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作者:刘瑞祥,[遇见数学] 感谢刘老师投稿支持!

'首先问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要做题?有的人可能从来没想过,只是觉得做题天经地义,想过的人可能也只会说巩固知识。要让我说,在中小学阶段,做题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在做题中要养成什么习惯呢?

有的老师总觉得给学生改错题麻烦,就鼓励学生直接抄书上的结论。但是我初中、高中时代的老师都告诉我,一定要先复习后做作业,也就是先把知识弄“会”,注意这个“会”的意思只是“你觉得你会了”或者说“能复述”,比如你学过乘法公式以后,能不能把公式默写出来?如果你连这个都不会,就不要做题了。

有人觉得这不是很简单的要求吗,但是我真见过不会公式就敢做题的。比如前段疫情停课期间,我远程指导我亲戚的一个孩子做高中物理题,发现对方连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公式都写不出来,于是很恼火地给我那个亲戚打电话说:“你孩子不会公式作个什么题?”对方的回答让我无语:“课本在学校了,老师要求几点几点以前交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你会默写公式以后就发现,很多题目真没那么难,也就是公式的简单套用而已。学生中有一种很不好的习惯是喜欢看着课本做题,一定要改成合上书以后再做题,这个道理就好比你要默单词时总不能看着单词表吧。等你看完书觉得自己会了,再合上书做题,一套题做完以后再看看有没有写不出来的,然后打开课本再看看自己是不是有了新的体会。

这个习惯长期坚持,必有好处。和这个习惯相联系的是做题的时候要做到“会了再写,不会要老实留空”。我这里说的是平时的做题,要在学问面前老老实实,不要总想着“蒙”,那是中考和高考时用的权宜之计,属于“下下策”。我说的“蒙”不光是选择题蒙,也包括比如刚学了全等做题就都去找全等之类。

好像越是高年级,学生越不屑于动笔,往往是看一眼之后觉得自己会了就完了。这大概的原因是一来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动笔太耽误时间,二来是年龄大点了就爱“踌躇满志”,总想挑战自己的极限,不喜欢低水平重复了。按说不喜欢低水平重复是对的,但问题是很多人的水平本来也不高,如果不动笔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其实还有很多细节没注意到,在考试时就会栽跟头,正所谓“一看就会,一做就错”。

比如题目问根号 9 的平方根,你觉得不就是平方根嘛,还不简单?结果你写的是 3,但是正确答案应该是正负根号 3。再有比如单位的换算问题,你如果只在脑子里思考不动手做,大概就不会注意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强调动笔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要锻炼表达能力,比如说各个量分别用什么字母表达就很重要。以电学题为例,某电路上两个电阻,你得分别设电流为 I1 和 I2,假设电路有两个状态,那么另一个状态下的电流就是 I1’和 I2’,而且字母第一次出现时一定要用文字说明含义。这里就体现出老师和习题集的作用了,给学生做解题示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我听说过去曾有老师在一道题之内把不同的函数都用 f(x)代表的,真是误人子弟。其它的包括几何证明题要把相等线段用同样的记号标出来等等,都是要养成的习惯。

和这一条有关的还有是要让学生养成规矩书写的习惯。老师要把好的作业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班里确实有人写得赏心悦目,横成行竖成列,图形用尺子画。

我们知道考试也是要限定时间的,很多同学考试后说“题都会,但是时间太紧答不完”。以前我接触过一个学生家长(学生不是我班的),在中考前最后一次家长会后就问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现在我没有任何办法,你为什么不早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习惯,都要慢慢养成。我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做作业能做到晚上九点多,但是中考时数学提前四十多分钟就写完了,120 分的题扣了 2.5 分。这里的原因是小时候爱走神,边写边玩,后来我父亲亲自抓我做题,每次都给我面前放个小表,给我限定时间答题。

限定时间有两个好处,一是养成时间意识,做题不要拖沓,现在的很多大学生一边刷朋友圈一边做题,掐表就专治这个毛病,二是看看哪些题目比较困难,可能超过自己的能力。这个“能力”不是深度思考的能力,而是集中精力快速思考的能力。

比如我们这里现在中考数学是两个小时,满分 120 分,那就是说,平均每分钟要得 1 分,当然一些简单题会比较快,一道 2 分的简单填空可能不到一分钟就写完了,这属于你不用重复练习的题目了,但是如果一道 6 分的题,你思考了十分钟还没有头绪,那在考试中对你大概没什么意义,除非你把其它题都做完而且做对了。现在你知道自己应该找什么样的习题了吧。

和做题有关的习惯当然不止这些,比如有人提倡用好草稿纸什么的。我写的只是我所见文章里没有涉及的,或者虽然涉及但具体内容和我说的不一样。如果有老师注意培养学生的这些习惯,有同学能养成这几条习惯,从而提高学业水平,我就非常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