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辞退7000名员工:35岁不如25岁,就差十岁怎么就被淘汰了呢?
今年初,华为宣布宁愿冒着赔偿10亿元的风险,也要辞退7000员工。
原因是这部分被裁掉的员工太过“安逸”了,会影响公司整体氛围,所以必须要“清理”掉。
而这些员工中,年龄大部分都在35岁上下。
这就引发网友们了的讨论:35岁,真的是人生的分水岭吗?
我看到这个议题的时候,愣了一下,快速地回忆了一下我 35 那年发生了什么:
职业生涯第三次裸辞,放弃了很多人羡慕的外企中层职位,奔向自由职业的不归路!
现在的我,也在成长,而且很自在,很轻松。
不会再因为压力而睡不着觉,不会因为绩效而垂头丧气。
相反,我现在懂得无论在任何境遇里都要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情绪,不再是一个不懂得适当休息的人,只会不断地消耗和掏空自己的“职场工具人”。
所以,我觉得任何一个年龄都不是人生必然的分水岭,但任何一个时刻都可能是人生的分水岭。
01/
为什么35岁这么敏感?
之前看虎扑上有一个浏览量超高的帖子:
楼主34岁还是一个经营着公司的某总,结果,35岁那年公司没了,失业了。
走投无路之下,只能去送外卖,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一个月赚六七千。
这个帖子引发了大量的共鸣,很多人在进入 35 岁之后,都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担忧。
好像35岁这一年成了检验自己职场和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志,。
其实,这个锅,甩给 35 岁,真是挺不负责任的。
美国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艾瑞克 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提出了经典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
他认为,人的一生有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个主要的冲突或危机。
这些冲突或危机被充分解决的时候,会有助于应对接下来发展阶段中新的冲突。反之,就会累加冲突。
35岁,正好处在埃里克森的理论里处在第七个阶段,成年中期。
成年中期是人生发展鼎盛的时期,同时也充满挑战:
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发生一系列重大的变化;
在家庭/社会中承担多重任务和角色,个人发展受到多种变量的共同影响;
智力/人格等多方面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外界的期待并没有减少,此外,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
埃里克森认为,成年中期的危机在于,“再生力”停滞。
“再生力”也被称为生产力,创造力,类似于马斯洛提到的自我实现,尽力争取成为最完善的人的动机:
成为最好的父母,最可靠的朋友,最优秀的员工……
然而,随着逐年累积的工作经历,逐渐增加的家庭成员,进入成年中期的人们往往负担过重。
一旦感受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就逐渐进入停滞状态,觉得精力枯竭,过分关注自己,感到焦虑。
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年危机”。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在成年中期,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感受到停滞,时间上可能靠前可能靠后,30岁有停滞感,都是正常的。
柳传志40岁开始创业才有了联想,任正非43岁才开始创立华为,他们都是没有让自己陷入停滞感的榜样!
所以,重要的不是你今年几岁,也不是你过去都做了什么。
如何避免长时间陷入停滞,让自己恢复再生力,就是解决这个危机的关键。
02/
什么是真正的分水岭?
我们的人生中经常有很多假的分水岭,除了前面提到的“35岁”,还有进入职场、开始带团队、更换工作、结婚、成为父母……
事实上,这些是角色的转变,或者说叫做外在转变。
当你的内在转变没有匹配外在角色的时候,你依然在原有的轨道上,只是在意念中认为自己发生了改变而已。
比如,我看到了太多:
- 进入了职场的新鲜人,依然在用“学生思维”工作,认为做了老板交代的事情就可以了。
没有闭环思维,没有团队合作意识,反过来抱怨老板和同事给自己压力太大;
- 开始带团队了,却依然用个人贡献者的状态面对团队。
事必躬亲,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关注团队,不支持下属的成长,只关注自己的业绩;
- 把辞职作为解决问题捷径,只要我不在这个环境中,不做这些工作,不和这些人共事,问题就没了。
这就是典型的鸵鸟啊,如果你不解决,问题永远都在;
- 结婚后,用在原生家庭的状态,希望获得伴侣无条件的关注和爱。
而且视对方的付出为理所当然,为自己找了另一个爸妈;
……
当自己的认知与言行不能伴随着角色的转换而发生变化时,最终的结果显而易见。
既是在折磨自己,更是在折磨对方。
我们可能都没意识到,我们给自己设限制的能力,往往超过了我们突破限制的能力。
今年团建的时候,每个人都说了自己前十个月工作中的高光时刻,团队里小朋友说,自己终于敢推动老板干活的时候,我就犯了职业病:
“什么让你有了这样的改变?”
“别人说过的话是种外界刺激,那这句话刺激到你的什么呢?”
“最终让你说出那句话的是自己的什么?”
三个问题下来,小朋友很明显地意识到,自己在那个最后期限和老板一句话的压力下,自己心里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在一个瞬间突然被激发出来。
从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转变成了一个主动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的状态。
用一夜长大来描述,一点都不过分。
因为从那之后,他体会到了责任带来的意义、成就与成长,快速地可以独当一面。
所以你看,最终让你有所改变的,或者成为分水岭的,是你在某一瞬间的决定,与年龄无关。
人生真正的分水岭,在某一个瞬间,每时每刻。
03/
如何抓住那些
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一、心态上积极面对逆境
俗话说:兔子急了也咬人。
我们的很多潜能往往都是在逆境中被激发出来的,如果在逆境中一蹶不振,把改变的机会交给别人,那你就是在停滞状态中。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逆境是常态。
如果能够在逆境中尽自己所能地去尝试,即便不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至少尽力了,就不会有遗憾。
这样看来,每个逆境都是获得成长的试炼场。
二、行为上关注并放大细节
既然分水岭都发生在瞬间,那么能识别出一些关键瞬间就变得尤为重要,什么样的瞬间格外重要呢?
(1)感受到的小小情绪:
无论是让你舒服或是不爽的情绪,背后都是有珍贵的信息想要传递给你。
这些信息,也是发生改变重要的线索。
(2)内心坚定的小小声音:
我们心里经常有一些坚定的小声音,是在鼓励你做一些事情。
也许是表达真实的自己,也许是拒绝他人,还有可能是停止讨好,无论是什么,都值得倾听并关注。
尝试探索一下这些声音背后的原因,你也许会有惊喜。
(3)没有被满足的小小需求:
当你的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往往是对他人或者命运有很大的抱怨。
但如果换个角度:我能为满足自己的需求做点什么呢?
那就是一扇美丽新世界的大门,也是为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4)尝试改变的小小一步:
当你希望有所改变的时候,小小的第一步至关重要,不在于你做了多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也不是你取得了什么样辉煌的成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开始的第一步,永远不会有后面的一切。
但往往很多人对第一步不屑一顾,但它真的就是那只掀起龙卷风的蝴蝶。
三、方法上高频率复盘
复盘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帮助我们及时查缺补漏。
从一个第三方局外人的角度看自己做过的事情,意识到那些好的,继续发扬;还不够的,或者自己调整,或者找到有效的支持系统。
当那些细节被放大,被重复看到的时候,你会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小小的成就感。
而这些,恰恰是大大的改变得以发生的原动力。
-最后-
35岁那年,我的确做了一些改变,但那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开始。
真正的开始,在几年前就已经种下了种子。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之前,其次就是现在。”
所以 20 岁不努力,要怪 35 岁没有竞争力吗?
年龄不是借口,35 岁算什么,不要给自己设限,努力活好当下,设计未来,复盘过去。
当你进入正确的轨道时,你会发现比你长得好看的人比你优秀,比你优秀的人更比你努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