为央企和青岛之间架起了一座更加紧密的联系桥梁;30多年来,这里带动轨道交通产业蓬勃发展,逐渐成长为了一个驰名中外的世界动车小镇。

如果说,德国的慕尼黑啤酒与西门子制造的高铁成为了德国人的骄傲,法国的波尔多红酒与阿尔斯通制造的高铁成为了法国人的自豪,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余卫平则认为,青岛啤酒和中车制造的复兴号列车将实现速度与激情的完美结合,成为民族品牌的“金名片”。

未来,示范区将聚集各方资源,总投资3000亿元全面推动片区的开发建设,力争用15年的时间,构建汇聚全球高速列车技术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等创新要素协同联动的全新生态,将这片创业的沃土蝶变称5000亿级产业集群,建立起一座产城高度融合、宜居宜业的未来高铁新城。

再出发、再创业,携手央企共谋产业未来

站在崭新的发展起点上,在再次出发、二次创业的新风口之下,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着眼高质量发展,正期待着更多的央企和企业家加入,共谋未来。

这里发展空间广阔——

从产业链条来看,示范区在瞄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标准化、谱系化、智能化领域不断拓展车辆工程装备基础上,重点吸引研发设计、工程施工、装备制造、检测认证、金融服务等上下游产业,实现轨道交通全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可以说,还有着巨大的延链补链空间;

从产业宽度上看,示范区有着广阔的拓展发展前景,将更加注重轨道交通相关技术的衍生、融合、创新,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战略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重视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高端服务业环节。

这里工业互联网场景丰富——

示范区有5700多家企业主体,近千家制造企业,14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特别是一批头部企业对于打通数据孤岛、实现产业数据流动需求迫切,他们愿意通过5G+工业互联网的提升改造,推动自身数字化转型,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示范区将紧抓风口,与央企、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同分享,借力平台铸魂、依托产业筑基,推动示范区互联网与实体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各类企业提供全面、高效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争做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排头兵。

这里是企业远飞高飞的平台——

到示范区投资兴业,可以享受“三重利好”,除了青岛市、城阳区政策,示范区还在制定更加精准、更加优惠的主导产业招商及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共同筑牢产业链,做实资金链,补齐人才链,做强技术链,打造“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的“4+1”发展生态,用好“政、产、学、研、才;金、服、用、奖、赛”等10个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建成成全创业者创意创新创造的“热带雨林”。在这片沃土上,一批种子型雏鹰企业、成长型瞪羚企业、发力型独角兽企业、生态型龙头企业破土而出,乘势而起。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立足于示范区,面向青岛,放眼胶东五市,延展沿黄流域,追随“一带一路”的倡议,青岛正站在奋力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新起点。未来,将有更多的企业在这里书写神话,创造新一代高铁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