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熟悉军事的人对这句话都不陌生,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没有高超的战略战术,也没有令人惊叹的歼敌数目,只有默默无闻的奉献。

这支队伍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队。

一、志愿军后勤部的成立设想

1951年1月底,第四次战役打响后,国内外舆论都认为“联合国军”已经是强弩之末,这一仗志愿军必胜。

但彭德怀和几位副司令员都清楚:志愿军从去年十月入朝以来,连续几个月没有休息,打了四次大的战役,作战能力已经到达了极限,物资供应更是捉襟见肘,部队急需停下来休整补充。

第四次战役后的情况是:我前锋部队距离后勤供应基地——东北军区后勤部,已经有几百公里远了,在没有制空权且道路桥梁严重损毁的情况下,让后勤部队冒着美军飞机的轰炸,深入朝鲜境内四五百公里往前线送物资,实在是太难了。

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东北军区后勤部在朝鲜境内只设立了一个指挥所用于联络前线部队和协调物资配给,这个指挥所人少力量弱,后勤体制又比较落后,无法适应大规模现代化战争的需求。

基于物资补给困难和后勤体制落后两个问题,彭德怀决定组建新的志愿军后勤司令部,他经过反复思考,最终选定了洪学智担任志愿军后勤司令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洪学智的回忆,彭德怀一开始并没有告诉他这个任命,只是让他回北京向毛主席和周恩来汇报志愿军的物资供应问题。

洪学智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北京,见到周恩来后着重谈了志愿军的物资供应问题。

洪学智认为,志愿军的补给线路太长了,很多供应物资的兵站相距几百公里,前后方脱节严重,而且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大部分物资在路上就被敌机炸毁了,现在部队有三怕:一怕没饭吃,二怕没子弹,三怕负伤后抬不下来

还有,我军后勤系统高度分散,各兵种各搞各的,通信系统也不统一,物资供应没法统一协调。

周恩来听了以后神情严肃,表示军委正在考虑给志愿军的后勤增派防空和通讯部队,洪学智表示这很好,早就应该这样做了。

接着,洪学智说我军物资的损毁,已经达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现在敌人参战的飞机已由1100多架增加到了2000多架,并由普遍轰炸转向破坏我运输线,特别是凝固汽油弹对我地面仓库、设施危害最大。4月8日,敌机向我三登库区投掷大量燃烧弹,一次就烧毁了84节火车皮的物资,其中有粮食287万斤,豆油33万斤,单衣和衬衣40万套,胶鞋19万双,后方供应的物资只有百分之六七十能到前线,其余的都在途中被炸毁了。”

设想一下,如果物资全都能够运到前线,那我们在五次战役后真的有可能把敌人赶到三六线附近!

接着,周恩来问物资损毁有没有补救措施,洪学智的话更是让人心酸:

每次战役发起前,除汽车装满,马车装足外,人员还加大携带量,一个战士携带量达到六七十斤。在部队运动迅速、供应困难、后勤跟不及的情况下,这是一线部队生存和战斗的必要保障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提肩扛六七十斤物资,要穿越几十甚至数百公里的封锁线,这在常人看来是无法想象的,但我们的志愿军后勤部队做到了

谈话的最后,洪学智向周恩来汇报了关于成立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的事情,周恩来表示此事很重要,需要向毛主席汇报

此后,洪学智见到了毛主席,又向毛主席和周恩来详细汇报了前线物资供应的问题,算是圆满完成了彭德怀交代的任务,不久后他就返回朝鲜前线了

二、志愿军后勤部成立的原因及过程

1951年5月19日,军委下达了《关于加强志愿军后方勤务工作的决定》的命令,明确要求成立志愿军后勤司令部,负责管理朝鲜境内一切后勤组织和设施。

有人问了,那为什么刚刚开战的时候不成立统一的后勤指挥部呢?

