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起二战中的日本坦克,估计很多人想到的都是‘薄皮大馅‘这四个字。毕竟,相比于欧美的主流坦克,日本坦克真可谓是‘体型小巧‘。大多数日本坦克都是装甲薄弱,火力也十分贫弱,和同时期的T-34中型、M4中型坦克相比,差不多就是吉娃娃犬和德国牧羊犬的对比。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日本在二战中的九七式中型战车,一款无论怎么改都性能落后的坦克。

一、落后的九七式

一、落后的九七式

事实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日本在坦克技术的落后已经出现。以九七式中战车为例,研发年份为1936年,同时期研发或生产的中型坦克包括德国的三号中型坦克和四号中型坦克、法国的索玛S35中型坦克和英国的玛蒂尔达Ⅱ型步兵坦克。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各国坦克均开始走向大吨位,防护性能也因更厚的装甲和焊接技术的投入而提升,并且开始强调使用口径超过50毫米的火炮。这一发展趋势是基于技术的提升和装甲战术的革新造成的,也是当时的主流发展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日本陆军显然没有抓住这一重点,受限于军费和技术上的限制,日本陆军装甲部队的发展其实是较为缓慢的。以九七式中战车的研发为例,日本陆军仅仅是为了替换八九式中战车而进行了九七式中战车的研发,在技术层面上做出的改进就很小了。比如说八九式中战车采用的铆接装甲,57毫米的短倍径火炮等等,都是在九七式中战车的设计上出现了,几乎就是被原封不动的采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设计与当时的主流趋势大相径庭,造成的影响也十分严重。比如说九七式中战车采用的装甲是铆接的渗碳钢装甲,比于之前八九式中战车采用的镍铬钢自然是好了不少。可因为采用的是铆接装甲,因此装甲的防御能力出现了偏差,九七式中战车20毫米厚的装甲在防御力上与德国三号坦克A型的15毫米厚的装甲比都差了不少,焊接装甲和铆接装甲的差距一目了然。更别提其采用的九七式五厘七战车炮,口径57毫米,倍径却仅有18.4倍,发射九二式穿甲榴弹时,仅仅能在350米的距离上打穿25毫米的垂直装甲,性能之低劣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日本陆军在经费和技术都有严重不足,而且也拉不下脸去求日本海军提供技术。除此之外,就是日本陆军对于坦克的认识存在偏颇。相比于当时的主流强国逐步将坦克视为地面作战的主力,日本陆军是将坦克视为次级存在,认为坦克的作用是为步兵提供掩护。因此,日本陆军对于坦克的研发就相当滞后,与当时的主流趋势存在有巨大的脱节现象,这才导致了九七式中战车的性能落后。

二、九七式改进计划

二、九七式改进计划

而促使九七式重战车进行改进的首要原因,其实是在诺门罕战役中日本装甲部队所遭遇的损失。虽然从诸多资料上来看,当时苏联投入的T-26轻型坦克、BT快速坦克并没有比日本投入的九七式中战车和八九式中战车强多少,但是实际的坦克交锋却让日本陆军惊出了一身冷汗。日本的九七式中战车和八九式中战车所使用的57毫米短倍径火炮性能极差,远不是苏联坦克装备的45毫米坦克炮的对手,在正面对抗里经常出现一触即溃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鉴于此,日本陆军展开了对九七式中战车的改进工作,希望得到一款加强型的九七式中战车。在当时九七式中战车的改进工作相对还算顺利,日本的三菱重工采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比如说针对于坦克原本采用的是双人炮塔,这对于坦克内部的车组成员而言并不方便,车长必须兼职炮手,客观上增加了车组成员的负担。因此新型的炮塔更为宽大,可以同时容纳三人,车长不再兼职炮手一职,这对于战斗效率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防御方面,九七式中战车的改进型也做了许多提升,比如说其炮塔的正面厚度提升到了33毫米,侧面的厚度也有所提升,但因为仍旧是铆接装甲,所以坦克的防御力提升较为有限。主要提升的方面还是九七式中战车的火力,原本的九七式五厘七战车炮被替换。虽然日本陆军原本计划开发新的57毫米长倍径火炮,但终究因为研发时间过长而被放弃,转而采用的是一式47毫米战车炮。这种火炮是从一式47毫米反坦克炮延伸而来,虽然倍径从57.7倍减为了47.8倍,但其可在500米时击穿70毫米的垂直装甲,性能倒也算过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改进型就被称之为九七式改中战车,相比于九七式中型坦克,它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并在1939年投入生产。九七式改中战车的产量较大,在1939年至1941年里的生产数量在930辆左右,至于是否包括了300辆从九七式中战车升级而来的九七式改中战车则不得而知。但不管怎么说,日本陆军自认是拥有了可堪一用的中型坦克,其相信自己的坦克性能与国外差距已然不大。但这一认知在1941年末开始的‘南进作战‘中,将遭受到十分严重的冲击。

