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今朝梦圆。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实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优秀的房地产企业和房地产人,正在站好最后一班岗。此为第七篇,荣盛发展:扶贫的事没有小事。

作者 | 徐准

出品 | 焦点财经

“南客岂曾谙塞北,年年唯见雁飞回。今朝忽渡桑干水,不似身来似梦来。“沿着华夏民族发祥地的桑干河流域,我们跟随荣盛发展扶贫驻场负责人项延光来到了张家口阳原县东白马营村新村。

在村中驻场一年有余,项延光依旧对刚进村的一幕记忆犹新。因阳原县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独具土窑洞的天然地形,村民们彼时仍居住在古老的窑洞里。那天正值大雨滂沱,他看到村民们打着雨伞站在窑洞外面,上前问道:“下着雨为什么不进屋子呢?”

进入窑洞才发现,因窑顶裂纹满屋都在漏水,地面上的家具和生活用品都浸泡在水里,而且随时都面临塌方的危险,考虑到安全问题,村民才不敢进屋。

虽地处桑干河畔,东白马营村却存在着土地贫瘠、气候干旱,农作物产量低等问题。全村共8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33户62人,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的留守村民只有3人,是典型的“空心村”。因缺乏成型的产业支撑,以及生态环境得不到改善,东白马营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凋敝不堪,人心思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东白马营村新村

而今深秋时分,秋叶纷纷,大地金黄,红瓦白墙,新村里一排排崭新的房子和村委会门口的“拔穷根、感党恩、奔小康”的字牌赫然在目,残破不堪的土窑房已经不见踪影,小村似乎泛着光辉。两个村民看到小项又回来了急忙热情地吆喝他去家里坐坐吃个便饭。

看着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北省工商联驻东白马营村第一书记张彦梅脸上满是欣慰,这是她领导扶贫工作队入村的第四年了。

据张彦梅介绍,去年年底,村民集体搬迁入了新村,用上了24小时不间断的自来水,村民也因为扶贫产业的发展而获得分红和就业机会。提到搬迁新村后,因为居住环境的改善和收入的提升,有三个70多岁的独居老人都相继找到了伴侣,她兴奋地说到:“看着他们的生活蒸蒸日上,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高,说明咱们村里也在悄悄地发生可喜的变化。”

“有求必应”扶贫专员:村民的事没有小事

“我一生可能也就这么一次机会参加到扶贫工作里,非常难忘,现在我们村里已经实现了全民脱贫,这种感觉是难以言表的。” 项延光感慨到。

他从去年5月30日接到公司的指令开始来到东白马营村,驻村时间理应到今年5月底就结束了,但他定期每月来村里三四次,有什么问题基本上都是“有求必应“:比如羊场的维护以及村里的装修,例如水管堵漏等问题。“村民的事没有小事。”他说到。

今年秋收的时候,回到张家口家里的项延光还时常接到村民的电话,要给他寄一些收成的农作物,朴实无华的礼物饱含村民沉甸甸的心意。

追溯到2017年,东白马营村被河北省列入异地扶贫搬迁村,2018年6月新村开工建设,2019年10月,全村搬迁入住。由河北省工商联、中冀扶贫基金会以及荣盛发展共同组建的扶贫工作组到东白马营村援建扶贫,通过租赁村民土地、引入畜牧产业、雇佣村里劳力等多管齐下的方式进行扶贫。

考虑到东白马营村地处的特殊环境,而陕北白绒山羊是在气候干旱,风沙大,草场贫瘠的严酷生态下培育的,省工商联因地制宜地确立了绒山羊养殖的产业扶贫模式,自扶贫项目开工以来,荣盛发挥建设优势,在一年内便建成了一万余平米绒山羊养殖场,目前饲养有2700余头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东百马营村绒山羊养殖场

羊场营运期间,每年以高出市场价的价格收购村民玉米、秸秆等饲草料30余万斤,村民在羊场打工,从事饲养员和清洁员等工作,挣得薪金。

项延光自去年来到村里后一面负责羊场的建设,包括草料库、恒温室、管理人员和养殖人员的住宿等;他一面也负责新村的房屋的配套工程。“所有工程的质量问题,由我来监督,要保证咱们盖的房子住的放心,我们要发挥荣盛的工匠精神。“他说到。

除了东白马营村,荣盛发展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在河北多地进行产品扶贫,特别是对河北承德、邢台、野三坡、张家口等边远山区的有效投入和开发,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带动当地产业升级,帮助村民实现当地就业,实现脱贫。

作为脱贫攻坚的示范企业,荣盛发展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半年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荣盛发展共投入精准扶贫资金17385.58万元,其中产业脱贫项目18个,产业发展脱贫项目投入资金15085.52万元。

东百马营村书记:从此不再靠天吃饭

午后十分,秋日的骄阳映射在稻田上,村里热闹了起来,村民们走出了房门来到小广场上,或有行动不便的老人,也被搀扶着和大家聚集到了一起。原来今天三点的时候会有河北省心连心艺术团队来村里公益演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东白马营村村民观看公益演出

这样的演出并不少,每个月都会有1到2次。项延光说夏天和秋天的时候村民比较忙,但快到冬天的时候就空闲下来了,这样的文艺演出也让大家在精神层面上得到满足。

72岁的村书记郭斌也在广场上等待着演出的开始,听说我们来报道东白马营村,他热情地和我们聊起天来。

郭书记家里共有四口人,两个孩子都远赴北京打工,但也每隔三个多月回一趟家。他说一开始要搬迁的时候,有些村民还很留恋,虽然屋内已凋敝不堪,但毕竟一个家族已在那儿生活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搬到宽敞明亮的新屋后一段时间便适应多了。

去年羊场分红的时候,每户村民分得了878元,已经能给一家人的生活很大的改善。“以前一些食品和服装的商铺来到村里想卖东西都卖不出去,因为老百姓没钱,现在来卖什么都能卖了。“郭书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焦点财经采访东白马营村村民

“没有产业扶贫项目之前的收入来源都是靠老百姓‘ 面朝黄土背朝天 ’,风调雨顺的时候可以多收成一点,遇到了天灾,老百姓几乎就白干了。现在有了省工商联和荣盛集团的扶贫,河北中冀扶贫基金会的注资,眼下收成虽然不好,也能有一定的收入,挺有保障的。“他说。

有了稳定的租赁收益、畜牧产业的分红以及劳动收入这“三金”,即使失去劳动力的村民,每年也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这为处于贫困中的村民带来了希望。这种模式也被概括为“一地生三金”的产业扶贫模式。

此时,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音乐声、主持声开始通过音箱向小村扩散开来,歌曲、舞蹈、小品等节目逐一上演,台下的掌声也此起彼伏。似乎小小的舞台,演绎着一场脱贫攻坚的大戏。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盯着舞台入了神,笑脸盈盈地说了句:“好看!”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