洪学智将军在回忆录中详细谈了这件事,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部队入朝时间比较仓促,来不及成立一个负责30多万人吃穿用的大型后勤机关,所以只能依靠东北军区后勤部提供补给;

(二)东北军区后勤部也是在志愿军入朝前两个月临时成立的,人手十分短缺,大约只有一半的干部能够到岗工作,在人力如此缺乏的情况下,军委显然没有能力再组建单独的志司后勤部;

(三)志愿军入朝时对这场战争的规模和时间吃不准,没有料到会打到三七线那么远的地方,所以当时以为依靠东北军区提供补给,是完全可行的

但战局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时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长的李聚奎上将在回忆录中谈到了一组数字,印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消耗是多么巨大:

(东后)共向前线运送粮食十九万吨,枪弹两亿发,炮弹六百七十万发,汽油二十九万桶,救护器材两百多吨,还收纳了二十多万伤病员,就地筹集粮食十二万吨,基本完成了后勤保障任务,保证了战役的胜利。

据统计,志愿军入朝时有1300多辆汽车,战争第一周就被敌机炸毁了200多辆。第四次战役开始后,敌人的飞机增加到了1700多架,主要负责轰炸我运输线,鸭绿江上的三座大桥全都被炸毁,而且是东边修了西边炸,前面修好了后面被炸,消耗几乎无止境。第四次战役后期,我军在朝鲜投入了16个军,加上炮团、坦克团、工兵团等技术兵种,总兵力达到了95万,物资消耗大幅增加。

虽然东北军区后勤部的同志们尽了最大努力,但架不住战争是个无底洞,随着战争的发展,东后采取的“后方统一调配+设立前线指挥所”的模式,愈发不能适应形势的需求了。

在军委下达相关命令后,彭德怀命令洪学智起草了一份文件,题为《关于供应问题的指示》,特别指出:后勤工作是目前时期我们一切工作的首要环节。

5月14日,彭德怀主持召开会议,会议一开始他就说:现在中央又给我发来电报,要求志后司令员由志愿军的一个副司令员兼任。现在我们就先定一下,谁来兼这个后勤司令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学智回忆:
我一听彭总这话,就预感到八成得由我来兼了,因为一进到朝鲜,后勤就是由我兼管,可从内心讲,我并不愿意兼这个后勤司令……

洪学智之所以不愿意当后勤司令员,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一直从事军事和政治工作,对后勤不熟悉,再有就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后勤工作太难搞,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担心搞不好、搞砸了没法交代”。

与会的韩先楚、邓华、解方等人都说后勤司令员应该让老洪来当,洪学智自然是一口拒绝,他的回忆录中记载了这一段:

我憋不住了,开腔道:我不能兼这个后勤司令员。

彭总不解地问:为什么?

我说:前一段时间让我管,我就没管好。现在再让我兼这个后勤司令员,还不是弄不好呀!我别的什么事都可以干,就这个事不能干!

彭总不高兴了:你不干,谁干?

洪学智先说邓华合适,又说韩先楚合适,但邓华还兼任副政委和韩先楚还要主管作战,没有精力再兼任后勤司令员了。

洪学智又提议:那把东北军区后勤部的李聚奎,或者周纯全派来也行啊!

彭总说:后面任务也很重,他们主管他们那头。

洪学智又说:那让总后的杨立三派人来啊!

彭总生气了,拍着桌子大声道:你不干,行,那你不用干了!

洪学智问:那谁干?

彭总吼道:我干!你去指挥部队吧!

洪学智有点怕了,声音低下来了:老总,你这是将我的军啊!

彭总说:是我将你的军,还是你将我的军?啊!

众人见氛围有点尴尬,都来劝洪学智,说你就当这个后勤司令吧。

洪学智只好说:那这个后勤司令我当了,但有两个条件:一是如果干不好趁早把我撤了换合适的人。二是回国后让我继续搞军事工作,不要再让我干后勤了。

彭总答应了洪学智的这两个请求,几天后军委就做出了《加强志愿军后方勤务工作的决定》,命令洪学智担任志司后勤司令员,周纯全担任政委。

由此,我军在朝鲜战场有了统一的后勤管理系统,按照军事术语说就是:我军的后勤部门完成了由各军兵种各自为战,向诸兵种合成的重大转变。

这在我军后勤史上,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三、志愿军后勤部队对抗美援朝的贡献

志愿军后勤部的成立,对战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相关资料显示后勤司令部成立仅一年,部队的各种军需物资的浪费和损毁就大幅度减少:

(一)主食及副食(包括各种粗细粮、肉、盐巴、蛋粉等)损失量仅占总供给的1.31%;

(二)粮食囤积效果有了明显改善,六十四军甚至超额完成屯粮;

(三)各类被服用具的损失量占总供给量的0.52%;

(四)其余物资如线手套、雨披、帐篷、背包绳、汽修员工作服等,完整送到前线基本不成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任志愿军后勤部参谋的赵南起,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也谈到了一组数据:

