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美国的教育体制都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误解。在十年前的大街小巷中到处都有宣扬美国快乐教育的文章,它们会将中国教育下的孩子比喻成做题机器,而美国的小孩则个性张扬,个个都能成才。

但等到我们真正走出了国门才知道,所谓快乐的教育只是一个片面的谎言,它只说了公立学校的样子,却故意隐瞒了私立教育的教育生态。在这教育体制背后,是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阶层鸿沟逐渐加深的冷峻现实。

放眼于美国,才会真正意识到,公立学校和私立教育之间是存有天壤之别的,这是一种被人为划分的界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育的幻梦

在中国家长们的眼里,欧美教育不仅先进科学,负担还小,不会给自己的孩子造成太大的负担,于是许多工薪阶层家庭都会拼了命地要送孩子去国外念书。

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做好准备,他们会提前十年做好规划,攒钱、移民、结婚、生子……夜里做梦都在想着这一整套流程。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等到真正出了国门才知道一切没那么简单。

十三年前曾在某大型国企担任高管的Andy,为了让自己的下一代能“逃脱“她所经历的一切,选择了和一位年近六旬的白人男性结婚。即便面对着将近三十岁的年龄差距,她仍然声称自己并不后悔,并相信这是对未来最好的投资。

婚后,她将自己与前夫生的儿子接到了西雅图,就读于当地的一座公立幼儿园。

在幼儿园时期,她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儿子正在接受着什么样的教育,直到了高中,当她看到朋友圈里的好友抱怨女儿学校布置的作业太多太难,而自己的儿子已经因参加派对两天没回家后,她突然意识到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美国居住十年多,她一直全心全意地做着家庭主妇的角色,因此与外界交流也很少,但为了了解真正的情况,Andy决定去高中看看。

等到她跨进学校的大门后,她才明白学费并不昂贵的原因所在:学校里大量行走着黑人或墨西哥面孔的学生,他们大多成群结队,呼朋引伴,手里大多还捏着烟头,甚至有吸毒的痕迹。

而老师也并不很关注学生的成绩,作业也布置得很少,在教学过程中也以鼓励为主,满堂课听下来都是对学生的赞美。作为一个在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优秀生“,Andy彻底震惊到了。她知道这样的教育方式注定是失败的。

回到家后,她立马收拾行李,将儿子送回了国内,从高一开始读起。不为别的,她就是想让儿子知道什么叫做吃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十三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如果要去美国,大多数家长都不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公立学校,即便是坑人的留学机构也不会这么干,因为美国公立学校与中国公立学校的概念并不完全等同。

在中国,公立学校意味着更正式、更稳定的管理机制,覆盖面也十分广阔,且实际教学效果来与私立学校相差并不太大。因此在中国,“公立学校“这一概念很少被人提及。

而在美国,“公立学校“几乎就等同于”放养“的意思,它们与私立学校间有着明确的边际划分,什么人上公立什么人上私立,这都是不能轻易开玩笑的。Andy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她将国外的公立学校与中国的公立学校等同,于是错过了一大把宝贵的教育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精英教育的真相

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往往只间隔几个街区,但只要在学校里走一走,便能立马感受到那天壤之别。

在私立学校中来往行走的行色匆匆的孩子,他们可能是医生的儿子,或是律师的女儿,甚至可能是市长或议员家的孩子,他们往往背着大大的书包或是琴包,在各种补习班和教室之间来往奔走。

在私立学校,老师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甚至与国内某些以严苛闻名的高中不相上下。他们会要求学生两天内调查出某地的生态系统,会要求学生在一周内拿出一份论证详实、内容丰富的读书报告,甚至每天看华尔街日报等活动成为了不用额外说明的默认作业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再有人忽悠你,说国外教育轻松快乐,一定要毫不留情地问他是不是只见过公立学校。

作为被寄予厚望的私立学校精英学生,他们给自己设定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想考顶级商学院,那么不仅要看报纸,更要积极申请在各个组织实习的机会,有些孩子年纪轻轻就去了高盛实习,不是去哪儿玩的,而是真的想要提前接触、了解这一行。

如果想要像JK罗琳一样做一名小说家,这些孩子大多在上高中以前就拿出了自己的处女作。当然,与国内环境不同的是,美国的父母们没有明确的行业观,他们会对自己孩子的选择更加宽容。

例如在西班牙的电子竞技俱乐部G2中,有一位英雄联盟玩家叫做caps,他的父母就全心全意地支持自己的儿子从事电子竞技行业,在国内一度传为佳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反观公立学校的教育,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是工人、售货员等中下层民众,本身就不太重视教育,加上学校也并不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于是导致一大半学生“想要成为一名youtuber“的现象。

在节假日,精英教育下的孩子们每日奔波在各类补习班或实习单位中,而公立学校中的孩子们大多蹲在家里看电视打游戏,或者组乐队在当地的商店里搞演唱,看似风流潇洒,实则都以未来为代价。

世界上不会有不付出努力就能理所应当地迈入精英阶层的人,如果有,那一定不能活在今天。毋庸置疑的是,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很重要的,美国历来没有所谓“快乐“教育一说。因此,在盲目羡慕国外的月亮分外圆以前,不妨先多了解一下情况,看到精英教育背后的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素质教育拼的是什么

用一个词来概括美国顶尖大学的入学条件那便是“素质教育”。意思是,不仅要求申请者有足够好的GPA,还要有各种才能,例如小提琴绘画等等,因此我们经常看到国外常青藤学霸们办音乐会、办画展,其实不用太过妄自菲薄,这是人家的考试科目之一。

在这些兴趣特长的培养上,各个家庭往往各显神通,会不惜成本地给自己的孩子报班练习。而高阶层家庭往往投入更多,也更懂得如何高效率地转化投入。

除此以外,若想申请名校,学生还必须拿到一封推荐信,这封推荐信必须是有名望的人所写的。对于精英家庭的孩子来说,这不过是让父母说一句话的事情。但一般家庭的孩子如何才能接触到市长、议员等职务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推荐信,这些“素质教育”下的孩子们最好还能有各种公益活动的参与证明,有些学生去了非洲,有些去了南亚,他们一边旅游一边做着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公益活动。但对于更多数的孩子们来说,非洲和南亚更像是自己祖辈的故乡,而不是自己能够一展才华的地方。

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中国家长们所一致推崇的“素质教育”在美国的推行情况并不能够令人满意。根本上来说,这还是精英阶层为精英阶层所准备的通过途径,要想实现阶层跨越实在是难上加难。

但不管是在军队式管理的中国,还是快乐教育与精英训练并存的欧美国家,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如果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但诡异的是,尽管西方教育界理论变迁迭代极为迅速,但纵览各类主流理论,很少见到宣扬“快乐”主义的。因此,在中国盛行的“快乐教育”可能更多的只是某种误解,加上部分利益相关方有意为之地推波助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与“快乐教育”意义可能相近的,是西方教育中一直强调着的鼓励原则和开发原则,他们更看重在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信心,很少以统一的标准考量所有学生,而要求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欧美教育模式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面。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由于长期以来“快乐教育“理念的盛行之下,我们的本土教育模式不断受到批评和打压,甚至被贬得一无是处。

仔细想想,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要充分立足于本国国情的,中国自古以来便根深蒂固地认为教育是成人成才的唯一途径,即便在经历了改革开放浪潮的新一代家长们也并未能改变这一点,因此教育公平问题格外突出。

而在美国,个性发展的理念冲淡了绝对化的公平要求,因而能有了阶层划界的空间,也有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出现,面对这样的差异,我们首先还是应当保持审慎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