三、一式中战车

三、一式中战车

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日本掀起了太平洋战争,其装甲部队也在对马来半岛、菲律宾等地的战役中投入作战。但是在这一过程里,日本猛然发现其装甲部队面临巨大的挑战。虽然在‘南进作战‘前日本陆军已经对于其装甲部队的落后有所认识,可在真正的遭遇美国的M3轻型坦克和零星的M3中型坦克后,日军所配备的九七式改中战车仍旧性能表现不佳。且不说装甲厚重、配备了75毫米坦克炮的M3中型坦克,仅仅是面对正面厚度达44毫米的M3中型坦克时,九七式改中战车都显得力不从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因为早期日军都是在打掌握了制空权和制海权的顺风仗,所以日本陆军也就没有特别重视这一问题。直至1942年的中途岛战役后,美军进入反攻阶段时,M3中型坦克开始大规模出现在战场上时,日军才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何等劣势之中。迫于局势,日本陆军不得不研发一款新的中型战车取代九七式改中型战车,以期能够挽回自己在坦克上的劣势。但考虑到因战事扩大带来的军费吃紧问题,新研发的中型坦克将最大限度的沿用九七式改中战车的设计,其诞生的产物也就是一式中战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款基于九七式改中战车研发的坦克,一式中战车在外形上与九七式改中战车在外观时的变化并不算巨大。相较于九七式中战车和九七式改中战车,一式中战车的车体长度延长了20厘米,并且装甲从铆接工艺改为了焊接工艺。如此改动本身并不是为了增强防御性能,而是为了减少资源消耗所致,不过倒也变相的加强了防御。而一式中战车的正面装甲也有增加,其正面装甲增加到了50毫米厚,算得上防御性能大增,不过炮塔厚度相较于九七式改中战车则没有做出任何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人失望之处在于,一式中战车的火力没有任何改变,尽管曾寄望于新型战车炮能够研发成功,但因为研发工作非常不顺利,因此一式中战车在沿用了九七式改中战车炮塔的同时,也一并沿用了其配备的一式47毫米战车炮。这一思路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在面对美军的M3轻型坦克时,一式中战车仅仅能做到与其相当的战力,若遭遇M3中型坦克则显得难以对抗,仅仅能通过伏击的方式近距离攻击其侧面才有将之击毁的可能。可以说,这种一式中战车在生产之初就已经彻底落后了,尤其是在其量产的1943年,美军已经大规模开始换装M4中型坦克时,一式中战车就显得更为失败了。

结语

结语

事实上,九七式改中战车和一式中战车,都可以视为是九七式中战车的改进型,从外形和设计思路上都大体相当,其性能普遍都落后于同时代的坦克,在实战中时常会陷入劣势之中。不过,鉴于这一系列的坦克是日本生产数量最大,参战数量最多的一款坦克,倒也算得上是日本可堪一用的坦克了。只是其性能过于落后,在太平洋战争的后续阶段里,九七式找那个战车系列也只能成为一堆扭曲燃烧的废铁了。

参考文献:《日本陆军兴亡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军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