(成立后勤部以后)铁路通车时间由1951年的30%上升到了1952年的60%,汽车运输效率提高了2.5倍,汽车损失率和物资损失率都降到了5%以下,物资保障方面,1952年下半年以后基本可以保障1个月的粮食和油料,以及两个基数的弹药储备。

后勤部门能将损失降到如此小,靠的是什么呢?除了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外,就是那条著名的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了。

而钢铁运输线的杰出代表就是志愿军铁道部队。

1951年8月,志愿军后勤部刚成立不久,李奇微就发起了残酷的“绞杀战”。这是李奇微仿效1944年3月盟国空军在意大利境内,以德军使用的铁路线为主要攻击目标而发动的空中战役而炮制的。李奇微扬言用空中力量“摧毁志愿军每条保障线上的卡车和桥梁”,以此来摧毁前线阵地上志愿军战士的作战意志。

刚上任不久的洪学智与“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军上将李奇微,展开了一场未曾谋面的生死对决。

在军委和志愿军后勤部的命令下,铁道部队紧急补充新兵九千余人,又临时成立五个团,将兵力扩充了一倍。

铁道兵们冒着炮火日夜抢修铁路,在清川江大桥上运送、保护物资,从1951年9月下半月至10月上半月期间,全军车辆的40%都是从这座大桥到达前线的,可以说没有铁道兵的保护和抢送物资,前线的秋季防御作战就不可能取胜。

11-12月,美军对清川江、大同江、沸流江大桥发起了更为疯狂的轰炸,为了避免敌机的轰炸,铁道部队采取了白天拆除桥面的鱼尾板,夜晚再装上,白天拆除桥梁,晚上再装上等办法来迷惑敌人。

在空中侦察的美军飞行员得知实情后感慨:中国军队的修桥速度堪比F80飞行员的轰炸速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12月23日,美军第五航空队在作战报告中承认:

共军的修路人员和修桥人员已经粉碎了我们对平壤铁路的封锁,并赢得了使用所有铁路主要干线的权利。

据《抗美援朝战争史》记载,从1951年9月到1952年6月期间,美军的“绞杀战”一共破坏了19886处设施、延长700多公里,其中包括桥梁1729座次、延长51.7公里,隧道43座次,供水站148站次,通讯线路5.6公里

如此高强度地打击交通设施,恐怕世界战争史上都很少见,但志愿军铁道部队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建立起了一条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不仅保证了前线物资的顺利供应,还多修建了几百公里的铁路,这绝对是一个奇迹!

据统计,在“抢三江”行动(美军称之为绞杀战)中,我军后勤部队共出动1100多辆汽车和大批汽艇和钢船,在清川江、沸流江、大同江大桥上共抢运了超过两千车皮的物资,极大的保障了前线的物资供应。

但铁道兵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近一年的“反绞杀”作战中,我军共有643名战士牺牲,他们有的牺牲在美军的飞机下,有的在与敌特的搏斗中牺牲,还有的在拆除炸弹时不幸遇难,其中包括一级英雄、排爆专家杨连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2年6月,在经过九个月的狂轰滥炸后,美军惊讶地发现:即使他们平均每天出动300架次飞机,对三江地区的中国运输队进行轰炸,也不能摧毁志愿军的铁路运输线!

由此,美军野心勃勃的“绞杀战”以失败告终,第七舰队司令官J.J.克拉克中将说:

空中封锁交通线的做法是失败了,它并没有封锁住敌人的交通线。

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中将在汉城的记者招待会上承认: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中国人的供应,然而中国人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李奇微在战后回忆说:

在朝鲜战争期间,有些人认为以空军来切断已投入战斗的敌军所有增援和补给,就可以创造截断敌人的奇迹。但空军并不能创造这种奇迹……空军力量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实李奇微错了,真正让美国空军失败的不是什么“空军的局限性”,而是他们错误的战争观——他们片面地以为钢铁和汽油产量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只要不计成本地把钢铁和汽油扔到敌军头上就能取得胜利。

而我们中国人一贯认为决定战争成败的是人而不是钢铁和汽油,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志愿军后勤部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场没有谋面的战斗中,洪学智,这位数年后授衔上将的中国将军,完胜美国上将李奇微。

本文作者:李洋,“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 ,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任何媒体、自媒体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读者欢迎转发。

公众号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